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期::活動報導

莊嚴一百二十週年紀念展 — 導覽志工殊勝行

舒適圈裡無作為

幽幽泛泛更痛苦

利他充實是出路

壓力成長乃必然


  「導覽」學習的平臺,是從「教室」延伸至「室外」,與大眾結殊勝的善緣,一來有助個人學習上的充實,二來更提升了團隊的「能見度」。由「儒者之風─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展」後 ,這不思議的因緣就接上了「一生翰墨故宮情—莊嚴一百二十周年紀念展」,也為「雪公一百三十周年展」序幕開啟另一期的因緣,彷彿中是「儒家—道家—佛家」脈絡的顯現。是否由此「文化傳承」另一「新猷」。

學生魯鈍,謹以管見略述此次導覽感想。


終身學習的典範

  慕老六十一歲時,仿歐陽修的六一,每日必做六事:「寫字、散步、喝酒、靜坐、打拳、奉行自己。」這看起來是 「暇滿人生」的自在。

  每日晨起必先法書,幾無一日間斷,且不以得少為足,縱已年近古稀,尚盡其存款及數套藏書換得「好大王碑」拓本,而且日日摹之長達半年之久,並參與書展與同好分享,若無暇滿人身可得而為耶?縱然住院,文房四寶仍隨時備妥。由此感受到此次「導覽」就是「學習」與「分享」而已,何故?

  每天來看展的貴賓,如遇是「行家」,總是戰戰兢兢,抱持「學習」的心境,多方的「請益」,往往能獲得更多的指導,就是「學」而時「習」之一大悅事也;若是一般觀眾,能將所知「和盤托出」,能與有朋「分享」之樂也。豈非人生「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寫意。

  文物導覽是學習增上最佳的平臺,由此而想到老師曾講過的「學習三區」,即所謂的「舒適區、學習區跟驚恐區」,怎麼說呢?剛開始上場就是「舒適區」,是說所介紹的都是你會的,就是把課堂及資料複習一遍,講完了,你永遠學你會的,所以輕鬆。

  在展場初期以此居多,然長久下來就會「孤陋寡聞」如雞肋無味;所以在有其他師長導覽時,就緊跟著聽聞,作筆記,回去後趕緊查詢補充資料,同時也作「思維推理」而進入所謂的「學習區」。

  學習區是什麼?就是一定要有知識背景去推理,慢慢學把這些學進去。就是說,你可以克服困難學進去的,你才能把你過去的框架打破,你要把內容弄懂,然後看老師們是怎麼深入淺出,而非「鸚鵡學語」。這就叫「學習區」。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何不退?就要提升自己,進入「驚恐區」,這完全超出能力,超出想像,根本就不是自己想像的範圍。

  在展場中有「書道幽光」的主題,一定得是由書法高人王老師、楊謝老師方能一一道出個中的「原委」,甚且王老師還在展前自行臨摹慕老的「好大王碑」,將其中的「書法三昧」韻味娓娓道出。方能認識慕老的書法是是出神入化。

  所以這也告訴我們,人的能耐有時候要自己訓練自己,沒有辦法別人給;能耐要自己創造,不是被固定的、被框住的;他不斷的去創造自己的能耐,是可以加大的、磨練的、承擔的,受辱的,就是慢慢去練,就如老師常講的像「善財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樣,全部厲害的陀羅尼都會教授予他。

飲酒的另一種面向

  「不如來飲酒,可以賦新詩。」「三盃通大道,一醉跌跟頭。」「夜半狂飲白蘭地,伴相依永不違」「白、粉紅、朱紅、赤紅、紫紅」「醉、微醉、真醉、大醉、特醉」等等書聯,這都與「酒」有關,似與佛門「不飲酒戒」格格不入。這反而要由另一個面向看。

