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期::活動報導

莊嚴一百二十週年紀念展 — 書載五倫難得見

大展見核心

以藝載五倫

作品亦精湛

書法集大成


一、前言

(一)翰墨因緣歲月多

  從大學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加入輔大書畫學會,臨池學書歲月,到今年算算已過了四十餘個年頭,又忝為心玉盦門下,入盤石書會也超過了三十餘年,参與十餘次書會會友聯展,觀賞師友展覽,自己也曾參與雲軒月華四人展,與筱雲博士共同舉辦翰墨新情雙個展兩次,為開拓書法視野眼力,更参觀同道或長輩書法展、紀念展、回顧展等等展出,積四十餘年經驗閱歷,所見雖不敢言多,自問沉浸書法歲月中,也未空過。

(二)導覽點滴嘆不足:

  書法展導覽,始自千禧年四人展,隨後零星客串導覽,最是投注心力導覽當屬丙申、丁酉花甲雙個展,由於是導覽自己的作品,無論創作動機、理念及結構布局、書體的安排、風格的轉變種種,無不了然於心,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導覽時脫口而出,率皆有據,只是却顧所來徑,雖知書藝本源於道,為人解說時,罕有觸及,實美中不足。

(三)一得未藏翻自利

  今年歲次己亥,有幸參與導覽名攝影家莊靈均先生,為他父親莊嚴在國父紀念館籌辦逝世百廿週年紀念展「一生翰墨故宮情」,秉持導覽相長的理念,一次次思維,如何契機讓來觀賞的同好,不虛此行,竟然在一次為社大的書法班導覽解說時,覺展場件件作品雖有如美妙的珠子串起來,莊靈均先生及主其事的陳筱君總經理將故宮半世紀合一串,書道幽光再一串,翰墨知交復一串。那一天,我靈光一閃,突有所感,發現可用不同的串法,慕老與尹默,與從學者心均的兩代師生關係;夫婦唱和、慕老致子叮嚀語,與亦師亦長官馬叔平筆墨題跋、眾友書札往來贈答、莊靈均兄弟的互動,這些作品不正述說千年來的五倫關係,維繫國家穩固社會的關鍵,生起如獲至寶的想法,內心踴躍不已,如是展覽,稀有難得,更是難得一見的精心安排,願借蓮榮月刊一角,分享與會好友。


二、書載五倫難得見

  在展場既見作品中傳五倫的大道,當下覺察便為人解說,隨後不時適機宣揚,但細繹除介紹書作寓含的五倫大道,也有闡揚師生情誼的作品,今依次敘述如后。

(一)師道最尊書畫彰

  故宮半世紀展區數件作品引人注目,一是慕老於巴縣時委同事劉峨士所繪「安順讀書山華嚴洞圖」,國寶遷徙,何其大事?不啻關係故宮,更在世界藝術史或博物館史值得大書特書的壯烈史篇,適時以繪畫記錄,尤見匠心獨具,畫作引首芳名奉請亦師亦長官的馬院長叔平題簽,後拖尾十餘題跋居先也是由渠師題洪北江詩二首,足見慕老尊師心意。前述展區盡頭,書房重現處對面一矮牆,前後各置一長櫃,依稀記得,其中一面懸掛馬叔老淦莊八景、八首七絕,同向矮櫃右側置抗戰勝利後,其候輪俟東歸時,所臨石鼓文蝴蝶装一冊,而在翰墨知交情區左牆懸掛一件曹魏鮑寄鮑揖二神坐,那是馬叔老珍藏二十餘年的合拓本,慕老來信索寄即贈之,以上書作一捨一藏,師生情誼的深厚,拙筆如我,無以名之!

  秋明詞稿手卷,又見尹老與慕老二人師生情深,慕老見北大好友朱家濟有收藏其師尹老作品,備貴陽構皮紙,起而效之,乃有此難得存世的佳作,更稀有的是引首題籤出自馬叔老的墨寶,一篆一行,俱為二位恩師擅長書體,尹老更贈慕老小窗破紙七言聯,不論字體聯句,均有可觀。遙想當時北大自由校風,名聞遐邇,我則尋覓彼師資道合,值後世學界思齊啊!

(二)夫婦情深含敬重

  夫婦志同道合,是人生至美的事,苟又能吟詠唱和,更是神仙眷屬,慕老與夫人申若俠,既道合彼此復能酬唱見真情,令人欣羨呢!

