第114期::藝術賞析-華夏精魂千秋

華夏精魂千秋(十九) —明倫史畫─恬蕩樂道─卓茂

量大福大由歷練

德才兼備亮節風
光武中興立典範
華夏文明史料傳
 
 
  【史話】
 
卓茂,字子康,漢朝荊州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生年不詳,卒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四年(西元二十八年)。元帝時到長安求學,師從博士江生,精通五經與曆算,性情寬厚仁愛、謙讓無爭、不出惡言,人稱「淵博儒士」。
哀帝時,孔光為丞相,茂任職於丞相府史;孔光為孔子第十四代孫(父親為第十三代嫡孫孔霸),稱讚他是有德之人。
某回,卓茂乘馬車出門,有一人攔車指說:「這匹馬是我所遺失的。」茂問:「您的馬遺失多久?」那人答:「一個多月。」卓茂雖心知他認錯馬,還是將馬交給他,並和悅地說:「如果發現不是你的馬,請牽到丞相府來還給我。」過了幾天,那人找到遺失的馬,愧疚地來到丞相府還馬,卓茂對於他的冒失一點也不在意。
卓茂隨後為黃門侍郎,再升任密縣(今河南省新密市)縣令,愛民如子、善教百姓,官民見他都誠實以對。有人前來縣衙,說某亭長接受他贈送的米與肉。卓茂支開身邊的人,問這人:「是亭長向你要的?還是你有求而送的?或是你心甘情願給的呢?」這人回答:「是我主動送去的。」茂說:「既是你送他收,為何要如此說呢?」這人說:「我聽說賢明的君王,使百姓不怕官,使官不向民索財。如今我怕官,所以送東西給他。他收下了,我就前來報告。」
卓茂說:「你真無知呀!人比禽獸可貴,在於人懂仁愛互敬。現在我們對年長的鄰居送點東西,這是人與人親愛的表示,何況是官與民呢!當官的只是不該藉勢強取罷了。凡人以禮義綱常來相處,不學這個難不成要離群索居嗎?亭長是個好官,有時送些禮物,是合於禮的。」這人又問:「如果是這樣,法律為何要禁止呢?」卓茂又說:「法律是個大框架,禮是順應人心的。若我用禮來教你,你一定無怨;若用法來治你,你就手足無措了。事事若都依法,一家中小錯可判罪,大罪便要殺頭。你回去想想吧!」從此百姓都受他的教導,官員感激他的恩德。
平帝元始元年(西元一年),王莽為大司馬,卓茂升任京部丞(掌京城農課),密縣老少涕淚遠送。王莽篡漢立「新」,稱病辭官回鄉。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知其乃厚德君子,拜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戶。於光武帝建武四年病逝。
 
  【圖解】
 
本圖庭前繪有一馬,僕役正端詳檢查著馬具,概是主人將要遠行。庭上有一黎民跪於階前,雙手抱拳叩首示謝,主人俯身要其快快起來。由此觀之,江師所繪概是卓茂升任京部丞,將要離開密縣官府時,鄉民前來縣衙感恩拜別之景。而後方衙役也談論此事,手指比向勁松(喻志節)隱處,必然有更多的百姓列隊送別。
《後漢書•百官志一》載:「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導,無常職。世祖(光武帝)以卓茂為太傅,薨,因省(不再任命)。其後每帝初即位,輒置太傅錄尚書事,薨,輒省。』」觀於東漢一代至獻帝,共任命十三位太傅,每朝一位既為佐臣又是帝師,帝幼或缺位時可以代為管理朝政,如此重任必是一時之選。
毛澤東曾評論劉秀是最有學問、最會打仗及最會用人的「三最皇帝」。其中興漢室後,勤於政事,厭武息軍;置三公,廢丞相,事歸台閣(尚書台) ,權力集於一身。《後漢書•申屠剛傳》說:「時內外群官,多帝自選舉。」可見卓茂出任上公太傅一職,乃光武帝所自選。然何以不擇「雲台二十八將」功臣,不選後任大司徒韓歆、歐陽歙、戴涉、嚴湛等飽學之士呢?這全著眼於直士之外的寬厚仁愛與謙讓達禮上。
卓茂的厚德敦教,不僅百姓愛戴,連光武帝都感同身受。《論語∙顏淵篇》云:「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以卓茂為太傅,正說明光武帝是善於用人教化的。(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