  「酒霸」孔上公、莊嚴先生都是喝酒人士,但「醉不及亂」,反而脾性很好,行為端正,是無怨無悔為公發心,對國家是認真護持,這些行持,在那個時代裡面顛沛流離,反而是他另外一種的抒懷,「李白斗酒詩百篇」,這種飲酒反而要由另一個面向看,如同我們看菩薩戒行,有的時候就算他放逸,但戒體不失,除非他是邪見生起;菩薩戒體都不是可以批評。菩薩為了利益眾生所以由根本位出定,「及其神變也,則令脩短革常度」,他能夠改變各種固有的法則,也就是說,他可以通權達變,反經合義,就是這個人可以用愛惜萬物來表現慈悲,也可以用殺來表現慈悲,此證量非一般凡夫可以測得的。

「五四」百年的省思

  展場中懸掛莊嚴先生所書之「蔡元培校長墓表」。不禁令人慨嘆適值「五四運動」百年,當年鼓吹以白話取代文言,同時把中國的積弱歸咎於儒家,儒家受到科舉的汙名化,儒家經學傳統從此「斷了鍊」。

  此運動簡單說,主軸就是「反傳統」,以「現代」的「民主」「科學」來取而代之。而其「後患」就變成兩個極端,一個就是「沒有儒家的中國,成了馬列主義新中國」;再者國府避隅臺灣,強調「言論自由」,或走上民粹的道路上,使得反智式言論充斥,變成民粹式民主,這種不健康的民主政治就成了「製造對立」「無法自制」。臺灣的教育也出了問題,學子未學到正確的「認知」,每天安於「小確幸」,沒有理想和抱負。往往「自由,行為卻很自私」;「信任演變成放任」;「自信演變成自大」。

  難道「傳統」與「現代」不能相容嗎?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對於創造力也是一種嚴重的斵傷!因為所有的創造力,必須植根於傳統的土壤中,才能成長茁壯啊!如同莊嚴先生,他處在世代「改革」巨變當中,但是他從來沒有離開過「傳統文化」,而且在過程中屢屢的「創新」走入時代,沒有讓文化「泡沫化」,這才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胸襟。沒有傳統,只有膚淺的流行文化,所有的流行都很快成為過去式。因為缺乏深刻的文化傳統支援,人心浮動,一窩蜂的追逐流行,而文化只是一陣泡沫而已!流行過後難留下足跡!

將小餅做成大餅

  五四百年後的今天,如何重拾前人的智慧,正考驗著自尊自大又自卑的現代人,臺灣的現代化過程中,缺乏文化傳統的支撐,也呈現了漂浮無根的狀態,如何把「弘傳文化」的大餅做起來?就是認真的經營「讀書會」。這又回到「莊嚴展」的價值是什麼?它的價值是藉著導覽團隊呈現,就是觀待解說的人讓展品有價值。所以只要好好的學習,團隊的因緣因大眾的投入付出,就像滾雪球般不斷累積,因緣就越來越殊勝,如華嚴經說:「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

  其影響所及,包括未來雪公老師家鄉的文物展,甚至孔上公展、莊嚴展未來繼續在對岸展出的因緣。

  所以導覽人員多厲害,能自己生出價值嗎?生不出來!莊嚴先生的價值是什麼?他的價值也不能自己顯現,是觀待導覽的內涵而現。所以中觀宗的空性並不是否定緣起法,反而說明緣起法的觀待性,從來沒有否定緣起法。

  審視莊嚴先生這一生,民國二十四年的倫敦文物展,民國五十年的美國文物巡迴展,莊嚴先生都參與其中,正因為他有解釋文物的能力。

  換句話說,懂得自己的能耐,對事情了解的那一分就是福報的來源。所謂的士用果就是以能力的那一分是很厲害的,他有能力藉著士夫之用,將自己過去少許的布施業增長為廣大的福報。所以才說「業的思維」絕對不是我們看的這麼簡單。

  就好像比爾蓋茲、巴菲特這些大財富家,是由宿世的布施業關聯為今生的大事業。諸法都是「造作」出來的,今天的「一小步」,將累積成就未來的「一大步」。

  再次感謝 唐老師林老師的領導,諸位導覽前輩的提攜與指導,還有與會的諸有情成就此一盛事。難道這不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佛國淨土的經營乎!

  後記:此文是在「屢敗屢戰」中「湊」出來的,也是在「聲聲鼓勵」中激發而有的;不圓滿處就是前行「一拖再拖」、正行「臨表涕泣」,結行「不知所云」,遑遑不可終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