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期::專題報導-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活動

儒者之風|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展展場紀實

境界是一番番挑戰

學習是一次次增上

人生是一層層體悟

生命是一場場驚喜

前言

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展可謂空前絕後,因為這些法書以前不曾共同展示過,而以後若想重新再匯集所有參展作品,成功的機會可說微乎其微了!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署名為孔德成先生的法書,其實是由孔先生在奉祀官府的同事,或孔先生的學生代筆。而本次在國父紀念館展出的墨寶已被學者專家鑑定為孔先生真跡,是在不同因緣下親自寫給親友、故交與學生等,故感謝法書持有者竭力護持本活動,同意將珍貴的法書外借參展,我們才能在展場中近距離賞析這些墨寶,實為千載難逢的機緣啊!

展出期間不乏可見孔德成先生後裔、教過的學生、高僧大德、書法名家及文人雅士等親臨會場觀賞,另外有些是慕名而來專程參觀的,而最特別是有許多路過的遊客,其中包括春節期間有許多來自大陸的自助旅行者,本想進入展場四處隨意瀏覽一下就好,想不到竟被熱忱的志工主動為其導覽而駐足良久,因為遊客在導覽志工的介紹下,霎時居然感受到孔先生的法書是有故事的,有內涵的,有生命力的,會讓參觀者眼見耳聽之下,觸動心弦而歡喜讚嘆!可見孔先生的法書固然適合知音摯友細細品味,而對於一般遊客大眾來說,透過被導覽方式,可幫助他們快速瞭解孔先生生傳奇的一生,包括家庭、出生、結婚、求學、避難及遷臺定居等過程,以及如何誨人不倦的培育人才,並以聖裔身分成功推展國民外交,尤其他一生致力傳承與弘揚孔子文化道統部分,更是居功厥偉!

現場多位師長志工表示,無論是聆聽師長精彩的介紹,或是自己為觀眾導覽,每當一場導覽圓滿結束後,就有多一層的人生體會與感動,並慶幸自己有機會與孔子聖裔結下殊勝的善緣,實在太不可思議了!而現場師友間互動良好,有許多美好心得及趣聞,頗値得分享,故藉此批露一二。

 

沈子匜簋

自稱八六叟的沈德輔老先生,今年八十六歲,家住國父紀念館附近,臺大畢業,早年高考優等進入海關服務後,就常利用公餘閒暇時間,四處參觀各種文藝書法展覽。日前偶然發現此紀念展,驚喜異常,認為展出作品千載難逢,故在第三次參觀時,老先生捐贈孔上公親題「沈子匜簋」影本,於簽名軸上簽名後,附註「元月廾七日三度拜觀並敬奉拾遺壹件」。謹摘錄老先生就展品拾遺說明如下:「西周金文沈子匜簋蓋銘文拓本,孔德成先生民國四十二年癸巳正月所題(並註明『只存蓋』。)按:此時方當盛年,故筆力奇佳……。」

現場導覽人員讚賞老先生學問淵博,邀請老先生一起照相留念,老先生欣然同意,並在現場立即回贈以導覽人員名字所作之即興詩:「鳳凰于飛聖賢垂教,瑛珠煥彩寶婺騰輝。」「志氣長虹,卿雲五彩;玖玉美質,如燄千重。」「志氣干雲,忠義救世;秀質如玉,春日祥和。」

 

萬馬齊暗究可哀

沈德輔老先生果然學富五車,當他見到孔上公法書「萬馬無聲秋塞月,一鐙有味夜窗書。」時,立刻吟出清朝著名文學家龔自珍詩句「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作為輝映。因為詩文中亦有萬馬二字,故老先生特別提出來讓大家賞析。

