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期::佛學幽覽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二十五)第四講表 人生當前之所受(觀受是苦)
三藏綱領十四表
離苦得樂是本質
苦因苦果是所知
滅苦之道乃所修
總說第四表到第八表關聯性
第四講表、第五講表與第八講表可一起合觀,都在講人生觀。第四講表首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生觀就是觀察自己人生的真相,原來是以苦為本質的人生,第五講表示這些苦必有原因,第六講表說不但是我們的人生是以苦為本質的人生,六道有情也是如此,第七講表是這些六道有情分布的範圍。第八講表則是對治苦因,從苦中得解脫。
原來人生都是苦因生苦果的相續,我們要脫離輪迴、解決痛苦,要如何下藥呢?如果以四聖諦來說,第四表是苦諦門,第五表是集諦門,第八表就是道、滅二諦。學佛法最基本的就是四諦門的觀察。
道、滅二諦門,成為三寶中法寶的體性。為什麼不是四諦門,而是道滅二諦門呢?苦集二諦分別說輪迴的現象是苦果與苦因,而道滅二諦才是在講離苦得樂。道諦是苦因的滅,滅諦是苦因苦果的滅,苦因苦果的滅名言安立叫做涅槃,讓我們真正脫離痛苦。可見法寶是以能離苦得樂的那一分來建立法寶。
我們常說「皈依法」。法的定義是軌生物解,任持自性。軌是一個範圍,讓我們生起對一個事物的了解,比如桌子有桌子的形象。任持自性是指他有他的特性,可以安立為他的定義,非我們皈依的對象。所皈依的法寶是說依之而能離苦得樂。依著對滅、道二諦的了解,才能苦因、苦果的滅,出離輪迴。
人生當前之所受,是從苦諦門觀察,沒有對苦諦門的觀察,不會知道輪迴是以痛苦為體性,所以不會希求苦的解脫,也不會去尋覓苦果的因,更不會有苦因的對治,所以不會有滅道二諦。沒有認識苦,談解脫都成為空話。認識苦的功德就是讓我們生起希求解脫的出離心。這個苦裡面有:依三途的苦尋求出離,這是第一步的出離;第二步就是依六道的苦尋求出離,這是佛法最基本的心態。
已經認識苦,苦到底能不能離開?苦是有為法,有為法是無常,可以離開。如何知道苦是有為法?因為它會變化,現見很多苦的變化,比如說飢餓苦、病苦可以被解決,可見苦是生滅的有為法,可以被改變。有為法是由因而成的法,因滅則果滅,所以苦果可以離開,否則修學佛法沒有意義。
苦因亦然,也是無常,也會改變。比如我們在咀嚼苦果的時候,各類苦果各有其因,用此因成立此果,用滅此因去滅此果,苦因滅則苦果滅。此時滅苦因的道,可以拿來修學,四諦於是成立。
對比世間人以追求快樂的方式來離開痛苦,佛法是以除苦因苦果的方法來離開痛苦,安樂的體性建立在苦因苦果的滅,與世間人差異甚大。世間人沒辦法離開苦果苦因,因為以追逐其他的快樂來解決眼前的痛苦,眼前的痛苦只是暫時的離開,追逐的快樂其實也不是快樂,而是種下新的苦因。此樂越受苦果越增加,不斷有新的苦果要受,一路吃苦。現見的樂只不過是前面苦果的暫止息,眼前的苦因又會造成未來的苦果,就佛法的觀察,根本只是苦因苦果的相續而已。眼前的樂只不過是剛才的苦不起現行,就像站起來時,坐著的苦消除,站起來的痛苦還沒有生的時候妄認有站起來的快樂,但是站起來的痛苦慢慢地在生,如果站起來是快樂的話,應該越站越快樂,結果越站越痛苦,可見站起來不是真正的快樂。同樣的,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沒有錢是痛苦,去追逐成為有錢人的時候,沒有錢的痛苦固然消失,有錢的痛苦正在慢慢生起,在這過程中妄認有快樂,可是有錢的狀態待的越久的時候,有錢的痛苦就越來越多,可能親情不見了,朋友疏離了,常常患得患失,乃至於對錢財貪愛不捨的憂悶感也有了。可見安樂的體性建立在苦因苦果的滅。
四念處中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三者屬於出離心,觀法無我則屬於解脫道。這些是苦因的滅,最後涅槃寂靜是苦因苦果的滅。所以一個人所說的到底是不是佛法,不在於他的學問、輩分,名望、人脈如何,在於他所說的法有沒有符合三法印。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及涅槃寂靜。諸行無常包括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及觀心無常。諸法無我即觀法無我,這些都是苦因的滅,果就是涅槃寂靜。連結四諦的觀察,苦因苦果的滅,就是離苦得樂。佛法在講樂的時候,沒有另外再說一個樂,只是講苦因苦果的滅而已。世間是苦因苦果的相續,佛法是滅世間苦因苦果的相續,而成立安樂的體性。所以涅槃四德:常樂我淨,這個樂的體性是安樂的,是苦因苦果的滅,不是另有一個安樂。極樂世界的本質也是最後要成立常寂光淨土,破煩惱障、破所知障,也是苦因苦果的滅。
(甲)領受種類
◎苦、樂、憂、喜、捨
