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期::活動報導

2019義烏素質教育親子夏令營活動報導

五百餘人的齊聚

素質教育的啟蒙
改善應試的氛圍
重新學習的出發
 
  學會二Ο一九年的暑假活動滿檔,其中夏令營除了在臺灣華梵大學舉辦的森活營外,還有與大陸義烏中脈集團合作的素質教育親子夏令營。何謂素質教育呢?素質教育是讓國民素質提升的教育,人有無限的潛力,但唯有透過教育,才能夠開發潛能。教育可以將人們培養成人才,使各行各業欣欣向榮的發展,國家也才能永續前進。
  素質教育親子夏令營結合了與現代接軌的幾項主題課程,學生班的課程有「邏輯思維」,讓人不會盲從;「思考式閱讀」,是一種淘金式的閱讀;「批判式思維」,讓思考禁得起考驗;「發散性思維」,是一種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創意;「語言的溝通與表達」,讓人們能夠協同合作;「心理認知模型」,能用認知模型解決各種問題;「認知偏誤」,矯正錯誤的認知,讓自己的認知能夠走進時代;「心靈探索」,有效排除自己和他人心中的陰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美學素養」,遇見生活中的美學,培養生活品味。並結合《論語》的學習,看見不朽智慧的應變與運用,挖掘生命的寶藏,有方法、有目標、有內涵、重本質,此次前往義烏的師長、學長無不精心籌備課程、設計活動,以期達到最好的效果,以下由各個任課老師簡介課程。
 
心靈探索/高老師
  修學儒學與佛法,目的之一都是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能夠逐漸破除自身的種種障礙,包括了種種的煩惱、認知誤區以及因為所知不足造成的過害。
  但想要達成此目的,除了學習之外,還有一塊領域應該特別關注,也就是瞭解我們的潛意識。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估計,潛意識所占的心識總量比例,可能不會低於冰山在水面下的體積。
  想成為儒家的君子,首先要能做到不自欺。而根本的內涵是需要先認識自己的潛意識,若自身的潛意識與浮在檯面的意識是走不同的路,如何能做到不自欺呢?能夠被承許為「自知者明」,真的有好一大段的功夫要做。
  學習心理學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的認識自己。以幾條基本的底層邏輯為綱,藉著觀察不自覺流露的語言、想法以及眼前與他人建立的關係模式,讓我們看到,從出生以來可能發生過但或被遺忘(被壓進潛意識)的經歷,以及我們的心識活動是以什麼樣的不自覺的模式在運行。
  透過不斷的探索,看到潛意識,並與意識慢慢融合,我們就逐漸成為一個完整的自己,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有著自信與熱情的健康生命體。所謂的自誠明,是不是也包含了這樣的內涵?個人也在慢慢體會,文殊菩薩的智慧劍,好像也要立基於健康的心理人格的前提下,是否有所謂的「般若」後乎?針對種種疑情,末學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來深入。
  研究心理學,除了對個人能有上述的益處之外,還可以再向上一層,把觀察的對象放在一個民族或者是一整個人類。例如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著共同的記憶,以及想要壓抑的集體無意識。做這樣的研究,也會對民族所傳承的文化內容,有更深一層的理解與認識。
  能夠做上述的學習,對於有心要推廣文化以及深入儒學和佛學內涵的行者,會有非常大的助益。期望能夠更清楚的認識自己,認識自身所屬的群體,以及在人類文明中所在的位置,並且具備更善巧的能力來自利利他。
 
言語溝通與表達/陳怡瑩、莫秀玲
  成功溝通的要素是:他想溝通你也想溝通;成功表達的前提是:他想表達你想聽或是你想表達他想聽。「有意願」則順利,無意願則阻力多多,至少有兩件事可輔助我們令他人產生溝通或傾聽的意願,第一要選對時機,第二要選對切入點或者懂得採取不同面向的描述。通常對一個事物,觀待我們對它的認識有多深或多廣,就可以有愈多的面向去描述它,但通達各種面向還不夠,若能拿掉不當的情緒,則可避免偏離主題,離有效溝通更近一些。
  反面來說,我們可試著觀察有哪些性格容易造成言語溝通與表達的障礙,例如「渴望得到認同」、「沒有自信心」、「好比較且善妒」、「不理性」、「輕易讓情緒成為主人」、「覺得世界不公平」等等都是我們可以省思的。
  最後,讓我們想想為什麼有的演講沒有華麗包裝與演說技巧卻能吸引聽眾?因為那是演講者獨一無二的經驗,除了聽他說出來好像沒有辦法隨意就得到,因此如果我們可讓自己的人生經驗與體會具備獨特性,散發智慧的風采,那麼聽我們說話的人就會想聽下去,這也是一種與人結善緣的方式。
◆課程大綱(學生班):
1、了解溝通的形成並學習有效的表達
2、學習走出自己、掌握溝通之鑰:同理心
3、溝通高手:傾聽與表達
 