「九州」指中華大地,中華大地要恢復生氣,必須依靠狂風驚雷般的炸裂力量,此其實已暗示當下中華大地暮氣沉沉,一片死寂。「萬馬齊喑」指千萬匹馬都啞口無聲,比喻國人沉默不語,不敢發表意見。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康雍乾三代皆有文字獄發生,莊廷鑨《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查嗣庭「維民所止」案(諷刺雍正無頭)……朝廷動輒以言入罪,導致知識分子埋首故紙堆,考據、訓詁興盛的另一面,就是政治評議之消失。龔自珍似乎認為,國人不談政事,乃中華大地喪失生氣的原因。中華大地要重現勃勃生機,國人必須關注、評議時政得失。「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說人才當以「能否關心國家社會」、「是否擅長針砭時弊」判定,故不宜用僵化的考試形式─考據訓詁名物度數之成就判定誰是人才。龔自珍的見解,教人想到東漢太學生的清議,也想到明末黃梨洲「學校之盛衰,關係天下之盛衰」。

 

福祿壽三仙

「哎呀!我們都不知道有這個展,不然我們也有孔先生的墨寶和書信啊!」三位年逾八十的伯伯說道。這三位,是中研院院士張玉法先生、前中研院近代史研究員也是山東文獻主編陶英惠先生,以及嘉義大學榮譽教授王克先老師。

張玉法先生說:以前常在會賓樓和悅賓樓跟孔先生喝酒啊!

陶英惠先生說:「我主編山東文獻,孔先生是掛名社長,山東文獻四個字就是他題的。我女兒結婚時也是孔先生證婚。」

三個伯伯都是流亡學生,除了王老師是江蘇人混入山東流亡學生群中之外,另外兩位都是一路從山東流亡到澎湖,再從澎湖到臺灣。

他們看到展場中的一封信,是孔先生寫給臺大張亨老師的,他們說:「張亨是山東學生中第一個考進臺大的。」

他們站在孔先生六十大壽的簽名軸前,點名著:這是我們的校長啊!這是山東企業家啊!這個也是山東人啊!這個是我老家姓陶的!

 

你怎麼也拿拐杖了?

(以枴杖頓地)這叫以策安全啊!

開展第五天,兩位臺大退休教授彭毅老師和章景明老師在紀念展展場相遇。

章景明老師是孔德成先生眾位弟子中傳承禮學的其中一位,另外兩位是葉國良老師和洪國樑老師。章老師也是臺大學生必看的士昏禮影片的男主角。當時每個學生要各自做研究,例如研究古代器物的形制、馬車、服裝等,必須參考地下發掘的古物報告,研究好了就進行仿製。當時參與復原統籌的就是彭毅老師的先生張亨老師。

彭毅老師帶了她以前台大的學生們來看展,除了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之外,其餘的女學生都已經是退休的國文教師。彭老師回憶她結婚時沒什麼錢,就請台大的師友們在一間館子「美而廉」吃點心,他們夫妻的本意是不想讓老師朋友門破費送紅包,沒想到大家禮數一點都沒少,但偏偏那家館子的食物不怎麼樣,他們夫妻感到過意不去。於是婚後她就在狹小的台大教職員舊宿舍請孔先生、臺老師等人用餐。當時燒飯還要用炭爐,家裡東西少,桌椅鍋碗瓢盆都是去租借來的,那天作的一桌子菜,就一道「屈雞」被孔先生讚美,日後,孔先生常提到彭老師的「屈雞」,害大家以為她手藝有多好。

 

紅門北去少人家  路轉峰迴日已斜

好是對松亭上坐  山坳遠看小桃花

這是誰寫的詩呢?本來推測是孔德成先生的自作詩,但收藏者臺大中文系彭毅教授說:「就是個山東詩人寫的,也不知道是誰,老師有說,可我忘了。」一九九0年夏天,孔德成先生請學生在會賓樓吃飯,約好十個人,一大張桌子只到四個:何佑森、洪國樑、張臨生和彭毅四人。那晚,何佑森老師開口向孔老師求字,老師竟然應允了。接著洪國樑老師也輕聲求字,老師也寫了。這時,彭毅老師走去櫃檯拿紙,往孔老師面前一擱,說:「老師您不可以重男輕女。」於是,彭毅老師就得到這幅字。

