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期::孔學一隅-論語簡說
論語簡說(二十七)—子貢問友
認知偏誤過與罪
自覺良好問題生
忠告善道真益友
珍惜能使令名生
經 文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第十二篇第二十三章)
前 言
《論語》包含了人生許多疑難雜症的解答,涵蓋範圍諸如辦政治、辦教育、人際關係、識人之學。思維靈敏的朱子,曾說天下再找不到有一部像《論語》這樣的奇書,簡直就是十三經的門戶、精華。
本章所談為交友之道。交朋友這件事極不簡單,今人以為交友不合則分,然古人交友要長期相處,懂得相處之道。朋友之間,不但此生為友,所謂:「九泉之下盡交期」,這一生同為朋友,來生也要相聚為友。友誼是生生世世的累積,因此對朋友之道極其重視。
常人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是進德修業、成就功業最重要的增上緣,是人生最重要的資產。
本章為子貢請教孔子對待朋友之道。若沒有朋友,則無法充實自己的道心,也無法累積深厚的善根福德,更無法發展有道的事業。
消 文
子貢問對待朋友之道。孔子回答:要能以是非觀念勸導朋友,如果朋友不聽從,就不要勉強,停止勸導才不會導致朋友疏遠,甚至變成冤家,這樣就不會自取其辱了。維持交情,他日有機會再勸導之。
釋 義
子貢問友,是問「友」的什麼內涵?
此章問交友之道。《論語》中關於朋友的章節,包括知友(不與小人為友、不聽信讒言)、交友(樂於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守信用的朋友、交與己忠信相合的朋友、交通財知義的朋友、交生死之交的朋友、交規過勸善的朋友、交久而敬之的朋友)。
交友之道非常多,何故夫子答以「忠告而善道之」?
交友之道非常多,但孔子談「忠告而善道之」,這是說懂得跟朋友規過勸善。
規過勸善有何重要,何以是朋友相處之間的義務?
一般朋友之間相處,少有知道此重點者。這一章可參見〈顏淵第十二〉:「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文是指典籍,朋友相處一起讀書,一起探討經學的正知見,而這樣的朋友最足以輔助自己的仁心。
一般的朋友總講究在必要時能為自己兩肋插刀、拔刀相助,才算夠朋友,實則,規過勸善才是夠朋友。有朋友輔助自己的仁心、仁事、內涵,才能推展仁的事業。朋友輔助自己,自己也輔友以仁。這裡面有正面說,幫助朋友成就仁;反面說,幫助朋友排除過失障礙。
朋友在五倫關係中,凡是在五倫範圍內的,都應該講究。講究五倫關係,就是敦倫。所謂「敦倫盡份」,是盡自己在五倫關係中的本份,內涵就是一部中國文化,所以極不好講,實在不簡單。
五倫中,有三倫是天然關係,有二倫是道義關係。夫婦的結合原為道義關係,但生了孩子之後,就有父子倫、兄弟倫,乃天倫關係;而君臣倫、朋友倫則是外在的道義關係。
雪廬老人曾引《禮記》說:「父母存,不許友以死;父母不存,可許友以死。」可為友而生死,可見交友之道非常重要。
忠告之形象為何?
孔子在此章形容朋友的形象,是「忠告而善道之」。「忠」就是誠心誠意的為對方著想。
身為老闆,總希望部屬對他忠心,能處處為公司、老闆著想。而朋友之間的「忠」,就是誠心誠意為對方著想。
「告」是告知對方對錯,對的觀念可以導正朋友走入正軌,了解錯的觀念能幫助朋友避開邪見;知道對的觀念能幫助朋友趨吉,錯的觀念能幫助朋友避凶。
善道之形象為何?
在言語上引導:要講究利害關係、是非觀念、顧及情理、比喻告知、透過第三者轉告,這些都是令朋友樂於接受的「善道」。
在行為上引導:讓朋友離開惡環境、接觸好環境;讓朋友聽課學習正知見,改惡向善;交到好的朋友;與朋友共造善業;辦讀書會培養彼此氣質等,都是以方便引導朋友改過的方式。
總而言之,引導要善巧,就是「忠告而善道之」。
何種時機是好的忠告時機?