  君不見,時在乙酉(一九四五),會於巴縣,申夫人興起賦詩「慕老吾夫子,行藏似古人,撚髭因煉句,撫髀嗟閒身,門徑多修竹,堆書若積薪,平生清絕處,投老亦深真」,細審此五律,頷、脛二聯對仗工整,首末兩聯相呼應,對夫君慕老的情懷胸襟誠中肯,不愧是相知甚深的老伴;而慕老唱和二首,先次韻後和韻,第一、二首脛聯「慚我謀生拙,勞卿日荷薪」,「稍入莓苔路,遙聞雞豕音」,一如夫人的情真意切,後申夫人因荷家計,將才情捲而懷之,成就老夫子及四子各善其長的才華。

  對夫人的付出,料想慕老點滴藏於內心深處,無怪乎民國五十二年睹蔣夢麟臨老續弦鬧婚變。又見好友董彥堂、李玄同相繼病重,有感而嘆,於中宵酒後賦詩贈若俠夫人,末句「老伴相依永不違」,最附深衷啊!落款處對夫人以平台式稱呼,禮之最敬,從此微細處見出對夫人的敬重心,書道幽光專輯裡精選作品兩扇面作品-贈若俠夫人西江月,落款禮敬同上,後生見諸可思齊也。

(三)憐子適性盡文藝

  抗戰前後,四子從民國二十二至二十七年依次降臨,慕老自民國十三年入清室善後處理委員會,後更名故宮博物院,隨著故宮國寶南遷,西遷,東歸,徙台,一路舉家從北平,上海,南京,長沙,安順,巴縣,重慶,後至台灣台中霧峰,最後落腳台北士林外雙溪,四子一路相隨,設身處地而想,備極艱辛,與時推移,四子從稚齢,童年而青少年,由懵懂而漸開智,生活物質條件雖惡劣,幸外有大山大水的滋潤,內有守藏史的父親,隨機在維護石渠秘寶的潛移默化中,教化四子,並延西席丹青課子,歲月冉冉,這些山山水水,或已悄悄植入四子心靈深處。

  長子莊申在中國藝術史,學有所長時,在初試啼聲的藝術史著作,其書序言,慕老異常看重,請政界學界名人羅志希親書,從展場的書札,可見對長子的期許愛護。次子莊因文學家,而立赴澳洲講學,慕老賦別云「水擊三千里,飛行一日航,叮嚀無別語,祇道早歸鄉」,將千古為人父與愛子別離的心情,深刻期盼的表露出來。

  三子莊喆名畫家,畫藝融合中西,享譽當代,慕老為其齋館「朴庵」題字,朴一字或有垂示深意,又此幅落款是為喆浩書之,三媳馬浩名陶藝家,從細微處也看得出對媳婦等同欣賞憐愛,不僅三媳,次媳夏祖麗在三盃一醉五言聯落款處,亦見到此愛屋及烏的呈現,至四媳陳夏生,名中國結大家,容後再敘。四子莊靈均「名攝影家,此次展出的擘畫者,放眼當代為人子,孰能如是,在父親亡後四十年舉辦如是引人讚歎的紀念展,寥若晨星也。靈均或在慕老晚年隨侍在側之故,互動最是頻繁,展件較多,如為靈均湛如新居題「幻住居」,此幀筆意渾厚,落款內容可見慕老涉獵佛學及書學的功力,又二人大喜之日,慕老至交孔上公德成先生各贈篆書條幅,書太白五絕,婚禮誌慶,各摘二句「長安如夢裏,何日是歸期」,「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思此四句,是否上公以慕老角度書寫,別具深意!慕老憐子,不獨旁及媳婦,更下及深愛的孫女,書道幽光展區第一件唐邕寫經碑作品,落款大意交夏生留存供苹、蘅兩孫將來學書之助,足以證明。

(四)兄弟怡怡尋舊跡

  此次展覽會場計有四展區,其中「湛藝莊門」,便體現兄弟和睦的情誼,縱使此展區全是老四對兄嫂的蒐藏,正說明兄弟在慕老及申夫人調教下,兄友弟恭,何況老三莊喆的畫作,還是向史博館借展,確信若非莊靈均珍藏,渠一呼兄嫂也會俱諾吧!