老師找吃飯不能不去,否則損失很大。

見機行事很重要,機會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三D動畫的因緣

葉國良老師在展場與導覽志工說起了一段陳年往事,他說「士昏禮」是孔老師自費請人拍攝的,這部黑白影片使用三十年後已不堪繼續播放,因此葉老師想以彩色三D動畫拍攝,因為朱邦復先生曾協助莊靈先生拍攝士昏禮這部片子,當時的女主角就是臺大中文系的賀姍姍小姐,大家覺得朱邦復先生對賀姍姍的印象非常好,因為有這段因緣,當葉老師有意請朱邦復先生做三D動畫時,雖然當場倆人並沒有談價碼,但朱邦復先生卻馬上欣然同意承包。葉老師今日回想起來仍然非常感念朱邦復先生願意伸出援手相助,原先葉老師申請到的金額不到二百萬元,事後朱邦復先生明知不會賺錢卻願意幫忙做三D動畫,因為朱邦復先生志節高超,他的想法就是跟一般人不一樣,他對錢的事情本來就不會太在乎,為了理想可以勇往直前,所以才促成這件合作案,之後葉國良老師有請朱邦復先生到台大中文系演講,葉師母也知道朱邦復先生幫了葉老師一個大忙,做了一件大善事。葉老師再三強調,因為經費已經申請到了,但是如果不能順利發包,葉老師認為那是一件很丟臉、沒有信用的事。

額外一提,朱邦復先生湖北省黃岡縣人。為中文終端機、倉頡輸入法、漢卡的發明人。由於其對中文電腦發展的眾多貢獻,臺灣及香港地區的華人譽其為「中文電腦之父」,亦因其個性獨具、天馬行空,被人稱為「中文電腦瘋子」。

 

望月樓的故事

葉國良老師問大家有沒有聽過臺大望月樓的故事?大家齊聲回答說沒有,並個個望著葉老師期待他趕緊說明,此刻葉老師不疾不徐地說臺灣大學有一座「望月樓」,許多人開玩笑說,望月樓望的月就是林文月,還有男同學將自己住的地方取名望月樓,眾人聽後皆驚訝臺大居然有這麼浪漫的傳聞。

林文月是翻譯家、散文家、美食家,是連橫的外孫女,連戰的表姐,臺靜農教授的學生。在臺大中文系,林文月是有名的「系花」,追求者眾,至今仍然流傳著許多男同學愛慕她的故事。林文月最後選擇了郭豫倫,郭豫倫是林文月大嫂的弟弟,日後成了著名的畫家。在二十五歲結婚以前,林文月從不曾下廚,婚後卻練就了一手好廚藝。她的家宴,曾讓許多文化人回味無窮。後來她寫成了《飲膳札記》一書。林文月不僅貌美如花,而且才華橫溢,無論是文學創作、學術研究還是翻譯,樣樣成就斐然。台灣文化界將這位臺靜農先生的得意門生,與周作人、林語堂、張愛玲等相提並論。

 

値得學習的敬業態度

身材嬌小的張秀玲老師讓人初見的感覺,就像是一位還在唸書的大學生,民國八十七年,張老師唸研究所時,正是上孔老師的儀禮、金文、商周銅器等課程,當時孔老師已七十九歲,她覺得孔老師對她最大的影響是敬業態度,就像論語所說的「出門如見大賓」。

她說:「我就是紀錄片裡坐在老師右手邊的那個人。」以前修課的時候,張老師常要到樓下去接孔上公,因孔上公膝蓋老化行動較不方便,所以會幫他提00七公事包,張老師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公事包從學期初提到學期末的重量是不斷增加的,當打開公事包時,裡面的資料是整個「崩彈」出來,講義四處飛散,學生見狀自然立刻幫忙撿拾,因為孔老師是隨時補充上課資料的,並常開玩笑說自己的字是「草、小、亂」。無論如何,孔老師上課的資料與厚度是不斷的在增加,絕非原有教材沿用好幾年,可見其勤學用功不斷自我充實,務必將最好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堪稱為人師表的最佳典範。

 

