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期::孔學一隅

論語簡說(三十)— 子貢問諡號 公冶長第五 — 十五

消文釋義言外意

一章豐富難言盡

處世人生大智慧

文化傳承民族魂

 

—經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前言—

人的一生有善有惡,很難被蓋棺論定,古代有一種「諡法」,是用一個字或兩個字來對此人一生做評價,即是蓋棺論定。

—消文—

  子貢問孔子:衛國大夫孔文子,生前亂於家世,其為人不足道,何以死後諡號為「文」。孔子回答:大抵聰明的人不甚好學,文子不然。不但聰敏好學,且不恥下問,

他能以貴問於賤,以高問於低,以長問於少,以多問於寡。別人以為下問為羞恥,文子不然。文子雖有其他不善,然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二者,可以「文」的諡號稱之。聖人隱惡揚善,厚道之教,於此可見。

—章旨—

  記孔子不隱沒人之善。

—釋義—

本章子貢之問的用意為何?

  君子有九思,其中一思就是「疑思問」,有疑惑就要請問,子貢對孔文子諡號為「文」有疑問,因孔文子生前,亂於家世(攪亂家庭倫常關係),為什麼他可以諡號為「文」呢?

孔文子何許人也?

  孔文子就是孔圉,又稱作仲叔圉。是衛國的上卿大夫,娶了衛靈公的女兒,成為國君的女婿,位高鞏固,很有權力,擅於辦理接待賓客的外交事務。

本章之問問於何時?

  孔子在魯哀公十一年,年六十八歲回到魯國,魯哀公十六年,孔子年七十三歲過世。孔文子是在魯哀公十五年過世,即孔子回到魯國的最後一年,而有本章之問。當時衛國孔悝大夫執政,子路做孔悝大夫的家臣,後被斬成肉醬。

衛國大夫孔文子如何造成其家室之亂?

  孔文子的太太,是蒯聵的姐姐,生了一個女兒名孔姞,一個兒子名孔悝。當時,衛國貴族太叔疾娶了宋子朝的女兒,後宋子朝逃亡。此時孔文子想攀親,就叫太叔疾跟太太離婚,再迎娶他的女兒孔姞。
  後來孔文子發現太叔疾行為淫亂,就要太叔疾和他女兒離婚,因為太叔疾淫亂的對象是妻子娘家的人。後來,孔文子反而娶了太叔疾離婚的妻子為妾。等到孔文子去世以後,他原來的夫人伯姬,卻私通了身邊的小臣渾良夫,又聯合流亡在外的太子蒯聵,造成衛國的大動亂。
  孔圉的兒子孔悝,就是蒯輒的宰相。那時候,蒯聵要回來的時候,就找渾良夫,挾持孔悝,蒯聵就當了國君,蒯輒就出奔。而子路就做孔悝大夫的家臣。

孔文子的政治實權與能力如何?

  季康子是孔子六十八歲回到魯國的時候的執政大夫,權力很大,等同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此人沒有把國君看在眼裡,他問孔子說:「衛靈公無道,為什麼不亡?」孔子就告訴他說:「仲叔圉治賓客」,仲叔圉就是孔文子,孔文子迎賓送客,是外交的幹才,祝陀是一個宗廟祭祀的幹才,王孫賈是一個軍事的幹才,衛靈公有這三個幹才,怎麼會亡?也點出衛國的三位幹才至少目中有國君,不像三家大夫這般胡作非為,由此也可見《論語》的暗碼、講話的藝術,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

孔文子雖有家室之亂,後蓋棺論定,他對衛國有何貢獻?

  古時候紀念一個人,或者是用「諡」,或者是用鼎鑄銘文,孔文子的兒子孔悝在鼎鑄的銘文中,稱他父親是一位有志於復興國家的幹才,因其身分是皇親國戚,是國君的女婿,是蒯聵的姐夫,蒯輒的姑丈,是衛靈公的女婿,又跟三朝都有關係,所以能帶領卿大夫為國效力,而且本身是夙興夜寐,對國家很有貢獻。

諡號的用意

  諡號是按照一個人這一生的功德、行為,用一個字或兩個字來概括他這一生,即蓋棺論定。《禮記‧樂記》中說「聞其諡,知其行」,聽到他的諡號,就知道他的行為。但是,這只是就某一部分概括,不是全體的概括。

諡法的沿革

  周朝就是諡法的開始,後來被秦始皇廢掉,漢朝又恢復謚法,沿用到清朝,民國時期才真的廢去。

諡號的用法

  諡號分成公諡跟私諡。公諡是指此人或者為君,或者為臣,在他過世時,把他一生的事功或德行,給一個諡號,例如:衛靈公諡號為靈,他雖然是國家的亂源,但還有一點靈性,他懂得用王孫賈治軍事,用祝陀治宗廟,用孔文子治理外交,懂得讓蘧伯玉回來執政,讓史魚做諫官,所以叫做衛靈公。雖然他有很多惡,可是不抹殺其善。
私諡是指此人可能是學者,可能是士大夫(國家底層的公務員)。但是這個人的品行、學養不錯,所以他過世時,他的親戚、學生、朋友、同僚等,就他一生的德行,用一、兩個字來肯定他,即是私諡。

敏有何功德,又有何過患?