孔子是「聖之時者也」,沒有好時機,彼此交情再深,有再好的忠告都沒有用。引導要講究好的時機,時機錯了,不論理上多站得住腳,都是錯。
《論語會箋》說,當對方有求教誨的心,這就是時機。如對方問:「請你為我指正。」「你看我這樣有沒有錯?」「你覺得我有沒有說錯話?」「我這樣做對不對?」
除此之外,也要講究在朋友有空、四下無人的環境方忠告之。且為了彼此交情更深,讓友誼繼續而說。
何種時機不可忠告?
如果對方沒有求教誨的心,也不希求改正。在人多的場合當面指責,或給予忠告,反而讓他面子掛不住。或者他正忙碌,無暇也無心思聽你的忠告。
或是《常禮舉要》:「交淺不可言深。」交情若淺,不能談深入的話題,甚至連規過勸善都要小心。
時機不到而給人忠告,不但對方不領情,還讓自己碰了一鼻子灰。所以說時機要掌握好,這才是「時哉!時哉!」
善道之利有哪些?無善道之過又有哪些?
善巧引導的利益:容易讓他人接受;讓友誼可以提升(朋友因得到勸告而改正過失,獲得的利益愈大、好處更多,也解決了心中的盲點,改變了思想模式,增進生活內涵,又取得更多快樂,因此會感謝你,也會在你有難時伸出援手)。
無善巧引導的過失:由於引導的時機、場所不講究,又嘮叨、重複、繁瑣的說,這是雪公老師形容的「大毛病」;又如朱子註解「以善道導之」,以教導、訓誡的口吻來跟朋友規勸,這些都是沒有善巧引導的形象。
由於不能善巧引導,所以對方不接受忠告,或者使對方疏遠,或讓對方反唇相譏等,有諸多過失。
因此,我們應當取其利益、去其過失,重視善巧方便的引導,這才是盡朋友之義,才能真正「敦倫盡份」。
為何「道」必須作「導」字來解釋?
因為朋友的地位是平等的,不管我們是否在道德、學問、經驗、閱歷上比對方高,但在名言上和對方的關係是朋友,所以我們只能善巧引導來給予忠告,不能善言教訓。
例如我們到某個地方拜訪,對方向兒女介紹我們是「叔叔」或「阿姨」,則我們心裏要很清楚,對方只把我們看作叔叔或阿姨;倘若對方向兒女介紹我們是「老師」,則名言的身分就不同。
千萬不能自己定身分,要看他人是以什麼名言來定位。所以雪廬老人常引《孟子》告誡:「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朱子以為善道乃善其說以道之,此道為教道,此解可以嗎?
朱子《集注》中註解「忠告而善道」是「以善道導之」,意思是「盡心以告之,而又加之以教道」,這樣的註解不可採。「道」不是教訓,要解釋為「引導」。如《論語》中「道千乘之國」,應解釋為「領導」千乘之國的人。
既然朋友相互規過勸善乃應盡之義務,為何又說不可則止?
規過勸善是義務,但要觀察不可則止的功德,與不可猶不止的過患。
不可則止有哪些功德?若不可猶不止有哪些過患?
不可則止的功德:能維護友誼;不自取其辱;保全對方面子(害怕別人指正過失);保全對方的羞惡之心,使之默默改善(劉寶楠《論語正義》:「所以全交,亦所以養其羞惡之心,使之自悟也。」)。
不可猶不止的過患:交情破壞;好意被誤解;無助於勸他誨改;朋友因此疏遠;朋友反唇相譏,勸告反而自取其辱。
如果朋友不接受勸言,就應該停止,以產生功德;如果朋友不接受勸言,而又不停止規勸,便將產生過患。
不可則「止」,是講究斷絕關係,還是講究維繫情誼?
要知道朋友的交往極不容易,因此不要隨便切斷關係。古代交朋友很慎重,與今日合則來、不合則去是不一樣的。在古代,一旦成為朋友,就不輕易斷絕關係。即使非得斷絕關係,也講究「絕交不出惡聲」,跟人絕交不能口出惡言,不但不得罪他,將來還求有復合的機會;倘若口出惡言,則將來連復合的機會都沒有了。
當朋友從淺交到深交,就得努力維繫情誼,因為朋友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財產。
不可則止,真的以後就止嗎?還是有其他的善巧方便?
徐英的《論語會箋》中舉張伯行的解釋:「不可則止,非必絕之也,不強以必從,徐俟其自悟以為他日忠告之地耳。」
「不可則止」不是一定要「止」,而是不要勉強對方屈就自己。倘若勉強對方屈就自己,則說話必然不好聽,例如說:「你不聽我的話,你就死定了。」「我告訴你,就是要這樣做。」
此外,「不可則止」也不是放棄對方,而是暫時不去規過勸善,等待對方慢慢反省,有所體悟、知過求改,那就是我們「忠告而善道」的機會。
好朋友應該不會當面羞辱我,為何夫子說毋自辱焉?
