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期::藝術賞析-華夏精魂千秋

華夏精魂千秋(二十五)— 明倫史畫 積德昌後 袁安

明君座下廉能吏

平反冤獄數百戶

大雪僵臥不爭食

外戚弄權能抗衡

 

史畫

  袁安,字邵公,東漢豫州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省商水縣)人;生年不詳,卒於和帝永元四年(西元九二年)。自幼好學,承襲祖父袁良《孟氏易》之學問,為人莊重有威信,受里人敬重。父親去世,母親讓他擇地安葬,路上遇到三位書生,指點說:「葬於此處,後代出三公。」袁安就葬父在那兒。
  明帝時,以明經被舉薦,任洛陽縣功曹史(管人事)。某日洛陽大雪,縣令出巡見家戶掃雪外出求食,但來到袁安家門前卻無通路。除雪入內後,見安僵臥在床,問:「何以不出門求食?」安答:「大雪人人皆饑,不應求食於人。」縣令讚賞他的才德,薦舉為孝廉,先後擔任陰平縣長及任城縣令(大縣為令,小縣為長),處世剛直,吏民皆敬畏愛戴。
  明帝永平十三年(70年),崇信道術的楚王劉英(明帝異母弟),與方士顏忠、王平作金龜、玉鶴,刻文字為符瑞,遭燕廣密告有逆謀之舉,有司諫請誅之。明帝不忍殺弟,廢徙於丹陽郡涇縣(今安徽省涇縣),後自殺身亡。此案牽連入罪者數千人,明帝大怒而下官急辦,致使許多人受迫含冤認罪。三府(太尉、司空、司徒)推薦袁安查辦此案,帝任袁安為楚郡(今江蘇省徐州市)太守。到任後,先審理無實證的案子,欲讓這些人出獄;而府丞掾史卻叩頭爭論,認為附和者都與楚王同罪。袁安說:「這樣做若不合律例,我負全責,絕不連累你們。」於是列述上書,明帝受馬皇后規勸,同意所奏,因此被釋放出獄的有四百多家。次年任河南尹,政令嚴明,京師雒陽十年間一片繁榮。
  章帝建初八年(83年),升任太僕(掌車馬)。元和二年(85年),武威太守孟雲上書:「北匈奴以為和親作假,將要犯邊,建議還俘以作安撫。」章帝召百官商議,多認為匈奴狡詐貪得,還俘將使之妄自尊大;而袁安力陳還俘,一可使邊將不失信於外族,再者可顯示本朝寬容不背約。當時司徒桓虞讚同,太尉鄭弘和司空第五倫反對,最終章帝採行袁安的意見。
  元和三年(86年)任司空。章和元年(87年)遷司徒。章和二年章帝逝世,子劉肇十歲即位為和帝,竇太后臨朝聽政,外戚竇憲兄弟專權民怨沸騰,袁安不畏權勢守正不阿,多次上書彈劾糾舉不法,雖慷慨直言到擲帽痛述,竇太后仍置之不理。和帝永元四年三月,袁安去世,群臣痛惜;七月,和帝聯合宦官鄭眾除去竇氏集團,親政後拜袁安的兒子袁賞為郎官。


圖解

  東漢楚王劉英一案十分詭疑,明帝對崇信佛道的弟弟並不瞭解,在疑神疑鬼下查辦此事,除劉英廢徙於涇縣外,監獄裡關押了牽連的數千人。當時,朝廷除派遣袁安到楚郡審理此事外,京城洛陽也由侍御史寒朗查案。相較於一般官員審案的畏縮,他倆人發現此乃誣告冤屈,便力陳爾等無辜之情,使得明帝放還獄人。
  此圖中江老師所繪,乃某年洛陽大雪,田野屋舍遭受雪覆,當時因普遍缺糧,屢有百姓出門討食,縣官便出外巡訪民情。車駕來到屬員袁安家門前,發現門徑已為厚雪所阻,無人員出入的痕跡,即清除積雪進入屋內,這才發現袁安僵臥在床。探問:「你為何不出門求食呢?」袁安答以:「大雪紛飛饑民眾多,衙門差役不該與民爭討食物。」縣令讚賞他的才德,特薦舉為孝廉出任縣長,一路遷升至司徒,期間還力斥外戚竇氏集團的亂政。
  為政者雖多能,但必要廉始能利民。廉者戒貪,無欲則剛。常言:能者多勞,這是為民服務;但每見能者多「撈」,這就要亂政害民了。左丘明有言:「仁人之言,其利博哉!」言由心表,此語證諸於袁安,其言其行真是剛正仁厚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