觀受是苦,對眼前的所受來做觀察,人生所受用的境界就是苦,才能夠真正進入離苦得樂的思維。第四講表分成四個表來說明,甲表談到領受的種類,分別為苦、樂、憂、喜、捨五種感受。首先觀察身心的領受,身領受的是苦和樂,心領受的是憂和喜。這都是對著順境、逆境我們自己身心的領受來說,不苦不樂、不憂不喜的叫做捨受。認識這些領受後,即可得知為何觀受是苦中只剩苦受。
例如苦,在領納逆境的時候,身有逼迫感受是苦,心生起憂愁的情緒。在領納順境的時候,身有快樂的感受,心上生起喜悅的情緒。至於沒有領納順境或者逆境的時候,生起一種不苦不樂的感受,這是同時約著身和心來講的,是捨受。我們身有苦樂,心有憂喜,身心不苦不樂就是捨。
◎樂虛、苦實
苦和憂,是實實在在的領受,樂、喜、捨是虛的,會變化成苦。從宗義上立論,可以說苦、樂、憂、喜、捨全假,因為都是體性空,都是觀待而生,沒有自體性。此處是從世俗的角度,不從勝義的角度來說。
待在苦、憂的狀態裡不會變成樂、喜、捨。但是在樂、喜、捨的狀態不斷安住,就會變成苦、憂。
可是現見很多痛苦,努力解決不就變成樂了嗎?此處的實在,不是說它是常法,苦、樂、憂、喜、捨都是無常法,是有為法。無常法為什麼說是實?例如吃飽飯了,餓的苦就解決了。
世間人不斷用短暫的快樂來除眼前的苦。如果去觀察的話,解決了眼前的苦,產生了的新的覺受其實也是苦,只不過是小苦的產生,慢慢生成大苦。述記舉例夏天很熱吃冰淇淋,好像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可是一直吃,就變成苦事了。
炎熱的夏天是一個苦果,為了離開此苦果而吃霜淇淋,以為是種樂因。但苦和樂不能在一法上出生,一法上不能有相違背的體性。例如:火不能又是炎熱性,又是濕潤性;一個人不能是男又是非男。當我得到快樂的時候,痛苦消失,於是就認為我吃霜淇淋是樂因。這一分佛法也同意,佛法不會違背世間人的經驗,但如果吃霜淇淋是樂因,應該一直吃會不斷生起快樂,應該因越來越多,果就越來越生。現見卻不是,因越來越多,果越來越慘。
或有人問,我吃一杯冰就好,是否可行?雖然眼前得到的清涼,等吃完後,還是感到很熱。這個樂只是苦的暫息,樂會變壞而回到苦。
且實際觀察熱天吃霜淇淋,熱天流汗,身體已經虛了,再吃冰,等於是敗壞身體的因。而且熱外放,冰進來內收,中年頭髮變白,晚年氣虛,四肢無力。可見樂因都不能承認,還有很多的苦因。世間的快樂在哪裡呢?
追求眼前的快樂來解決當下的痛苦,雖然當下的痛苦看起來消失了,但是等此樂一停止,苦還是上來,乃至於我們追求快樂不斷產生小苦,小苦會演變為大苦,最終還是變成苦的。所以快樂是會變化的,最終變為苦,來說它是虛的。
既然苦、憂是實的,又要如何離苦得樂?苦果還得從苦因來對治。熱天吃冰淇淋正面來說不是樂因,反面來說它是苦因,只不過是把前面的苦暫時止息,妄生一個樂覺。前文已說,苦因苦果可以解決,因為都是無常法。而到底什麼是苦果苦因,是最後的決戰點。苦果看懂了,苦因就懂了。苦果沒看懂,苦因還是不能離開。
孔子說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都是苦因苦果的滅。修道人不是另外有一種人在人間之外,真正看懂離苦得樂之道,能離苦得樂叫做道人。
述記又說論語四百九十八條的中心思想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學的綱宗就是道、德、仁、藝,能學的綱宗就是志、據、依、游,道跟德屬於形而上,所證的道是形而上的道,能證的是通達形而上的德,是輪迴苦因苦果的滅,依於仁、游於藝則是世間利人之道,能使行者遠離三途,得生人天兩道,是三途苦因苦果的滅。沒有在苦因苦果的滅之外,別有安樂可得。
述記引《禮記‧學記》:「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是要懂得內斂,修是要多串習,息是要在所學的法上安住,游是指這樣的人將來才能出去游方,利益他人。
述記引第三講表論點:「始終真樂屬佛」。認知到四正勤跟知果畏因時,是三途苦因苦果的滅,六根清淨,是輪迴苦因苦果的滅。開始就是這樣用功,直到終了,就是始終真樂。種樂因得樂果,樂果讓他有學道的資糧,再種樂因,循環往復,增長廣大,世間人沒有這種人生觀。世間人只會在順境中生喜,遇逆境生悲。
述記云:「故知不論儒佛,欲得真樂,惟有聞道、修道、證道之一途而已」,聞道、修道和證道,儒家和佛家都要通過聞思修才能證果。
述記引孔夫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此道就是世間道,仁心的追求法,成就君子;出世間道,就是空性的修學法。無論世間和出世間,都是苦因苦果的滅。離苦是修道的第一步,所以認識苦非常重要,觀察苦因苦果如何滅,以及觀察對治苦因的道,要聽這種道的人才叫做聞道之人,要修這種道的人才叫做修道之人,要證這種道的人才叫做證道之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如果不是在這樣的道中學而悅,就跟夫子的學問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