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期::專題研學-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十九)

誤會是認知偏差
學佛可貴正知見
歧路亡羊迷轉迷
親師學法正又正
第三講表  
引  言
前於綱要已知《十四講表》係有次第的一個修學法,第一表可以帶我們瞭解學佛的宗旨目標,瞭解佛果的行相作為學佛目標,第二表借由八相來帶領我們學習成佛的方法,第三表也還不是直接開始上路修學,而是在上路之前,先排除上路的障礙,要先「消除幾種誤會」。我們學佛道上會有種種的障礙產生,就是對學佛上錯誤的見解形成誤會,而這些障礙必須要先拿掉,就好像我們開車上路之前要先檢查車況,去除障礙到達目的地的狀況,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
雖然佛法三藏十二部的經典中,沒有談及第三表的內容,但雪廬老人作第三表並非畫蛇添足,時代愈進步的時候,往往對佛法的看法產生誤會,常常認為佛法是很迷信的、消極的、神權主義的、忽略現實乃至不合科學的,如果沒有把這個時代對佛法的誤會去除,眾生連佛門都不要踏入第一步,遑論研究成佛的目標與方法,而雪廬老人以第三表將這些誤會作出歸納及澄清。
以經文而言第三表不算佛經,因為釋迦牟尼佛沒有說過。但是第三表的義理是符合釋迦牟尼佛的看法,所以雖經文不是佛言,但經義符合佛言。觀待能造論的人,才有所造的論典,例如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就是解釋《大般若經》的經文,龍樹菩薩的《中觀論》就是闡述《大般若經》的經義。所以如果有人尚未了解《中觀論》及《大智度論》時,就自行閉關讀《大品般若經》。我們不用太瞭解這個人的內涵,就知道他絕對讀不懂。因為二十七品《中論》是《大品般若經》的宗義,如果對宗義不瞭解,就知道對經文絕對不會瞭解,就算瞭解也只是瞭解表面。所《大品般若經》讀完,一定要能解釋《中論》,如果解釋不出來表示對《大品般若經》從來沒懂過。
 
(甲)表與(乙)表至(庚)表的關係
下文依序從(甲)到(庚)表,甲表是總說,總說這個誤會,這個誤會是如何產生的呢?從自己產生,還有從它處產生的,(甲)表先確認誤會的來源。
(乙)表就是世間人誤會產生了之後,對正法內心排擠抗拒,排斥約著五點來說,會有學佛是迷信、消極的、神權主義、忽略現實及不合科學等種種誤會與排斥。
誤會其實跟排斥相互觀待,因為誤會所以排斥,而排斥說明他有誤會,是以下文即分丙表至庚表說明此五種誤會。
 
(甲)誤會
 
●我假理想
誤會從兩方面產生,約自己產生是【我假理想】,約聽聞產生是【聽信妄談】。【我假理想】是自我假設的,自己憑空想像出來的,沒有事實根據。大部分是自己看看書,看外道的書,或者是看內道的書卻看不懂,望文生義,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對佛教的看法,這種隨意解經文,就是【我假理想】。
 
