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華嚴經淨行品(三十七)

苦難有情菩薩願

常見事物亦能生

處處生機因知識

信手拈來皆心要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六、乞食道行時願(五十五願)
己二、所睹事境(十九願)
己二、所睹事境 果實、大河

經文:若見果實,當願眾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


  六十華嚴的經文是:「見樹豐果,當願眾生,起道樹行,成無上果。佛說菩薩本業經,果蓏盛好,當願眾生,起道樹行,成無上果。」南亭老和尚開示,行腳的僧人,在路上見到了結滿了果實的果樹,就想到佛果,但願眾生都能成就理智兼具的菩提道,獲得世間、出世間最殊勝之法。會性法師開示,看到各種果樹結了果實,應當發願,希望眾生得最勝之法,即是證菩提道,菩提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稱,是智慧的形象,看到樹的果實,就想到希望眾生能夠成佛。
  大家都曾見到果實,但能不能聯想到所有果實中最好的果實就是菩提佛果,就是成就佛的智慧。三乘菩提中,以佛的菩提為無上,是最殊勝的智慧。獲最勝法,證菩提道,意指以最殊勝的方法證得佛的智慧,而最勝的方法就是生起菩提心跟空性的智慧去作十度的修學,使布施的心意圓滿,證得初地,使持戒的心意圓滿,證得二地,使忍辱的心意圓滿,證得三地,使精進的心意圓滿,證得四地等,這就是獲最勝法,證菩提道,看到果實的時候,當作此聯想。
  在名相上,果就是實,是同義複詞,也可以說果中之子稱作實,約著儒學來說,果實的核心約仁(果仁),果實有仁始能繁衍續生果實,天地有仁,始能生長萬物,而天地之仁賦予了人類,《周易‧繫辭傳》說:天地之大德約生,《禮運》說:仁為天地之心,此乃因果相續之事理,完全含在仁字之中,人有仁便能成聖成賢,甚至成佛作祖,是以樹之果實,因有仁方可證菩提道,獲最勝法,也彰顯第一句跟第三句、第四句的關係。
  果中有實既然叫作仁,仁可以繼續開花結果,假如此果是佛的智慧,佛是為了利益有情去成佛,智慧的獲得也是為了要利益有情。蕅益大師出家時,他的舅舅問他,你出家是為了成佛嗎?一般人若說出家是為了成佛就很了不起了,蕅益大師說,佛尚且不成,意即我不是為了成佛去成佛,如果不是為了利益有情,我絕不成佛。沒有眾生的恩德,生活會產生困難,也不會獲得知識,也不會獲得善根,也不會獲得解脫,也不會獲得福德,也不會成佛,一切的福德都來自於眾生,所以是為了眾生去成佛,為了眾生去修福、修慧,這果中的核心就是仁,我們常說出家人以慈悲為懷,雪公老師說,不只是出家人以慈悲為懷,整個佛法都是以慈悲為懷,果中的核心是仁。
  「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道就是仁,整個孔子學說的中心思想、根本思想就是仁,因為仁心才去成聖成賢,成聖成賢關鍵在他的智慧,賢者是能達到「其庶乎屢空」的境界,聖者是「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因著智慧的差別而有賢聖之分,可是兩者的核心處都是仁。
  菩提道是指證得菩提(佛智)的大道,甚深見與廣大行的修學就是成就菩提的大道。佛有兩個快樂,一是菩提覺法樂,一是涅槃寂淨樂,菩提是智慧,約著能證,涅槃是理,是約著所證,能破煩惱障跟所知障的空性就是涅槃。
  觀待能顯現真理的心識說是智慧,智慧不能獨立生,觀待所證的理說能證的是智慧,所證的是涅槃,能證的是菩提。
  涅槃也可以說是滅諦,滅諦即佛的法身(破二障所顯的空性),佛的法身成為所證,而菩提是佛的自受用報身,法身、報身顯現不離佛的應化身而有,所以三身並非自相所成的三身,是觀待下的顯現,自相了不可得。
  約二智來說,所覺之境有事理二法,斷煩惱障而證的涅槃是理,屬於一切智的所證,通三乘的菩提;斷所知障而知諸法是事,屬於一切種智,唯佛的菩提。
在《佛學十四講表》中的第一表提到,知法總相的是一切智,屬於證理;知法別相的是道種智,完全究竟的是一切種智,此二者屬於證事。
但從另一個面相來說,因為煩惱障、所知障在證得空性下才能破,證理可以是一切智及一切種智,屬於根本位;證事就是後得位,也就是菩薩的道種智。所以十四講表可以講天台教觀的十四講表,可以講中觀的十四講表,法不會一成不變的。
  若見果實,當願眾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最殊勝的修學法,是以菩提心跟空性的智慧攝持菩薩十度的修學,證得佛的智慧,是所有修學法中最殊勝的修學法。