  「敏」指此人天資聰敏、悟性高,有觀察力,是會辦事的幹才。
  《論語》中子張問仁時,孔子回答:恭、寬、信、敏、惠,可見仁者要訓練敏感度,才知道做事的重點跟方向。
而「敏」的過患是容易仗勢小聰明,不易虛心學習。還有不容易謹慎,有時會膽大過頭,所謂藝高人膽大,這是敏的過患。

如何善用敏,以盡其功?

  敏的人一定要好學,來加大格局、見地、心量,才不會仗勢小聰明,自以為是。
  像顏回,就是一位敏才,他贏子貢贏在好學。子貢輸顏回輸在外務太多,孔子說:「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有何難得之處?

  一般鈍的人好學很難得,像曾子魯鈍,但秉持著「人一能知,己百知,人十能知,己千知」的精神,終於成就他成為「一以貫之」的傳承人才。可是,「敏而好學」的人更難,因為鈍的人知道自己不足,所以會好學,敏的人一看就會,不容易認真學習。醒公老師說:有兩種人上課坐不住,一種是「敏」的人,一種是「鈍」的人,老師要去攝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這樣高明的老師,捨雪公還有誰可以辦到呢?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官大不容易去問官小的,所以人家說「官大學問大」;學問高不容易去問學問低的;品德高不容易去請教品德不好的人;幹才不容易去請教庸才;年齡長不容易請教年紀輕,容易倚老賣老;地位高者不容易請教地位低的。
  孔文子是官高、學問高、年紀地位高,但願意請教,這就是他的難得處。

孔子所答有合乎諡「文」之義嗎?

  有六種「文」都可以叫做諡號為「文」,一是「經天緯地」,二是「道德博厚」,三是「勤學好問」,四是「慈惠愛民」,五是「憫民惠禮」,六是「錫民爵位」,孔文子就符合第三個勤學好問,也就是提拔他人。就像秦穆公秦晉崤之戰兵敗時,秦穆公檢討兵敗的理由在於他缺乏一位能盱衡大局、提拔後進的人才。

夫子何以不答孔文子其他事蹟,論人論事不是應該要公正客觀嗎?

  孔文子還有很多事蹟,例如他是外交的幹才,為國家「夙夜匪懈」的人才,孔子為何要答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呢?孔子只是就諡號「文」來說,而且是用隱惡揚善的方式回答。

若某人有眾善,如何用一、二字之諡以含括?

  《朱子》說,一個人可能名節好、對老百姓有恩惠,品德良善、學問豐厚,眾善如何用一、兩個字去概括?可是諡法的用意是取某一善來給尊稱,不必嚴苛質疑。

若某人善惡夾雜,則如何用諡?

  獨舉他的善,而遺漏他的惡,這就是中國文化隱惡揚善的風範。所謂「祖德流芳」,這就是中國的人情味!若讀出諡法後面的意思,會很感動這種風俗、用法,及它的歷史沿革與制度。

管仲與召忽同輔佐公子糾,管仲不殉主的理由為何?

  管仲與召忽共同輔佐公子糾,管仲說:若社稷被破,國家祭祀的壇被滅了、宗廟被滅、祭祀被絕了,那我願意死。換句話說,國家滅則管仲滅,國家存則管仲存,管仲是與國咸休,他若死對齊國不利,活則利齊國。管仲是為為了國家效命而活,最後的事功也證明他是為大義而活。

諡號一定要稱善嗎?若此人一無可取又該怎麼辦?

  人要到一無可取也難,有些人雖然在社會上沒有貢獻,但至少他照顧家裡、疼愛子孫,或是善盡他個人的責任,總會有一善可取。

若諡號要稱善,為何還有幽厲桀紂這樣的諡號?
  周幽王,幽是幽暗,周幽王寵褒姒,讓犬戎趁機打進來,導致西周滅亡。而周厲王暴虐無道,濫殺無辜。夏桀王桀驁不馴,非常兇暴。商紂王是這四位國君裡最壞的,手下為非作歹,帳都算在他身上(助紂為虐),於是「天下之惡皆歸焉」,成就了他的大惡。
  政治上的小惡會變成大惡,大惡便會滿盈,幽厲桀紂造成國家動亂、民不聊生,這樣的惡沒辦法以善的諡號來稱呼。

除了孔文子外,在歷史上還有哪些人物的諡號同樣為「文」?