如果沒有做到「忠告而善道」,朋友雖不致當面對我們冷嘲熱諷,但或因此而疏遠,在做事、行為上與我們保持距離;或不疏遠卻見面不說話;或雖說話卻表情難看,或雖表情無異卻言語態度不好。
朋友不聽規勸則應停止,《論語》中有哪些章節可作證?
如〈里仁〉第二十七章云:「朋友數,斯疏矣。」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繁瑣的給朋友忠告,將使朋友與我們疏遠,這種疏遠就是自取其辱。
析 疑
如何由本章的朋友之道,推衍出君臣之道?
五倫關係的朋友倫與君臣倫中,皆須講究勸諫之道。
《孝經》〈諫諍章〉中說:「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如果天子有諍臣七人,既使天子無道,也不會失去天下。如唐太宗虛心納受魏徵的直言勸諫,前後十七年的時間,所以成就大唐的貞觀之治。縱然房玄齡、杜如晦功不可沒,然唐太宗特別懷念魏徵,正因魏徵盡上臣子的義務,不斷向唐太宗勸諫。
如果國君有諍臣五人,國君無道也不會丟了國家。如齊威王在宮廷中享樂三年,淳于髡知道不可以直接冒犯。此乃一鳴驚人的典故。
故宮有秦府十八學士,是以人才治國。為何十八學士中,太宗獨懷念魏徵?因為一個成功的領導人,可以接受勸諫。
大夫治理家封地,有諍臣三人,則不失其家。一個讀書人如果有勸諫的朋友一人,則價值也非凡。
由本章如何推衍父子之道?
推演到父子之道也是講勸諫,但不是不可則止,在〈里仁〉篇中說「事父母幾諫」,父母有微小過失時,不勸諫則會引發大過失。孝子不要每天嘮叨,而是要看微細處會引發大過者,事先要勸諫。心裡憂愁要勸,但不能怨恨父母,因為父子倫是天倫。
孝子可不讓父母入非法之事。勸諫是最大的保障,如前說不失其國、其家、其令名等。
若自己有過,朋友對我忠告而善道應如何面對?
應如子路聞過則喜、大禹聞過則拜,這些都是我們的典範。也要愛惜諍友,諍友是對自己關心之人,如全天下只有自己媽媽才會嘮叨,並且把心放在子女身上,為子女著想。
擁有忠告而善道之友,其價值如何?
讀書人若有一位諍友,就不失令名。有朋友讓自己上軌道、有內涵、有好名聲,這樣的價值實在不容易,如一家公司有最好的品牌,這是最可貴的。因此有對自己勸諫的朋友,價值非凡,是大福報。
太宗皇帝說:用銅做鏡子,可以正衣冠。以歷史為鑑,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就是諍友的價值,能夠懂得勸諫、據以力爭。
若我不聽勸,發現朋友亦不再勸,應如何自處?
人生財富有二:朋友、老師。《書經》上說:諸侯自得師者王。有老師能夠帶領自己離開幽暗、得到光明,這是最為可貴的財富。得友者霸,如果認為所有人都不如自己,則該亡矣。
若我不聽勸,朋友卻不止時,又該如何自處?
應該要想求誨之心,請對方再指導。因為自己的生氣、臉色讓對方不勸,必定要有求誨之心,要適時請教,不能藉故遠離,要消除誤會。
如果朋友一再嘮叨,雖然朋友不懂禮,可是要知道朋友有情。如家中父責子有時會越禮制,但這是由至情出發,要珍惜情份,在人情澆薄的時代還有肯講真心話的朋友。
原壤夷俟,或其母逝,坐在棺木上唱歌,為何孔子不忠告善道之?
原壤展腳如箕,孔子以杖叩其脛;但原壤跳坐在母親棺木上,孔子就說不失其親,但這樣是不是放任朋友?原壤是方外高人,示現其解脫相,只有孔子知道他的心境,這段友情是神交。
以杖叩脛,是原壤的行為是與禮教相反,並以此講給學生聽,這是笑責,而不是教訓。
總 結
規過勸善的友誼應珍惜,才能夠成就大氣象。如父母嘮叨可靜聽,則不是普通人。
老師跟朋友是人生無形的財富,要好好珍惜。范氏與張韶、曾子與子夏。朋友不用多,但取善無窮。
維持情份,人情才會敦厚,如李白與杜甫的情誼。外緣上,尋得老師、朋友是此生的樂透,最為過癮之事。
問 答
問:規過勸善要注意言詞,是否可取?《論語》〈季氏〉說益友有三、損友有三,是否可與本章結合?