經文:若見大河,當願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六十華嚴的經文是:「見諸流水,當願眾生,得正法流,入佛智海。佛說菩薩本業經,睹諸流水,當願眾生,得正溝流,入佛海智。」南亭老和尚開示,行腳僧人遇到大河的時候,應當發願,願一切眾生,皆入佛法之流,而入海的佛智。會性法師開示,見水流動,希望眾生得入聖流,進入聖人的領域,登入佛法的法流中,進而入智海的佛果位。
  若見大河,大河會流到海裡,流入佛的智海,所以入河流等同入海,如此說來,哪一種人一定證得四果?哪一種人一定成佛?以小乘成為預流的聖者,則是四果中的初果,以大乘來說則是初地。
  大河,南亭老和尚的講義說河面寬廣即稱大河。會性法師則說,恆河是印度最大的河,所以稱大河,在印度幾乎人人都可以看到恆河,而佛說法大都是在恆河流域一帶,會性法師提到,凡是流動的,大者如江、河,小者如溪,只要是流動的都算,之所以會舉大河,是因為佛說法在恆河流域一帶,恆河是屬於大河,所以才引用大河,實際上只要是能夠流入大海的河,都可以算在這個範圍。
  得預法流,入佛的智海,最後還是要入佛的智慧海,見到流水的河,不論是波瀾壯闊的河或是潺潺的小溪,都必須要能匯歸入海,將一切善的造作導歸佛果極樂,方能結合兩者的關係。
  結合佛果的極樂,在因地當中,每一個善法都成為我們導歸淨土,導歸當中,特別是要跟諸上善人學習成佛的這一分,是所有導歸中最為殊勝的。
  預法流為四果中的初果(須陀洹果),翻成中文就是入流,也就是預入聖流,聲聞證到初果就已經進入聖流,從凡夫超出而進入聖人的領域。夢參老和尚約著參與來說,將河水比喻為佛所說的法,能念念參與佛的法流。南亭老和尚以河水表佛的說法,佛的說法像大河一樣滔滔不絕,能夠隨順佛的說法去修學,就可以入佛的智慧海。佛法的重點在學佛所說的法,所以聲塵很重要。
  入佛智海,依著南亭老和尚及會性法師所綜合的,流水流入大海(佛果),佛果即所謂的智慧如海,深廣不可測量,用智海比喻佛的果位。入佛的智慧海,取其廣與深,深的部分可以說是佛的一切種智,廣的部分可以說是道種智。也可以說,佛的根本位是甚深的,可以破二障,佛的後得位可以通達一切世間,成為世間解,所以世間解是約著佛的後得位說,善逝是約著佛的根本位說,佛的十種通號中,都是佛各種面相的觀察。
  夢參老和尚說,願眾生造作學法之因、行法之因,將來就能夠證法,證到佛的智海。因是造作學法的因,果就能夠學法,而學法的因在有希求學法的意樂,生起學法的熱情,配合著學法所需要的資糧來努力造作,才有學法的結果。學法的因包括身體健康、精神愉快,有道糧,有善法欲,能夠斷惡修善,破除學法的障礙,使順緣生起,還要求三寶加被,有善知識引導我學法,這些因都要造作,若沒有造作這些因,很可能想學佛時身體不好,沒道糧,一天到晚為生活奔波,遇不到善知識等。所以,不去造作學法的因,果上就有學法的障礙。
  行法之因造作之後,果上才能行法,行法之因的行是止觀,止觀之因在於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和五事、方便行五法。還要知道修止、修觀的方便,還要講究學法的環境,要有同儕道友,有外護,這些都是修學止觀的因,條件不具足修止觀,甚而有嚴重障礙。
  藉此我們還能對水做各面相的觀修,《論語》〈雍也〉講到「智者樂水」,取它能夠潤澤的那一分來說,喻有智慧的人才能以潤澤的那一分助人之善種生起作用,所以,有心想幫別人的人,定要充實智慧(能力),否則是幫不了的。〈子罕〉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無常的修學,而這裡的水特別是指佛說法法音宣流的水,從佛法音宣流的流水去入佛的智慧大海,才更是我們這一章所要取的大意,叫作若見大河,當願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