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期::專題研學-聖者的祕密~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探源

觀音廣陳(二十八)

供養求法妙智力

同佛慈力現神變
三十二應入諸國
方便多門皆歸元
寅三、詳演所獲殊勝
卯一、標列二本
辰一、總標
經文: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如何超越世間?在緣起法上觀自相空;那出世間又如何超越?出世間也自體了不可得,說超越出世間。證悟世間與出世間自體空,超勝世間與出世間,十方世界皆了不可得,空蕩蕩虛明洞徹。此時得到了兩種殊勝,下文即明二種殊勝內涵。
 
辰二、別列
巳一、上合慈力
經文: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與十方諸佛本妙覺心相合,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亦即與樂的能力與十方諸佛一樣。諸佛有涅槃寂靜樂與菩提覺法樂,是能與眾生樂的力量,因為給予眾生快樂,本身須具足這樣的快樂,自己沒有快樂如何能給別人快樂?如果你沒有體會過這種快樂,如何告訴別人快樂是要這樣體會的?自己沒有這種快樂的體會,如何告訴別人這種快樂?所以同一慈力就是與十方諸佛一樣有與樂的能力。
 
巳二、下合悲仰
經文: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同一悲仰是與一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同樣了解他的需求,渴望人家拔除他的痛苦,菩薩與十方一切眾生相合,能了解他們受苦渴望解苦的心。
緣到眾生的苦不一定能生起慈悲,要生起成為所悲憫的對象,能慈悲的心才能生,不是緣到苦眾生就能生起慈悲,否則一些政治人物,也知道老百姓痛苦的指數不斷攀升,但並不表示他發起悲心,這是兩回事。動物之間互相殘殺,我們也知道被殺是很苦的,但有沒有生起悲心呢?除非眾生成為所悲憫的對象,能悲憫的心才能生。
同樣的,娑婆是苦,極樂是樂,有此感受不代表眾生會生起厭離娑婆與欣求極樂的心,例如有的人在貧民窟住慣了,政府提供國宅,他也不願意搬出來。雖知這是苦、那是樂,但並不代表他厭苦欣樂,除非這個苦變成他所厭離的對象,能厭離的心才能生;樂要變成所欣求的樂,能欣求的心才能生。所以固然你肯定極樂世界的樂,也認可娑婆世界的苦,並不代表你要厭離娑婆與欣求極樂。所以現見有蓮友修學淨土法門,也承認娑婆世界苦和極樂世界樂,但問他要不要去極樂世界,他卻猶豫,裹足不前。
所以能慈悲的心是觀待所慈悲的對象才能生起,能慈悲的心自相不可得,不是自己在那裡就可以生起能慈悲的心,也不是緣到苦就可以生起慈悲的心,是這個苦眾生變成所慈憫的對象,能慈憫的心才能生。而慈悲心的功德也觀待慈悲心方能生起。所以諸法體性空寂,觀待而生,如水月般的生起。
 
卯二、承演三科
辰一、三十二應
巳一、標承慈力
經文: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普賢菩薩十大願中有供養這一支,能以一支攝十支,以供養支為例,供養如果不觀待禮敬,佛會接受嗎?不是站在讚歎的供養(欲見賢思齊的供養),這供養有意義嗎?不是站在懺悔的供養,此供養根本不能對治煩惱;如果不是站在隨喜的供養,佛德非他所好樂,若不欲與佛(善知識)共造善業之供養,意義亦不大;若非請轉法輪的供養,雖與佛結上供養的善緣,佛一講經他就退席,不能受教,這供養能起什麼作用呢?能解脫嗎?能成佛嗎?此時供養支不能成為成佛的普因,若能具足諸支,才能成為成佛的共因。
此處之供養,應知須觀待請轉法輪的供養,因為經文中供養觀音如來,方蒙彼如來授我(觀音菩薩)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若供養沒有觀待請轉法輪的供養,則佛的長篇大論他聽不進去,覺得今天是來送禮物不是來聽訓的。若有供養卻沒有想學法的心,佛能教的心也出不來,能教的心必須觀待想學的對象才有能教的心,二者互相依靠,謂之如是我聞一時,時是聞法的時節因緣正好,所以觀待菩薩想學的心,佛授他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
金剛三昧是指現證空性的三昧,如幻是指在世俗上的如幻,聞薰聞修就是以聞來薰、以聞來修,亦即以聞作為修行的入門,聞有能聞所聞,所聞的是聲塵,能聞的是耳根,不只在所聞上通達自相空,回過頭來說,能聞的耳根也是自相空。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故。藉著聞眾生苦,知眾生與對我的恩德,並觀修慈悲的殊勝與自私的過患而生起慈悲,以空性的智慧作為慈悲的助伴,使慈悲成為無緣大慈。
慈有三種慈: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生緣慈是以眾生為所緣生起慈悲心。法緣慈是以無常法作慈悲心的助伴,無常觀念可以降伏世間粗相的貪愛。須知慈悲心生起會有很多世俗的福報,但也會生起諸多世俗的煩惱,須藉修學無常降伏對福報的愛執,此慈謂之法緣慈。
無緣慈是以空性的智慧作慈悲心的助伴,能慈所慈都是體性空寂,所慈必須觀待能慈,能慈亦須觀待所慈而生,二者互相觀待,境界須成所慈憫的對象,能慈憫的心方能生起。二者互相依靠,不可能有一個能慈憫的心,而沒有所慈憫的對象;也不可能有一個所慈憫的對象,而沒有能慈憫的心,二者互相依靠方能生,所以這兩者體性是空寂的。修學慈心,能生起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即是與佛一樣的慈力。
為了給予眾生快樂,要幫助他們成為斷惑證果的人才,菩薩成就三十二應身的能力,入諸國土,此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的神變,每一身都能給予眾生解脫與成佛的能力,謂之普門示現圓通。(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