答:可以與此章結合。言詞很好、臉色很好,是可以用以解釋「善道」的。表達關懷、情誼、想法、懂得善用比喻,這樣的勸說都是善道。
友直、友諒、友多聞,都是在講朋友可以規過勸善,則能成為善友。
問:是否可以用包容來代替善道?
答:但見己過不見他人過,但此時如果不去規勸,導致朋友人生有障礙,怎可不規勸呢?若交情深、對方有求誨之心,但自己又不教之,這樣則有過失矣。
不見他人過,意思是說把他人的過失警惕自己,讓自己修養提升。外圍的人可以不管,但關乎五倫則要講究勸諫之道,以勸誡的這一分來表達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之情。
問:五倫關係都應該規過勸善,請問夫妻這一倫如何「忠告而善道之」?
答:夫妻結合前是道義,結合後是天倫。夫妻以道結合,且有感情作基礎,由這種關係出發的規過勸善,不但不會破壞感情,反而會更互相珍惜對方。
問:規過勸善的益友難得,我們要倍加珍惜,如果朋友誤會我們而勸諫,我們除了深懷感恩,虛心接受之外,可以把誤會向朋友解釋嗎?如果對方主觀認為他的勸諫是對的,什麼時機解釋比較合適?還是我們選擇有則過,無則警醒?
答:如果今天對方認為自己有某過失,有時心情好就接受,或許你不覺得是過,但可能是自己在保護過失。很多情況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從某個角度來看可能真的是自己的過失,要懂得先反省自己,而不是解釋自己無過。
問:孔子談交友之道,此有勸諫之道,是否可以請問,朋友之間其它的相處之道。
答:朋友幫助自己進德修業,也要慶幸得到可以勸諫自己的朋友。孔子對子貢的答覆,可看出孔子對子貢的厚愛。此章提供我們反思:太宗難道不是兢兢業業嗎?為何魏徵還要這樣勸諫?是因為太宗想要精益求精,才有後來的大唐氣象。
一般而言,交往久的都會擔心勸諫會傷感情;交淺的反而不好意思勸。交深要善導,怕傷感情,怕勸無效、疏遠距離。交淺不能言深,這是必然。
交朋友要勿憚改才能讓朋友攝受。不要指望朋友指正自己的過失,老師也不容易指正學生。
問:如何才能擁有長久朋友的相處之道?西洋文化可以直呼父母之名,西方的朋友之道是否可採?
答:交友要以文會友,才能長久。如果朋友講究甜如蜜,則不會長久。以文會友,天長地久,久而敬之,患難扶持,規過勸善。
西洋文化與中華文化差異很大,可以取其父子之情,但不需取其父子名份的不如法處,講究名份才不逾禮。
問:老師與學生之間可以有朋友之情嗎?若有,該怎麼拿捏分寸?
答:師生之間所謂亦師亦友,某些部分指導自己如老師。孔德成先生年紀小雪公三十歲,但雪公懂得君臣關係,知道勸諫的時機。
一般老師與學生之間應該要如師生,而不應如朋友。老師可以教訓學生,但若成朋友,就難教訓。但情感上可以如朋友,無話不談。
問:如果兩個朋友的志向相同,都想成就聖賢,但達到目標的方法不完全一致,這時該怎樣相處?比如一個認為誦讀經典更重要,一個認為理解經典內涵更重要。
答:要有老師才能抉擇見地,在老師座下成為朋友,見地更能一致。
問:為何有時朋友越相處越顯得格格不入?是因為不是志同道合的原因,還是因為沒有盡到朋友的義務?
答:忠告而善道之容易疏遠,格格不入反而是志不同、道不合。如果交情愈好,則表示不是普通朋友關係。
問:當交情不夠或不為他信任時,不規過嗎?若要規過,是否要請他最信任的人去勸諫呢?
答:原則如此,不用死在句下。懂得方法、原則,可以巧妙使用變化。你不是他的規過勸善者,則可運用其他方便來幫助朋友。(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