●聽信妄談
第二種是【聽信妄談】,所聽聞的不是從善知識來的。【聽信妄談】又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世間人對佛法的看法,認為佛法是迷信、消極、神權主義、忽略現實、不合科學的。第二類人的佛法來自於媒體,媒體裡面談佛法順便賣藥,聽眾一方面買藥一方面聽佛法。第三類人是學者專家,以研究學問的方法研讀佛法,然而並非真懂佛學道理,但他不把佛法當宗教。同樣的一般人以學術研究儒學,但儒家跟佛家一樣,就像國父所講「一個主義,一個信仰,一個力量」。我們看孔子除了本身的修為以外,最講究祭祀的道理。《禮記.禮器篇》孔子說:我祭則得福,但是一般世俗研究儒家的人不會重視這個。所以會發生跟雲南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現況一樣,現在中國學東巴文化的人,也不會涉及信仰宗教的層面。但是東巴文的文字紀錄就是宗教的內涵,它詮釋的就是東巴文化的宗教,當你不涉及宗教的時候你根本入不進去內涵。
宗教就是宗旨,這個教育是有宗旨的,內心有一個宗旨的學習,外相上還有求加被的這一分,其中包含甚深的緣起道理,一般世間人雖學,但不帶著虔誠的心態,或不能深入文化神髓。
有【我假理想】和【聽信妄談】就會造成三種現象:【未見而言】【見蛇為龍】【未究其理】。
【未見而言】是指一般世間人,並沒有明白真正的道理而去講。世間一般人對佛法的內涵不去涉獵,但就站在反對立場去反對。【未見而言】,比如說:世間人、媒體與佛學大家,這些人都是把儒學佛學當成常識來學,並且帶著批判的成見來學,還沒學懂之前就先批判。學者教授未能學到真正儒學和佛學的本質,依舊可以講天臺、賢首、中觀,可是都是不帶信仰的、不帶傳承的、不帶加被的。但須知欲證得中觀正見,最後要現量證得時,沒有三寶加被是不可能的。但是對三寶加被的那一分產生虔誠恭敬,對於他們來說是虛無縹緲、遙不可及、烏托邦、迷信。
【見蛇為龍】所講的是外道,蛇和龍根本是兩種不同的動物,此處是指對佛學佛教雖然有點研究有所了知,但是所見所知是不正確的、似是而非的,就像外道的看法不是究竟的,像龍華教及一貫道來解佛經的時候就是【見蛇為龍】。解到最後找不到解脫在哪裡!經學自己亂學亂領會。
【未究其理】所講的是佛教徒,雖然在正信的佛法裡面學,但是學得很膚淺,不知道究竟的道理,就是【未究其理】的學習。佛教徒沒有學到內涵,只學到外表。所以才會有早上法會人山人海,下午法師講經剩二十個人,因為沒有人想學懂佛法內涵。但是對比而言,有內涵以後佛菩薩加被的力量強?還是只有學外表的加被力量強?如果我們站在佛菩薩的立場,會怎麼做?將心比心,如果重視內涵的不加被,重視外表的加被,那表示這種佛菩薩也不太有內涵。
【未究其理】是說我們學習是要走入內涵的。禮要走入內涵,叫作博我以文。這個內涵走進去,禮才會很有光彩。為什麼春秋時代儒家的弟子們出去各國演禮的時候,各國國君無不感動,而跟孔子分庭抗禮,這跟現代禮儀訓練班的差別即在於內涵的高下,所以【未究其理】講的是佛教徒。
本段落可見識到雪廬老人解經的文筆是義理次第鋪排、層層深入及前後貫串。
 
●自非其真
有上述的迷失就導致【自非其真】,學習都沒有學到佛法的真實義。所以佛法變成表面興,內部衰。第一種現象媒體專家講佛法,佛法興過嗎?第二種現象外道講佛法,一貫道,外道講金剛經。以前懺公師父命我們燒了三千部一貫道註解的《金剛經》,佛法這樣流通有興過嗎?第三種現象未究其理,反而認為極樂世界跟天堂是一樣的,佛法跟世間的宗教也一樣,都勸人家做好事,這樣能興佛法嗎?這叫作未究其理。表面上來講是一樣,但內涵是大不同的。
 
(乙) 幾種排斥
 
當上述三種人都來弘揚佛法的時候,理應該佛法要興,可是佛法卻變成表面興,內部衰。因為都是【自非其真】,所以產生了誤會。誤會導致認為佛法是迷信的、消極的、神權主義的、忽略現實的及不合科學的。所以就產生了這幾種排斥,從丙表開始,將對「迷信、消極、神權主義、忽略現實、不合科學」這些現象一一辯解。(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