不可小知可大受

某一天孔老師來上課,上完課後可能與家人有餐敘,為了向家人確認這件事情,故立即想跟家人連絡一下。因為那時學校裡的電話較老舊,要經過跳線後才能轉撥外線,而孔老師不善於操作,所以就請當時還是學生的張老師幫他撥電話,因為孔老師並沒有記住家裡的電話,翻遍了皮夾卻找不到電話號碼的小抄,當時孔老師有一點著急,張老師在旁提醒應該可從助教的通訊錄找到電話號碼,並且主動去助教是抄來孔家的電話號碼交給孔老師,當時她一時忍不住笑了出來,但孔老師見狀沒有因此而生氣,只是輕聲的問張老師很可笑是不是?當然張老師不敢再繼續笑下去,當下心想好羨慕孔老師,因為生活在現代有好多事情要記,有好多號碼要記,但是像孔老師這樣雲淡風輕,可以不要記住這些號碼是件多麼幸福的事啊,也算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吧,實在値得她去學習。此刻剛好有學長在旁補充說這是聖人不居小節的作風,不會將時間及腦力浪費在瑣碎的小事上,因為孔老師要記這些金文、古器物學及三禮就要花很多時間了!

 

一門兩代師承孔德成先生

說那天在展場遇到五南出版社出版的「國語活用辭典」副主編,前師大及靜宜大學教授邱德修老師的千金,其千金也是中文博士,現於臺中某大學中文系任教。她在師大讀中文系研究所時,她父親對她說:「要學習,就要跟真正的學者、真正的大家學。」於是,她就成了孔德成先生在臺大第五研究室的學生了。

她回憶,孔老師曾說他當年在北溝故宮工作時為什麼要編《故宮名畫三百種》等書籍,原因是當時故宮同仁薪水太微薄日子太苦,作出版品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增加大家的收入。

還有一次孔老師帶學生們出去看到滿池蓮蓬,孔老師就叫周鳳五(台大教授)去想辦法弄池裡的蓮子來吃。周鳳五老師不知怎的,使命必達,真的摘了蓮蓬來,孔老師率先取了其中的蓮子放進嘴哩,直說好吃,也要同學品嘗看看,結果大家一吃……是苦的!

 

日本麗澤大學訪問團

民國二十四年,孔德成先生十五歲時,日方邀請赴東京參加湯島聖堂孔子廟落成典禮。當時日本已經挾末代皇帝溥儀成立偽滿州國,據說日方也想要孔子嫡裔作為軍事及儒家道統的傀儡。年紀輕輕的孔德成先生當即婉拒邀請,改由族人代理赴日。

民國四十六年,日本道德科學研究所和廣池學園聯名邀請、蔣中正先生同意下,孔德成先生受邀赴日,機場內外人山人海都為目睹孔子嫡裔的丰采。日方曾說:「自有歷史以來,思想上子孫一貫相繼歷世不衰者,唯有孔門。」

其實,不論是民國二十四年或四十六年的日方邀約,都和廣池家族有關,廣池家族三代辦教育、推廣儒學文化不遺餘力。

在展覽的最後一天,廣池學園旗下的麗澤大學訪問團特地來到國父紀念館看展,帶領年輕學子認識儒家文化最重要的傳承嫡裔。

 

孩子們該怎麼認識百歲的孔爺爺?

展場的樂事很多,小朋友來看展更增添展場熱鬧的氣氛。臺北弘明幼兒園和安親班的學生,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啟蒙班的家長和孩子們,年齡分布從五歲到十八歲。

同樣的展覽內容,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感受與吸收。有的就是來聽一則又一則好聽的故事,有的從孔先生的法書中學習認識大篆小篆行書楷書,有的可以體會孔先生的處世智慧,有的對孔先生和學生之間的情誼羨慕極了~這不太難,因為孩子們最愛聽故事,而孔德成爺爺一生都是故事,出生時軍隊包圍像是電視劇開頭、結婚時眾人引領期盼,但證婚人蔣中正先生卻被張學良綁架挾持、孔奶奶大著肚子要臨盆了卻還要連夜撤走到大後方、在重慶八年躲警報、兩岸分裂又渡海來台……。

每一幅字都是故事,甚至,連每個金文都是一則文字的小故事。而且孔爺爺的好學、勤學是小朋友的典範,舉凡:孔爺爺吃飯不能挑食、能做的事得自己做,不能隨意使喚佣人、對上對下都有禮貌,不能直呼其名……這些都值得小朋友學習。

 

