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菩薩清淨的行持 —華嚴經淨行品(三十三)

空性雖治諸煩惱

尤賴大悲能承擔

橫逆艱難生諍恨

依舊大悲空性治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六、乞食道行時願(五十五願)
己二、所睹事境(十九願)
己二、所睹事境 見眾會
經文:若見眾生,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聚會的場所,多半是人聲雜亂、人多嘴雜、閒言閒語,增加散亂心,惹一身是非,所以發願在聚會時發出的聲音能說佛法,特別是般若的甚深法,則一切和合,希望眾生像和合僧一樣,說話就是在說法,再多聚會也和合。南亭老和尚的開示說,眾會是四眾集會,四眾弟子集會一處,要請有道學的長老,說如來所說甚深之法,知甚深之法的人,自然和合無諍。
甚深法就是空性法,法相廣、法性深,所以佛的智慧以大海來形容,唯有大海才能形容深、廣,就廣的部分是指廣大能通達緣起法,就深的部分是指通達自性、通達真如,通達空性的甚深。
一般集會多是因事集議,因事集議諸如開會、選舉、廟會、市集、政治議題等,這些聚會都是生死邊事,無啥價值。若見眾會如果解釋成為大家都是為了學問來聚會,為了念佛來聚會呢?首先希望大家心思能好好運用在佛法上,聚會的吵雜聲音,如果這是議論佛法的聲音該有多好。
上一段是若見險道,三界都是險道,看到險道就像看到三界,住正法界才能遠離三界、遠離輪迴。住正法界最究竟的就是法性,住在最究竟的正法界才能夠離諸罪難。輪迴路險,即便生到天也很危險,發財也危險,貧窮也危險,困苦也危險,富貴也危險,富貴的子孫多驕奢,貧賤的人多怨恨,三界都是險道,見到險道就像見到三界一樣。如何遠離三界、遠離輪迴,就要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換句話說,修學正法是不可取代的功德和價值。
若見眾會與說甚深法,一切和合,要怎麼結合?寺院、叢林、道場就是眾會,為了和合而聚會,但是在和合當中,不但要事和合還要理和合,若見眾會就是事和合,最後要進入理和合,四眾弟子集會是為了和合而聚會,但那是事相和合,規定大家要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等等。但最重要的是為了得到須菩提的無諍三昧(證空性),事和的目的是為了成就在理上的和合。
〈講義〉中說到:「非世法、非出世法,是甚深之法。」世法是緣起法,出世法是空性法,出世法就是世間自相不可得,世間自相不可得就是出世,世間的世是時間三世,間是空間十方,請問誰能超越時空?若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請問阿彌陀佛有超越空間的限制嗎?「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請問是否超越時間呢?沒有!所以阿彌陀佛也沒有離開世間。此時要怎麼離開時間三世、空間十方?必須尋覓時間的自相、空間的自相都了不可得,在心識前沒看到時間的自相、空間的自相,就出世間了。時間空性的修學法一樣,時間可得嗎?過去心可得嗎?現在心可得嗎?未來心可得嗎?自相所成的過去可得嗎?自相所成的過去如果可得,不必觀待現在和未來就說自相所得的過去成立,這是辦不到的;一定是對著現在、未來才成立過去,如果沒有過去的累積,請問什麼叫做現在?如果沒有過去、現在,哪來的未來呢?這些自相到底在哪裡?不必靠著過去、未來就成立現在,不必靠著過去、現在就成立未來,不必靠著現在、未來就成立過去,一粒微塵都沒看到。對著世間說出世間,所以世間不可得,出世間也不可得,這就是究竟的空性。
 