  例如:周文王,周文王的「文」是經天緯地之義,也就是堪稱能夠辦政治的大才、有仁德的國君。漢文帝也叫做「文」,其文也是經天緯地的文,他以孝治天下。另外,隋文帝、唐文宗、清文宗也叫做「文」,但各有他所取的「文」。

本章有其他讀法嗎?意思是否相同?

  一般的讀法是:「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而《群經平議》俞樾的斷句為:「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兩者不同,前者的「敏而好學」是指此人天資敏銳卻好學,很是難得。後者是指此人的「敏」是從「好學不恥下問」來的「敏」。例如:「曾也魯」,曾子本來上課都聽不懂,但後來可以做到楚國的上卿大夫,後來回到魯國教學。「柴也愚」,後面也變化氣質,可見敏是一個人很重要的根器,有的是天生,有的是後天。後天的像曾子、高柴,孔子最厲害的就是,先天不足,後天能栽培、啟發他。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在孔子身上找得到嗎?

  孔子的敏是天生敏,叫做「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與何」, 「天生德」就是天生敏。可是孔子的敏又是後天的好學,叫做「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孔子的不恥下問,在《三字經》裡面說「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孔子也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學。」文武之道,賢者懂得文武之道的綱要承天治人,不賢者懂得文武之道的條目、執行方式,只要是了解文武之道的,孔子都不恥下問,向他們學習。魯國多君子使得孔子學得文化的全部的內涵,且一以貫之,成為集大成者。

—總結—

  老師要攝受魯鈍與天資聰穎的學生,考驗智慧與方法。
再者,敏而好學不應該僅止於生活技能上,應該要擴及到經學的見地上,此人才能夠在形而上、形而下通達。形而上通達,能夠改變命運;形而下通達,能夠廣結善緣,而這些都是靠經學的見地、靠人情世故的通達、禮上的抉擇,這種「敏而好學」才是真正的出路。
  最後,敏而好學必須要懂得跟有德有學的老師學習,請教懂局的人,把自己培養成幹才。不但要培養「敏而好學」的習慣,還要知道「敏而好學」的方向以及向誰學,或許是這一章的言外之意。


—問答—

問:現今不用諡法算不算是與時俱進?

答:現今不用諡法,算是與時俱進。可是要把諡法的精神保留下來,要保留隱惡揚善的風氣。不要因為他人的惡,而抹煞其善。諡法留給子孫懷念的餘地,這種精神是要保留的。

問:季文子的文是什麼意涵?

答:季文子在魯國執政時,設了很多便民的政策,此人有公心,生活簡樸,帶動魯國簡樸的風氣。他侍奉三位魯國的國君,為官謹慎,他死後,魯國國君非常傷心,並且給他「文」的諡號。故季文子的文符合慈惠愛民。

問:諡分公諡跟私諡,私諡有哪些例子?諡法有溫厚、厚道,以及隱惡揚善的用法。這跟墓誌銘有沒有什麼關聯性?

答:私諡例如柳下惠(展禽)的「惠」是夫人所諡,展禽曾經三次被貶官,但他能夠受辱委曲求全,胸懷國家、百姓,一心一意想要給予老百姓恩惠,所以叫做柳下惠。墓誌銘也是隱惡揚善,墓碑上面就刻載他的功績,讓子孫留有餘地,這也就是中華文化的溫厚之處。

問:女生是否也有諡號?

答:古代男主外、女主內,所以諡法主要用在男人身上,但並不代表女人就不可貴,所謂天下太平,女人家操了一大半。女人教孩子成為賢子,成為辦政治、辦教育的幹才,或者是能夠以德來領眾的人才,這樣的女人才是天下太平的真正根本。

問:不恥下問是不是也有它不適合的場合或者關係呢?比如上級詢問部屬,會不會顯得自身無知,而被人看不起? 

答:能夠不恥下問,別人反而會敬佩,像顏回就是一個「有若無、實若虛,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的人,他懂得請問,來填補自己的不足。顏回能夠透過「敏而好學」,用「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充實他形而上、形而下的內涵,變成道高德備者,僅次於孔子的傳承,這種敏而好學才有意義。

問:諡號除了隱惡揚善,讓風氣淳厚,讓子孫留有餘地以外,能不能說也是警惕每一個人,經營人生要更加小心,以免被冠上「幽厲桀紂」這樣不好的名號?

答:一般要到「幽厲桀紂」這樣的惡很難,因他們辦政治,影響的是國家社會的風氣,很快就惡貫滿盈。辦政治跟辦教育人要特別謹慎,因為他的善容易是大善,惡容易變大惡。
引申來講,這一生到蓋棺論定時,如果留有很多功績、德學,自己能有更美好的未來,即為「本慶」,反之,則是「本殃」。這一生的功德能夠光宗耀祖,讓子孫與有榮焉,是為「餘慶」,反之,波及子孫、讓祖先受辱的,即為「餘殃」。藉由此章,我們要懂得經營自己的本慶與餘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