紅梅閤上鬥茶香

一日午後黃啟書老師為張臨生老師及彭毅老師導覽孔老師法書,當走到「綠螘杯前聯句好,紅梅閤上鬥茶香」對聯前面時,因為此對聯是孔老師為張臨生老師與梅廣先生所寫,作為結婚誌喜,故黃啟書老師當下請張臨生老師自己解釋這幅對聯,張臨生老師特別就「鬥茶香」加以論述,有一次上課時有同學問孔老師為什麼茶越白越好,墨越黑越好?孔老師一時答不上來,張臨生老師說她知道,鬥茶是北宋蔡襄介紹出來的,因為他是福建人,曾任福建轉運使,宋仁宗就叫蔡襄將家鄉的風習介紹一下,到底是怎麼個鬥茶法,為什麼要用黑色的碗?這些答案在宋人筆記裡都有記載,喝白茶要用黑碗才會顯得茶更白,而鬥茶是要比鬥怎麼樣論輸贏,譬如茶末塗在上面不會馬上滲到碗底,還要聞香氣,觀察湯對比色等都是鬥茶的條件,蔡襄就將鬥茶的風習介紹給宋仁宗,所以從宋仁宗以後朝廷裡面很講究喝茶文化,當時的「龍鳳團茶」與「密雲龍」是宮廷的象徵和驕傲,皇親國戚們乞賜不斷,一代名臣歐陽修在朝二十餘年,亦僅得賜茶一餅,可見其難,更遑論文人雅士求之不得,包括薛紹彭及米芾等大名家,常彼此互相致贈好茶,蘇東坡也常邀約好友有空一起品茶。而喝白茶的黑碗為什麼那麼粗那麼厚?因為碗厚粗可以保溫,張臨生老師認為自己幫孔老師回答了這個問題,可能因此留下深刻印象,當後來知道她正在寫鬥茶的文章,才會巧妙的將鬥茶放進對聯裡吧!

 

樂禮敦詩

黃啟書老師繼續為現場師長及貴賓導覽孔老師所書篆體「樂禮敦詩」四字,黃老師自謙不懂書法,但他認為孔老師篆體寫的好,是因為孔老師是經年累月看著古器物練習來的,以及得自對金文的深入研究,故書寫篆體渾然天成,而別人重在臨帖練習,自然韻味上有所落差。黃老師說孔門以詩禮傳家,孔家趨庭家訓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可見學詩禮的重要性。黃老師進一步就第二個「禮」字去論述,禮字寫成這個樣子一般人可能不太容易認得出來,其實這是古字寫法,平常我們看到的禮字,右半邊像豐盛的「豐」字,實際上「豊」才是「禮」本字的寫法,因為上頭是表示「玉」,所謂「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玉帛就是在習禮的時候,古人是上供玉帛。而下面這個字很多人誤會是「豆」字,是把玉放在豆上去供,這是錯解。正解是「壴」字,是打鼓的左邊字形,後來演變成小篆時反而看不出原字形了,但從金文可以看出原形,「壴」字形中間圓圓的表示「鼓面」,字形下面的表示「鼓架」,上部「屮」為飾物,我們現在常見的鼓字,右邊加上「支」字,表示一個人手持鼓棒擊鼓的樣子。「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有玉帛有鐘鼓,合在一起就是行禮的過程,所以當我們研究金文才知道「豊」字完全呈現禮的內涵,造字本義是擊鼓奏樂,並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靈。只有孔老師深入研究金文才能把字體寫成這樣,而這也是真正符合本意的,正因為孔老師有這麼深厚的古器物學跟金文的底蘊,寫起來才能那麼優遊自如啊!

 

後記

學會兩位老師皆師承雪公太老師,而我們又師承之,因為我們經學見地的傳承是有所本的,故歷經數月的培訓課程,終能不負使命將孔上公的法書內涵予以內化,並展開為期三星期的導覽服務。我們也明白了,經過這一段日子的修學研討與導覽,原來文化道統不再是含糊不清,聖者智慧不再是深邃難懂,儒者風範不再是遙不可及,自此我們護持中華傳統文化的信念更加堅定了,原來為公發心,最大受益者還是我們自己。隨著活動的圓滿落幕,我們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展望未來仍要繼續向前大步邁進,最後就借用蘇東坡的詩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作為本文的結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