  另外一體會,展品未見兄弟怡怡氣象,但導覽安順讀書山華嚴洞圖,總會道出此圖牽連的一些故實,民國八十八年在莊靈均先生的號召,兄弟及子侄門同踏著渠先父先祖父的西遷足跡,還讓湖南長沙大學圖書館補登記錄此一令人難得的光榮史蹟,隨後民國九十二年莊靈均先生因兩岸攝影交流,再度入華嚴洞,二次尋蹤無不流露思親的孝行。

(五)知交贈答追長慶

  「知交贈答追長慶」,熟悉此次展覽的蓮友,必發現蛻自臺老臨完白山人的七言聯上聯「吟壇贈答追長慶」,長慶或意指元白二人允為知交,展區名為翰墨知交情,不正說明彼等情誼如元白,藉由翰墨往來贈答,而記錄了一生知交的軌跡,合此將上聯易上二字。

  靈均何其有心,於展出前抒發情采並茂的文章,借聯合副刊登載渠先父交往的翰墨知交,如「不唱山歌去考古」寫與甲骨大家董彥堂的交誼,展區朱筆甲骨文有:調寄浣溪紗,南歌子,二幅七言聯,更難得的是為靈均弱冠時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格言。

  記北大才子羅家倫,以「忍從圖畫認江山」緬懷,志希所吟唱邊塞詩十餘首,置之唐人亦不遜,駐足詩作前,回想渠振筆而書,强記多聞,寫畢不知夜已深矣!又其遊草山,日日月潭等詩,宛如竹枝詞,也同樣可觀,以最為傲的情采詩作,贈與至友,頗見古人風規。

  書「我們家哪裡有酒呢?」回憶孔莊兩家的互動,真誠無邪的文人情懷,無拘束的酬酢,至故人莊以壺筆揮灑靜慕二字,而上公主持儀禮復原小組並拍製全球第一部古禮黑白電影,吩咐至交愛子掌鏡,當時師生合影相片,也懸掛展場,最令人感懷莫過於致慕老輓聯,A4紙上恭敬、工整且不苟泐著十一言聯「玉盌金魚,秦火劫殘曾共守;秋鐙春雨,山堂酒畔憶相親」,情真、禮又恰如其份。

  展區一角,掛著靈均所拍攝,一幅巨大的攝影大作,那是常尾隨父親慕老造訪老友,靜靜地站在一旁,悄悄地觀察前輩談書論藝或人生哲理而捕捉的永恆畫面。畫面上三人,由左至右:臺老,慕老,大千居士。下有矮櫃,置放二老致慕老書札,靈均據此抒寫「函邀吃烤肉」及「賊不空過」憶與龍坡靜者相處,札文用筆率性無拘,見二老之真情相待。「從北溝到摩耶精舍」,筆與大千的相交,驚奇知己繪畫的悟力與記性,又賞渠洞達人情世故,照片對面懸著絕無僅有、二人弔故人的輓聯,臺老肯定慕老一生行持和對國家的奉獻,大千龍門聯意深殷盼與友共生淨土。一日立在此角落,靜觀巨照,若有所悟,靈均運鏡,別有巧思,壁上條幅獨留「風清」二字,此二字或可概括彼等知交之風骨情調。浪費篇幅多矣,其他師友知交內涵,可閱讀靈均的文章,敘述朋友一倫,就此擱筆。

(六)對上對下誾侃如

  觀慕老一生從公,既能敬上,勇於承擔,居高位也獎掖後進,誠如他所書「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慕老從事務員,科員,科長,秘書,組長,館長至副院長。在亦師亦長官馬院長叔平的提攜栽培,在近不惑之齡,民國二十四至二十五年參與倫敦中國藝術大展,時馬院長囑其至歐取法他國長處,並指定八條調查項目,諸如博物館管理及陳列法,以舊建築物改為博物館者尤宜注意其改造法,防火防濕之設備,攝影之許可或取締問題等,尤其特別是調查項目七法國整理檔案如何,八十餘年前已注意檔案整理,不得不令人讚歎馬院長的高瞻遠矚,可見渠深曉館有藏至重的宮中檔,所謂强將底下無弱兵。返國後,旋膺重任負責西遷南線之萬擔千斤事,付以安順,巴縣辦事處主任,終一生未離守藏史一責,足見馬院長對慕老的影響至深且遠。

  故宮國寶遷徙安順時,人員短缺,招募引進劉峨士及黃居祥等二位年青人,俱擅丹青,是莊家孩子的繪畫啓蒙師,也偕國寶一起至臺,惜二位均英年早逝,而千里馬劉峨士幸有伯樂慕老的遠見,其所畫安順讀書山華嚴洞圖手卷,已經莊家兄弟捐給故宮典藏,聲可傳久遠,無慕老誰知峨士。不僅此例,故宮後進江兆申,傅申等畫壇傑出才俊,或受慕老沾溉,享譽遐邇。


三、結語

一生際遇難追隨

    一個亂世的年代,一個可歌可泣的因緣歲月,一群知交好友的聚集,共譜出一段壯麗的樂章,以書跡載五倫之至道,緣滅億劫難再逢。文末謹以慕老致王心均手札,而心均斯人彙集老師墨跡以為寶,如是風範,何其悠遠!就以此難得之事,來劃下此段美好因緣的句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