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期::佛學幽覽
菩薩清淨的行持 — 華嚴經淨行品(三十八)
具足一味大解脫
慧辯具足善利生
汲井湧泉能逢源
久旱逢雨大地青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六、乞食道行時願(五十五願)
己二、所睹事境(十九願)
己二、所睹事境:陂澤、池沼、汲井
經文:若見陂澤,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六十華嚴的經文是:「若見陂水,當願眾生,悉得諸佛,不壞正法。」南亭老和尚講義上說到陂澤的陂讀皮,池沼之類,蓄水而不通河流,如同今日的水庫一樣,能保持水的一種淡味,用來引申諸佛所悟的一味之法(諸法的真實性、空性、究竟真相)。
如何保持陂澤的水清淡的一味不受汙染?朱子〈觀書有感〉說:「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蓄水塘之所以乾淨、清涼,就是因為有源頭活水,心裡面的法水源源不絕。「疾悟諸佛,一味之法」,了悟諸佛所悟的法都是一味(空性),空性這一味是由破所知障的智慧所顯。
可以做兩輪的觀修,第一輪的觀修:願所依,願是依靠在菩薩及若見陂澤這件事上。其次能願所願,能願的是菩薩,所願的是眾生。
第二輪的觀修:隨喜,若眾生都能疾悟諸佛,一味之法,該有多好;發願,我但願眾生,都能疾悟諸佛,一味之法;承擔,承擔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的事業;祈求三寶加被,令我有能力幫助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經文:若見池沼,當願眾生,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六十華嚴的經文是:「若見浴池,當願眾生,入佛海智,問答無窮。」依南亭老和尚的講義,池跟沼是一樣的意思,取其盈滿時比喻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依會性法師的講法,語業滿足講的是口業究竟清淨圓滿,不會惡口、兩舌、妄言、綺語,而且善能說法,使人對佛法產生趣向之心。
池沼,池是一般的水池,在地之上,沼就是窪地,窪地成沼,像日月潭就是窪地挖出來的沼,像故宮南院(分院),就是窪地成一個蓄水池,池沼滿滿的水當中,當願眾生,語業滿足。
業的體性是思,語一定是從意業去發動,造作意業必從思考去發動,從意業去造作口業,所說必從所思而來,即使是任運而生,也都是經過思考過的。佛透過觀機逗教,透過思維法義,透過了解眾生的需求,而語業滿足。滿足就是內涵豐富,且可滿足對方的需求,從說話的音調、音韻或者是內涵,巧能演說,來引人入勝,包括他對佛理及世間事的了解、對眾生的了解,就是辯才無礙的本質。
佛的身口意中,語業的功德最大,《隨念三寶經》裡面提到,佛的無見頂相都不及他說法的功德,佛的無見頂相無法令眾生了生脫死,唯有透過說法方能令眾生了解法義,並依法修學了脫生死。
經文:若見汲井,當願眾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六十華嚴經文是:「見人汲井,當願眾生,得如來辯,不可窮盡。」南亭老和尚講義說,汲井就是以繩繫木桶入井取水。辯才,語言滔滔,辯析事理,如九地菩薩得四無礙辯。以四無礙辯演一切法,有如井水,取之不竭,使聽者於聞法中滿足。
此處的汲井,以繩繫木桶入井取水,這樣的取水在印度常有,以前中國鄉下也有,昔曾旅遊中國大陸,也在鄉下看到村民汲井。
見人汲井,可作六項觀察,水桶砰的一下子就到了井裡面,代表墮落是容易又迅速的。水桶很艱難地將水打上來,代表超升善道是很困難的。綁住水桶的那條繩索代表業的繫縛,業的力量可以使人墮落,也可以使人超升。水桶拉上來時,於井的兩邊碰碰撞撞代表即使要超升善道也很辛苦,代表眾生造惡墮落很容易,造善超升很難很難。桶子就是指補特伽羅(士夫)的心識,由士夫攝持意志或放捨心力,而有超升或者墮落,光一個汲井的例子就可以將人生六道講完。
而汲井跟九地菩薩有什麼關係呢?九地菩薩具足辯才,他說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就像桶子入井一樣,可以不斷的打水出來。九地菩薩有法、義、辭、樂說四種無礙辯才,法是指法無礙辯,修學佛法需親近善知識,第一步講究的是依法不依人,要依此人所說法得解脫,而不是依他的名聲、地位、富饒、輩分,如同開車問路時,不會在意對方的穿著、身分,所在意的是他對路熟不熟悉。我們在通往解脫或輪迴之道時,在意的是他是不是能說正確道路的人。第二是依義不依語,不是依此人所說的文句是否優雅美妙,而是他所說的合義否?第三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中還是了義之言,解脫正見唯中觀正見才是了義正見。第四是依智不依識,修學者要以比量甚至現量的智慧去認識解脫道,而不是以非量的心識錯解正見。
辭無礙就是能夠通曉各種方言,隨意演說,像玄奘法師通達梵文、中文,此即是菩薩的辭無礙。樂說無礙是指菩薩具足悲心的體性,方能克服說法的疲厭,容易精神體力透支,若悲心具足才能克服疲勞與不耐,具足熱情樂說正法。
辯才無礙也是佛的成就相,能使聞法眾生善根快速成熟,得到解脫與成佛的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