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期::蓮池海會

林寶增老居士往生見聞記

代兄從軍臺灣情

溫州手藝家鄉心
年高壽終助念後
不枉敦倫慈善業
 
林寶增老居士,生於民國十五年四月十一日,浙江省溫州人,在家排行次子,幼時受私塾教育,平日在家中幫忙木作與農務,後因日本侵華時局不靖,老居士代兄從軍,未能盡享家庭天倫之樂。之後山河變色隻身離鄉來臺,在同鄉的長輩撮合首肯之下,與張雨妹女士共結連理,組建家庭。
戰後臺灣百廢待興,老居士經過幾次創業,為了讓家庭求得溫飽並有穩定的收入,最後選擇了與民生相關的餐飲業,與夫人胼手胝足,每天黎明即起,張羅生意,子女年幼時還賣豆漿,清晨將前夜浸泡的黃豆先磨成汁,經過紗布過濾除去豆渣,再將豆漿煮沸準備出售,同時要準備包子與燒餅製作出爐,讓上課的學子與上班族能夠吃到熱騰騰的早餐,一切努力就是要讓家庭生計能夠維繫。經營地點從臺北市廈門街、臺北火車站,最後落腳到永和,以溫州餛飩大王為招牌打響名號,在當時的眾多餐館中有效的區隔市場,並展現出老居士飲水思源不忘故鄉的情懷。
老居士白手起家,與夫人共同經營家園,育有二男三女,在食指浩繁的壓力下,辛苦把五個子女拉拔長大,老居士遺憾自己書唸得不多,所以想方設法給子女們受教育的機會,五個子女皆讀到大專以上,有的持續精進到國立大學研究所,老居士在對子女的栽培與教育上一直不遺餘力,遍耕知識田與功德田。
孩子們假日總在店內幫忙,遇到同學要討論小組課業,只好請同學們來店裡商討課業,同學們都很喜歡來店裡,因為父、母親熱情好客,餛飩乾麵燙青菜,烏醋、辣椒任你加,有的同學還直說羨慕,每天都可以有這麼多東西可吃。
老居士也會要求子女一定要學會做包子、煮麵及炒年糕,所以鼎泰豐小籠包的黃金十八摺實是基本功,擀皮、包餡、擺蒸籠、炊包子,下麵加湯撈麵起鍋,就連市面上失傳甚久的二黃炒麵,都是店裡的拿手菜。
老居士生活規律,長期茹素,七十歲退休之後,一方面返鄉祭祖盡孝道,一方面親近佛法勵精進,並於七十五歲之後持續參加禪修班初級、中級、高級班,受八關齋戒勤修三學,民國九十一年參加佛指舍利祈福大法會,在佛法的大道上持續精進。
老居士求知慾旺盛,平日從報章新聞獲取新知,即使已年高九十,遇到不了解的字句,還會詢問兒孫輩發音唸法與意義,這種持續精進的心真是令人讚佩,老居士雖然只有私塾的學歷,但是有豐富社會大學的經歷,而創新創業的精神,與現今社會的新創事業企業家相較不惶多讓。
老居士平時沉默寡言,但是有著一顆柔軟的心,而且遇到重要關頭更顯冷靜,在四十年前夏季的某日,計程車司機與乘客因語言誤會引起爭執,兩人下車後在街上追打,乘客跑至老居士店內躲避,老居士在騎樓下攔住司機並取下鐵器,安撫司機說要忍一口氣,這樣傷人之後是要坐牢的,如此太不值得了,說罷拍拍司機的肩膀安撫情緒,就這樣化解了一場可能的血光之災,老居士真是見義勇為。
另外,老居士因為少小離家,思慕尊長,愛屋及烏之下,老居士對岳丈家很是孝順與敬重,關懷備至,而老居士對鄉親、友人的照顧,更是不遺餘力,甚至還護送鄉親的骨灰返回溫州故里。對街坊鄰居長者總是關懷照顧,老居士這些柔軟、貼心的舉止,對後輩的啟迪甚大。
老居士平時不會長篇大論說道理,而是在生活中以身體力行來表達,雖然這兩年來老居士的體力、智力漸不如前,常常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椅子上,回應問候雖是簡短的隻字片語,但是後輩們從言談中仍感受到老居士濃郁的關愛。
今年三月學會開學後,子女便相邀並陪伴參與週四共修念佛,老居士生前叮嚀囑咐不要急救,子女之間也有如此的共識。四月中之後,老居士漸漸體力衰微無法起床;往生前一天,老居士開始喘息不停,子女便邀請學會善知識探望關懷,善知識建議將老居士移至客廳休息,並囑咐子女陪伴老居士身邊,排班念佛,也在老居士旁肯定其一生的善行。往生當日,老居士喝過大悲水,在家人開解後,身心舒暢,隨即往生。
綜觀老居士一生,對上以孝、對下以直、對人以德、對事以真,關愛家人,知恩惜福,學習佛的智慧,真是欽敬。在老居士往生關鍵時刻,得到善知識與諸蓮友的助念,十餘小時後,身體柔軟,法相莊嚴,相信老居士必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在西方美好的環境下繼續學習,必能快速花開見佛、圓成佛道、回入娑婆、廣度有情、滿菩提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