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期::專題報導

紀元農莊參訪紀實

他山之石可攻玉

實栽農場取他經
多項優點自家現
便是兩方安樂邦
 
學會週四三代共修班在五月十七日參訪紀元農莊,初到時尚未認知到農莊主人吳慶鐘先生的內涵,原本以為不過是眾多有機農園的另一個,但隨著吳先生的侃侃而談自己的理念及作法之後,才知道吳先生把自己當成一個公司的經理人經營,從生產到銷售,心存眾生的全面性做法,才是成功的祕訣,對於想從事有機農園經營的人,是一個很好的典範。
 
動機及心態是最重要的初發心
在吳先生的宣導品上開頭就印著「敬天知命」四個字,可見他經營農場是帶著敬畏天地的態度,「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吳先生應該是當之無愧了。不但敬天法地,吳先生也有自利利人的願力,這可以隨舉三件事情看出來。
第一件事是對於他所經營的有機稻田,因為要取得認證,所以要保證稻米不受農藥汙染,可是隔壁稻田是別人的怎麼辦,他就一併照顧隔壁稻田,並且以農會收購最高價收購所收成稻米,可是自己也並沒有吃虧,他將收成的稻米,連同自己稻田的額度,一樣繳交農會收購,雖然自己要一併照顧隔鄰稻田,可是不費多餘力氣,完成農藥隔離帶,也不多消耗成本,自利利人。
第二件事是吳先生的稻米,始終維持將本求利的精神,多年來維持一貫的價錢,如何維持呢?肥料、租金及工資等上漲都不會是理由,因為都可以申請政府補助。吳先生用會員契作的方式減少中間成本,將稻米售價維持在每公斤一百二十元,但是我們知道市售認證有機米在超市已經有一公斤二百元的價格了。
第三件事是吳先生教人的耕種原則,自己不敢吃的東西不要種,所以他的農地選在三星鄉,三千公頃農地,沒有一家工廠,不用擔心汙染,自己不用農藥、化學肥料。比如研究生產有機米糠油時,除了掌握條件能確保不生成多氯聯苯外,當得知米糠油去味去色要進一步用化學原料製成的時候,寧可保持原態,有所不為。
 
掌握生產的秘密可以事半功倍
吳先生種植很多農作物,例如銀柳、黑豆、黃豆、上將梨、水果玉米、稻米、紫米、小黃瓜等等。而且吳先生非常有研究精神,每一種作物都掌握生長期間每一個過程的細節,灌溉、施肥、除草等等都要掌握對的時機,就可以事半功倍。例如他舉例黑豆的栽植,除草只要除一次,但時機要選在氣象預報下雨前的三、四天,除完草二、三天的太陽會曬乾雜草,在下雨後施肥,黑豆植栽幾天內長得比雜草快,葉子展開,後面雜草再長,都在黑豆的葉子下,不用除也長不多了,而實際到現場一看,果然黑豆都長得比雜草茂盛。在水果玉米田的部分就看到吳先生的玉米田一壟一壟都用塑膠布蓋著,每一棵棵的玉米間隙也比一般大,結果吳先生現場摘取聲稱尚未成熟的玉米給我們試吃,因為太過好吃,讓大家都忘了請教種植的秘密。
除了時機的掌握,肥料的講究也不遑多讓,吳先生在肥料的部分有一位夥伴陳姓化工碩士開發出能控制土壤菌種的肥料,又能適時補充胺基酸,同時有適時的檢驗證據,證明像他這樣方式種出來的米,米糠層中的米糠醇比一般米多十五倍。米糠醇又叫γ穀維素(γ-Oryzanol),被認為是強力抗氧化劑,不但可以保護腸道黏膜,更能降低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等種種保健功能。這證明有機農產品只要適得其法,可以種出更有益健康的產品。
 
全程掌控品質才能成功
吳先生對最後所選擇以稻米為主的農作物,為了確保風味,自己買稻穀烘乾機,確保稻穀烘乾在五十五度C,但要耗時二十四小時,而不是一般烘乾只有前面兩小時五十五度C,後面十二個小時以七十度C烘乾。所以吳先生的有機米不但健康,而且好吃。
為了掌握產銷能量,不受制於糧商,還自己建低溫穀倉,長年溫度控制在十八度C以下。穀倉興建時還多花二十萬的成本,將水泥從地下四十公分填起,依序一層水泥、一層隔熱泡沫、一層防水氈,最後再加上一層鋼筋水泥,因為懂得使用隔熱材,穀倉節能效果良好,還引起其他單位的詢問學習。
吳先生同時引進碾米機,可以輾白米、胚芽米及糙米,也用自動計量機及真空包裝機,讓自己掌握終端產品因素。
 
成功的與消費者互動
吳先生非常了解農作物生產者與消費者互動的重要性,最主要是教育消費者建立對農產品正確的認知,例如一進農莊他開門見山就說現代農產品產銷制度的困境,以現在這種由果菜商至產地購買,運至各地果菜批發市場拍賣,大盤商買進、依序販售至中盤商、零售商,如果中間都沒有冷藏保存,大概是採收後六、七天後的事,所以生產者不可能在農產品十分成熟,營養物質最多的時候採收,大概六七分熟就採收了,所以產品的風味及營養都不是在最好的狀況下採收,這僅是產品面的困境;還有就是利潤的困境,因為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最少要轉手四次,每轉手一次,就要抽取一層利潤,所以單純的農家,因為通路被壟斷的關係,成為這一個循環中最弱勢的一節,被收購商任意殺價毫無還價能力,工作最辛勞,所得最少,豐收時期常常在媒體上報導農產品產地價格例如今年香蕉、高麗菜每公斤二至三元、蒜頭也是,導致農民負擔不起採收的成本,而直接鋤耕或開放路人自採。
最成功的與消費者互動的成果就是吳先生採用會員制,每年都與認同的消費者簽訂契約,不但可免除中間盤商的剝削,而且確定需求後的生產就變成計畫生產,確保農民基本收益,不會因豐收而血本無歸。同時不但可適度降價回饋消費者,更因為農產品是產地用物流業直送消費者的方式,可讓農民在農作物完全成熟後採收,以最好的產品供應消費者。這在二十年前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沒有網路、臉書等等功能,農民無從與消費者互動,當時交通與物流業也不如現在。種種的條件俱足,加上農民知道善用網路,使計畫生產成為可行,產銷秩序可能可以維持,產品有足夠通路,農民安心生產,消費者安心使用,自他兩利。
 
結合有志者共造善業
在吳先生的字典裡大概沒有收錄「同行相忌」這四個字,對於同行,從不吝惜提供技術經驗,而且目的是要結合多一點的農民加入有機耕作的行業。這可以從網路搜尋吳先生的事蹟可以得到證明,他擔任產銷班的班長多年,還曾經在某一年差一點得到神農獎。
吳先生不但自己經營成功,也不吝分享自己的經驗,也培養年輕後進,加入務農行列,曾經以六年時間培養六個年輕人,每兩年一批兩個人,雖然最後只留下三個人,而留下來的就成為自己的事業夥伴,可見各行各業要培養人才都不容易,不是只有教法傳承不容易。
 
結語
以佛法為喻,要栽培一個能夠自利的阿羅漢已經極不容易,但是對比能夠自利利人的菩薩,那是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內的所有微塵,每一粒都是一個阿羅漢,加起來的功德都比不上菩薩的一分,那是更加難得了。所以學會能有緣遇到有能力而且有願力想要自利利人的有機農莊莊主,應該要善於取法,學其所長,日久相信必有所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