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期::啟蒙園地

快樂地從共讀發展到獨立閱讀

活到老學到老

閱讀習由兒童
方法欲望教材
見地開通未來
 
 
小孩從出生後就開始不斷地學習,對我們來說,學齡前最重要的兩件事:中文與玩。我們長期住在美國,每年僅有兩個月的時間可以回臺灣。在美國時,小孩星期一到五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在學校使用英文,平常在家講中文,也許是因為看到許多移民家庭的例子,我們非常重視她們的中文教育。也因為中文與玩的標準,找到了弘明幼兒園,孩子回家的笑容是最好的指標,弘明小朋友的友善以及老師的耐心與愛心,讓小孩快速地融入學校;有趣的再見用語,常常帶給身旁的大人們會心一笑;還有許多特殊的課程,例如;種植蔬果、功夫、歷史,多元的刺激幫助小孩們快速地成長,看著他們興奮地說著自己在學校做的成品,讓我們安心、放心的把小孩送到弘明。我,在美國拿到了教育博士,讀了許多教學心理學,但從沒密切地與小孩互動,直到自己成為母親,與許多父母親一樣,在跌跌撞撞中學習,學習甚麼樣的教學與教育最適合自己的小孩,錯誤從沒少犯,第一個小孩也是我的實驗品,就在這跌撞錯誤中慢慢地成長;下面我想分享過去幾年我們在美國語言學習的經驗,從英文的學習連結到中文的學習,這中間的過程也奠定了我們對中文學習方法與模式。
 
從英文共讀到獨立閱讀
 
在美國,從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醫院就耳提面命地告訴準媽媽們要養成習慣跟胎兒講話,從出生開始就要讀故事給小孩聽;小孩出生後,每次小兒科體檢前都要填問卷看父母多常講故事給小孩聽,之前看小孩小沒甚麼反應,我還常常偷懶,後來被醫生問煩了,從老大三個月起決心無論如何,一定要一天至少講一本書,就這樣一直到了現在。親子共讀是語言學習的基礎,我盡量選各類不同的童書,選擇我也有興趣的念給孩子聽,小孩小的時候,盡量用圖畫來講故事,讓他們養成看圖的專注力,也在閱讀當中與小孩互動,讓他們主動地建構故事,而不是一昧的被動接受故事,漸漸到四、五歲開始要學習獨立閱讀時,開始帶入字、讀聲和語言的相關性,讓她們了解圖與文的關聯。
從親子共讀到獨立閱讀是一個大跳躍,中文尤是如此,因為中文表意屬性的關係,下面我要先介紹英文如何跨越這個鴻溝,再來分享我們如何開始中文的學習。美國小孩從大約兩歲半到三歲開始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學習字母的形狀與發音;關於練習字母的形狀,學校並不強迫這個年紀的小孩握筆,他們讓小孩用一張A4大的紙,讓小孩用不同相關的素材黏貼字母,譬如:C是用棉花球(cotton ball)填滿一個紙張大的C,小孩可以學習C開頭的字有棉花球,並練習小肌肉發展與工具的使用;字母的發音(phonics)也稱為基礎語音教學、字母拼讀或自然發音法,學習字母的發音比學習字母本身的讀音更為複雜與重要,因為同一個字母在不同位置與可能有不同的發音,還有如何將個別字母發音結合並創造一個字的發音,這樣的過程和注音的拼讀有異曲同工之妙,從能發出一個字的音,進而了解這個字的字義,更進一步地發展為閱讀理解力;小孩在熟悉字母字形與發音後,經由不斷閱讀,發展出拼讀的規則,在此同時引進常用字 (sight words),譬如:the, he, she,這些字熟悉以後,加上拼讀規則,小孩逐漸能開始建立獨立閱讀能力;在這個階段的發展,培養閱讀的自信非常地重要,因此素材的選擇上也是關鍵,重點不是在於閱讀困難的文本,而是在於閱讀比小孩本身能力難一點點的閱讀,在每次一點點的困難當中進步,同時建立自信,讓小孩看見自己的進步,從這樣每次的一小步建構出大跳躍,讓小孩輕鬆而快樂的學習。
 
發展中文閱讀
 
在英文學習的過程當中,雖然中文與英文的屬性截然不同,我覺得有許多中文學習可以套用的方法。首先,我要先分享不這麼成功的經驗,在中文學習當中,曾經想過要讓小孩與一般臺灣小孩有著相同的學習經驗,因此我們跟著國語課本,學過一陣子;然而,國語課本的文章過於困難與抽象,就算讀得出來也不見得能了解其意義,此外,課本的字並非依常用字編排,導致從共讀到獨立閱讀時間拉長,較難建立閱讀的自信,學習效率降低。下面介紹三個中文學習可以套用的方法:一、常用字的學習,學習常用字能讓小孩快速且較有效率的開始閱讀,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漸漸能看懂一些招牌與廣告;二、在小孩建立一定數量常用字的字庫後,可逐漸地使用注音將不會的字漸漸地拼讀出來,增加字彙數量,此步驟應當在使用於已經建立一定數量的常用字後,因為學習中文的終極目標不是會拼出注音而是認得字進而發展閱讀能力,要是讓成人只用注音念一篇文章,大人也會因不斷地拼讀當中,中斷對文章的理解,影響閱讀的樂趣而放棄;三、與英文學習相同,此階段閱讀文本的選擇相當地重要,有刻意地練習 (Deliberate Practice),選擇比自身能力難一點點的文章,老師與家長給予及時的回饋,幫助了解字音及字義,擴展小孩字詞的知識庫。
 
玩與開心的學習環境
 
回到最剛開始提到的「玩」,我的學習背景讓我深切地相信,學習動機必須靠自我激發才能長久,並非由老師、父母在前拉著、在後推著才能往前行,人都有表現良好的慾望與傾向,包括我們的孩子,小孩的本能加上能讓孩子融入、享受的學習環境是最有效率的學習,而老師與家長在這樣的環境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扮演好輔助、帶領與鼓勵的角色。哈佛大學教授Robert Rosenthal在一九六四年做了一個有趣的研究,發現老師對小孩的期待影響著小孩的表現,他對學生作了一個測驗,並告訴老師說這個測驗可以預測小孩的智商發育,然後隨機選了一群小孩告訴老師說這群小孩之後的智商會有很大的進步,兩年後他再測驗一次這群小孩的智商,發現隨機選出會進步的小孩智商的確有顯著的進步,其主要原因在於老師對小孩的期待,改變老師與這群小孩的互動方式,老師給予他們正面的讚美與詳細可執行的回饋與建議,並給予他們較多時間與機會來回答問題,讓他們學習得更好。
學習中、英文獨立閱讀也是相同的,除了學習常用字、使用發音輔助系統 (英文-字母發音,中文-注音) 及閱讀適合能力的文本,老師及父母親的帶領是最重要的,常常我們在剛開始練習獨立閱讀時選擇過難的文本,閱讀當中不停地中斷,帶領者一直糾正,使得閱讀變得不好玩,不但帶領者教得累,小孩更是沮喪;閱讀教育的目的,除了會讀與讀懂外,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練習閱讀的過程中建立信心,享受閱讀帶給他們的新知與想像的空間,培養自我激發的閱讀動機,就算沒有人敦促閱讀,也會因為想要閱讀而閱讀,翻開書本,享受其中樂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