己二、所睹事境 見大柱
經文:若見大柱,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若見大柱,有兩種意思:第一,古代大建築物是木造的,裡面需要有大柱子支撐。第二,古印度有一種民情風俗,凡是有值得紀念的,就會在路邊建立一個大石柱,石柱上刻上紀念人的文字,或者是雕刻紀念事物;例如阿育王為弘揚佛法,特別設立了許多石柱,雕刻了有關佛法的文字。
若見大柱和離我諍心,無有忿恨的關連是,大柱能負荷重物,就如同中流砥柱一樣,水再大也不會被沖垮,人如果能做中流砥柱,有捨我其誰的想法,此時我能、我慢之心必然很重,有我能之心就會有諍,有諍就會產生忿恨,如果能離去我諍的心,才能遠離忿恨。若要在佛法裡做眾生的中流砥柱,只有成佛才能真正成為眾生的中流砥柱,佛說法令眾生依此修行,得到利益而解脫,斷眾生的煩惱,了生死得到真正的快樂。
佛這樣的中流砥柱,不會跟世人有所諍,誰能跟佛諍呢?其實連等覺菩薩也不能,何況是其他?若大家都斷了煩惱,沒有我心,當然也不會有所諍,更不會有忿恨,所以希望眾生都成為佛法的中流砥柱,都成為修學佛法、弘揚佛法、度化眾生的中流砥柱,能夠做到這一點,自利利他,都能蒙受廣大的利益。我們在路上走,見到大柱子的時候,要想想我們有沒有跟別人諍?有沒有使人對我忿忿不平?有沒有人對我懷恨意而報復?如果有的話,就要想辦法解冤釋結,把冤仇化解掉,必定要想辦法讓眾生能皆大歡喜,不要產生忿恨,以上是指見大柱子時應該要這樣想、應該要發的願。
若見大柱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有何關連?〈講義〉中開示說,古時候的建築物,如棟、樑、椽,所負擔的重量多半集中在柱子上面,因為柱子是無情的,不會喊不公平,所以無諍。如果我們在大眾之中,負荷的責任太重,此時要向柱子看齊,不要去諍,吃虧就是占便宜,願眾生都能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此處的善用其心,在事相上無諍,善用心之人就可以讀出大柱的無諍心,而向大柱看齊,這是表徵大柱的無情說法。但是無諍該從何處下手呢?就是要學吃虧,這兩個字非常重要,能夠學吃虧就與人無諍,道力即能漸長,久之亦與人無有忿恨,最後可以成就自己。
會性法師開示,將大柱解釋成中流砥柱,水再大也不會被沖走,比喻能堪承擔大任的人,捨我其誰,常常能夠生起我能,會性法師在開示這句話時,特別加重語氣說「只有我能」!雖然較量容易生起慢心,但是如果從另外的角度來講,行相是慢但本質未必是慢,這是所謂的「事業慢」,慢的修學法其實是不退轉的修學法,我們為什麼會退轉?就是因為沒有慢的修學法,比如「煩惱慢」就是煩惱再厲害,你心裡很清楚它終究不是我的對手,你現在贏我,可是你以後一定不會贏我,一定要生出這種心,將來才能斷煩惱,並且生出勇悍的心把煩惱斷掉,如果煩惱來,自己軟趴趴的就跟著它走,那將來如何斷煩惱?「功能慢」是說我一定學會!任何事情只要我想學一定會學會,再苦我都會跨過,沒有這種能耐的時候,般若這一分的修學是很苦的,或者論典文字很多,或者環境很辛苦,或者老師刁難,如果沒有功能慢,終究退轉。
若我們現在不好好厚培自己的實力,面對未來困局,不曉得將來要如何去解脫,我們處在共業上的困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眼前的事都尚且不保,如何去論近憂遠憂,不好好充實自己,眼前的事都保不住,不好好在團體內部經營,連聚會都保不住,遑論後面的退轉、煩惱生起、業生起,早就已經不知道退轉到哪裡去了。
那種捨我其誰之心,本質是一種較量,跟他人去爭的心,可是明明是無諍,行相是諍,本質是無諍,是一種全部承擔,可以吃下全部的苦,眾生不能我能的承擔,沒有這樣的幹勁來修學,是不會有任何的結果。
南亭老和尚開示說,如果能夠吃虧,學大柱一樣向它看齊,自然可以離我諍心,無有忿恨,都變成佛國土的莊嚴。以反省的部分來說,會性法師開示,以三慢的角度來分析諍心,我有中流砥柱的能耐,還得去我之心,唯有佛方為眾生究竟的中流砥柱,成就無我諍心與忿心。
忿與恨屬於小隨煩惱,行相粗猛,各自為主,互不相容,但在不善心中,由各別而起,生起時必無第二,故名為小。忿為暴怒之心,為二十種隨煩惱之首,依照現前的逆境,依照個人對現前所看所聽,一切與自己違情之境界,突而發起,起惡色、惡顏,甚至拿起刀槍、棍棒等凶器,或者身業以施加暴力的方式,使自己或他人都陷於痛苦,後果就如︽論語︾所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就假有的部分來說,忿是瞋恚的一分為體,若離瞋恚,忿相就消失。恨的定義則是,懷恨在心,緣過去的境,暴怒之後,不順心的境界過去了,懷念舊惡,甚至恨得牙癢癢的,恨意難消,結怨不捨,常記在心。
忿恨是根本煩惱的分位,要如何對治呢?擒賊先擒王,慈悲就是瞋恚的對治法,瞋恚若要能消除,用慈悲來對治,忿恨是它的分位的一分,是假有之法,當然就可以將它對治,但是若慈不下來怎麼辦?那就要靠忍,小不忍則亂大謀,能離我諍心,無有忿恨之人,定為大柱,逆推離我諍心,無有忿恨之人,可以堪當大柱。此人無有計較,堪擔大任,內心能以慈以忍來對治忿恨,甚至以空性的智慧來剷除自己的忿恨,此人可傳大位,即便他沒有什麼輩份、家世、聲望,但卻是寺廟住持要傳的對象。(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