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期::活動報導

張大千一百二十歲紀念大展 — 與天母讀經班家長聆聽 唐老師導覽「張大千一百二十周年特展」

著作豐富有多源

傳承歷練與薰陶

眼界豪情詩文經

五百年來一大千


  天母讀經班自二○一二年成立以來,遵照唐老師的指示,本著「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理念設計課程,也深知「藝能載道」,藉由詮說者的介紹,能將藝術作品的意義彰顯。然而,由於臺灣的藝術展覽,多展出西方藝術作品,而教繪畫的老師也多較擅長西洋畫家與畫技的介紹、教學,因此孩子們偏認識西洋藝術作品,較少接觸東方藝術。

  在學期期中考後,天母讀經班藉著學會與羲之堂合作導覽的「莊嚴一百二十週年特展」因緣,帶著孩子與家長分兩次前往參觀,一次為低年級與中高年級學生設計學習單,讓孩子們可藉此看過所有展件,也從中認識民國時期的知名藝術家與作品;另外一次則針對家長,就四個展區的重要作品進行導覽。非常感謝王順福老師與劉瑞美老師的多方提點,使得兩次的導覽都順利圓滿。

  莊嚴先生與張大千先生同年,又同在今年舉辦一百二十週年特展,我們為「打鐵趁熱」,又再次禮請唐老師為家長們導覽「張大千特展」。承蒙唐老師慈悲應允,我們終在五月三十一日成行,讀經班的英文課王天婷老師與七個家庭的家長們,有機會從唐老師深度認識張大千先生的丰采。

  當天晚上七點,唐老師才剛帶導覽完一團,匆忙的吃過飯糰,就接著帶我們進入展區導覽。原本以為老師會就重點式的帶領家長看過展品,但老師卻是一件件作品仔細解說,絲毫不顯疲憊,令人感動佩歎!

  猶記老師在第一個展區「大千師友」中,談到張大千先生小時候受擅長詩、書、畫、刺繡的母親曾友貞女士的薰陶,十歲就開始學畫花鳥、山水與人物畫。展區的一幅〈耄耋圖〉就是曾友貞女士的作品,一九八二年藝評家李葉霜先生拿著這幅圖的照片給張大千先生鑑識,大千先生眼淚立即奪眶而出。然直到大千先生過世,他都沒有機會看到這幅親筆畫。

  唐老師對每一幅畫如數家珍,凡書畫上有題字,老師必讀出並解說意義。在「大千鉅作」區的〈墨荷四聯屏〉前,老師說:「若論帶人前往張大千先生的摩耶精舍參觀導覽次數最多者,可說非我莫屬。」老師說精舍名「摩耶」,是釋迦牟尼佛生母的名字;張大千先生取此名,是因釋迦佛住母胎中依舊於三千大千世界轉法輪,所以說摩耶夫人肚子裡含藏三千大千世界,每尊佛教化區域即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張爰先生法名大千,故取所住之名為摩耶,又居士住的地方可稱精舍,所以全名是摩耶精舍。摩耶精舍是中西建築及擺設的精華,頗具教育功能,因此樂於帶人前往觀覽,也因此熟悉張大千先生及他的諸多作品。

  張大千先生一生的許多遭遇可給我們啟發,如戰火時代逍遙繪畫,一九三七年前後,日軍攻打中國,但先生可以在黃山寫生、遊歷各處繪畫;當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國家經濟一片不好,但張大千先生卻是先到巴西居住(一九五三),再遷居美國(一九六九),可見共業之下有別業。

  縱然他闊氣的以二十萬美金買下巴西居處一百五十畝地,想打造中國庭園而建八德園,還因搬造景石傷了眼睛,但最後八德園的美景都被巴西政府徵收建造水庫,一切都沉沒於水中。一九七八年回到臺灣,透過好友故宮前院長秦孝儀先生找到外雙溪的摩耶精舍建地,張大千先生一看就嘆到:「這明明就是董源筆下的〈江堤晚景〉啊!注定這裡就是我的居所。」後來這六百坪河川用地竟是被他買下,但本想要建造兩萬坪的中國式庭院,最終也不得所願;摩耶精舍落成後四年多,張大千先生就因心臟病復發過世。可見人生許多的經營,並非都能如願以償,真是「你有你的計畫,世界另有計畫」。

  唐老師為我們一行講解的最後是在「大千與敦煌」展區,介紹〈散華圖〉時,老師說這是《維摩詰經》的天女,當維摩詰居士過世,此處人去樓空、精神不在,就算散花也失去了意義,因此雙手一攤,表示「無可奈何」。面對的人生許多遭遇,縱然也是無可奈何,但不妨也效法大千居士,但盡一生揮灑墨彩,為人間留下多少美好回憶。

  徐悲鴻先生譽張大千先生:「五百年來一大千。」我們何其有幸能夠遇到莊嚴、張大千兩位先生的作品特展,又逢唐老師及諸位善知識的導覽,也是千載一時、難遭難遇,無盡感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