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期::活動報導

二○一九母親節活動 — 母親節隨筆

母不在平凡偉大

堅忍毅力多付出

善取行相做觀修

愛他勝自菩提心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實在不容易。從小時候無憂無慮的歲月,到後來為了學業、工作打拚,漸漸懂得一些做人處世的道理,人生有了一些成就,一路上需要太多人的幫助和提攜。這段過程中,家庭的養育和教育有著重要且深遠的影響。父母親是最早迎接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的人,也是我們的第一個老師,我們從與父母的相處中學習與人互動,從父母的身教和言教中潛移默化了自己的人格,甚至連喜好、習慣、微細的表情和情感的表達,都和我們的父母牽絆著。

  人們很容易將一個人的成就歸因於他的家庭教育。例如孟子的母親三遷居所,只為了讓孟子有良好的教育環境。蘇軾的母親程氏,有一次教讀《後漢書.范滂傳》的故事,范滂為人正直,查辦貪官污吏,卻受黨錮之禍遭宦官陷害入獄,范滂不願連累母親選擇從容赴刑,與母親訣別時,范母勉勵說:「你今天可以與李膺、杜密等忠義之臣齊名,死了又有何遺憾!既有美名,又想求得長壽,可以兼得嗎?」蘇軾聽完,問母親如果他也要做范滂一樣的人可以嗎,程氏回答說:「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難道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這一番話奠定了蘇軾光明磊落的一生,而這段吉光片羽,被弟弟蘇轍寫進了他的墓誌銘裡。

  孟子和蘇軾的品行學問為人所稱道,他們的母親也以此母教被歷史記憶,輾轉成為我們認識的形象。然而,在孟子和蘇軾的心目中,他們的母親又是怎樣的形象呢?

  母親對子女的恩德實在太大了!懷胎生產的辛苦,從小含辛茹苦的餵養,一路成長的陪伴,耐心的教導,為孩子的教育、資源做盡打算;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把不好的留給自己;對孩子的一舉一動,哪怕不經意的一句話,都記在心裡;害怕孩子吃苦、吃虧、受傷害,牽掛的心沒有一刻休息;即使孩子犯錯了,她都會原諒,即使有再多不完美,她都會包容,因為孩子在她心裡永遠是最棒的。她無私奉獻,無怨無悔;她不厭其煩,卻不擅長表達委屈;她是那個會真心為你的成功發自內心高興的人;她是那個愛你甚過愛她自己的人…。我們在母親的養育下匆匆成長,母親卻在悲歡離合的歲月裡匆匆老去,付出了青春和年華,這樣不對等的戲碼已經上演了幾千年,從過去到現在,也會從現在直到未來。母親的恩德和形象,哪裡是三言兩語道得盡的呢?

  當一個人慢慢明白母親的恩德和重要,想要報答母親的恩德,他會把母親視為自己一生的責任,他會開始認真看待自己的人生,想要努力上進,讓母親為自己感到驕傲,不要為自己擔心,想要讓媽媽遠離痛苦、得到安樂,不論遇到任何困難都會努力克服,為了他最愛的母親。當我們看到一個人這樣有承擔力,能堪忍困難、磨練,卻有一顆柔軟的心,我們往往會以為他的母親一定是一位高貴、有智慧的人,善於教導孩子。其實不必然。這樣的母親,可以只是一位平凡的母親。就像地藏王菩薩過去生中,投生為婆羅門女和光目女時,多次為了救拔母親脫離惡道,發願要長劫入地獄度脫眾生,而後成佛,這樣的承擔,雖然需要大悲心、菩提心和佛法的正見,可是當下必須對著她的母親才能生起,儘管她的母親是一個不信三寶、沒有正知見的平凡人,可以說沒有母親,就沒有今天的地藏王菩薩。因此,母親能具足正知見引導孩子固然更為殊勝,但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我們不會在意母親是否像孟母或蘇軾的母親那樣偉大;我們的母親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她們是我們的母親。就像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道:「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佛經中時常把佛菩薩比喻做父母親,例如《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把佛菩薩對眾生的憶念,以母親憶念孩子來做比喻,因為這種很想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心,和媽媽愛孩子的心是相通的,才足以拿來比喻,可以說沒有父母親,我們將難以體會佛菩薩的恩德,是以五倫是學佛的根本,而成立父母親為福田的原因有一分在此,功德等同佛菩薩。然而,世人皆知道要孝順父母親,有多少人真心想要回報佛菩薩呢?我們無始以來在六道輪迴,面對生死時總是自己一個人,在最痛苦的時候,是佛菩薩始終不離不棄,善巧方便引導,才有今日人天的安樂,一路走來多麼不容易啊!然而,每次讀到地藏菩薩好不容易救拔眾生脫離惡道,但不久又眼睜睜看著眾生墮落,旋出旋入,心中總是愧咎與不捨,原來我也是無始劫來一直讓菩薩做白工的其中一人。經上說眾生無始以來受苦所流的眼淚,超過四大海水,然而又有誰曾計度佛菩薩為眾生流下多少汗呢?是以我們應當生起感恩的心,敦倫盡分,孝順父母,發菩提心,依教奉行,修法供養,才能報答父母與佛菩薩的恩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