◆課程大綱(大人班):
1、說與聽的遊戲
2、借歷史故事看溝通的時機與切入點
3、你誤解了嗎?語句的表面意思與真正含意
4、掃除言語溝通與表達的障礙
5、沒有裝飾與技巧的成功演講秘訣
 
邏輯思維/林士棋
  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其型態變化愈加劇烈。尤其網際網路的普及,使得各式各樣的資訊得以大量流通、交換、結合、再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產生微妙的變化,更多的可能性應運而生。處於現今社會,學習如何快速地應對各類變動,是重大的課題。想要面對複雜的環境與變化,就必須洞見事物的本質,因此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關鍵之一。
  邏輯思維本身是一種抽象思維,它與形象思維不同,是運用抽象的概念、範疇來揭示事物的本質,再透過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表達認識現實的結果。而掌握和運用這些思維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邏輯思維的能力。由此可知,掌握邏輯思維能力的第一步,正是龐大的知識背景,其中又包含吸收資訊的能力與記憶力。
  單單擁有邏輯思維的訓練,仍不完足;邏輯思維近似於一種內部的訊息處理機制,由內向外輸出結論,但須仰賴外部的資訊輸入作為食糧。因此還需要另外一種角度的思維模式來相輔相成,也就是批判式思維。如果說邏輯思維能幫助我們把事情的理路表達清楚,那麼批判性思考則可以幫助我們辨明所接收的訊息。
  批判式思維又可理解為邏輯清晰嚴密的思考,是一種謹慎地運用推理,去斷定一個訊息是否為真的能力,在資訊爆炸的現代是不可或缺的能力。辨別事實與觀點是開啟批判式思維的第一步,漸次還要能保持合理的懷疑、不帶偏見並依據事實的分析,甚至是多種角度的觀察,最終更要能做到持續的自我批判。
  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的技巧方法相近,但不同的動機,帶來不同的效果。唯有熟練的交替運用兩種思維方式,能讓我們洞見真相,在紛亂的世界中找到一條通往真理的路,以更正確的方式認知這個世界,進而做出更正確的回應與抉擇。
 
思考式閱讀 /白文輝
  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可帶來生產力成長與績效提升,如果這些科技被用來對抗疾病或氣候變遷等重大議題,將為社會帶來廣大效益。但是,有些重大挑戰必須克服,其中最重大的挑戰是:未來我們在職場中需要的技能,將發生重大改變。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二○一九年六月二十六日發表報告指出,自從兩千年以來,機器人的出現已經減少全球約一百七十萬個製造業職位,預計於二零三零年,全球約有兩千萬個製造業職位將被機器人取代,低技術工作的地區將受到最大的影響。未來的工作性質將不斷變化,速度會愈來越快,令人難以想像。經歷這種不斷變化形勢的我們,需要持續學習和個人成長,成為一位終身學習者,才有可能不致於被時代所淘汰。
  相較於其他方式,閱讀是學習和吸收新資訊最快速的方式之一,透過閱讀來學習會比較輕鬆、方便、成本低。此外,相關研究指出,閱讀能夠透過抽象的推理能力、更多的詞彙和更廣泛的世界知識來改善智商。跨領域閱讀則有助於提升創造力,帶來創新和洞見。閱讀還能提高言語智商,有助於讀者成為更熟練和長於表達的溝通者。閱讀小說可以增進同理心和瞭解社會線索,有助於讀者更加瞭解別人。最後,閱讀是最好的身心鬆弛方式,因為讀六分鐘的書可以降低壓力百分之六十八,而且有些研究指出,閱讀甚至能夠防止阿茲海默症,延長心智壽命。
  許多億萬富翁都把閱讀視為他們致勝的關鍵,華倫‧巴菲特曾透露自己每天閱讀五百頁,知識才會如利息一樣累積。比爾‧蓋茲和伊隆‧馬斯克也是如此,前者每週讀一本書,後者曾說閱讀讓他創造出火箭,由於火箭可重複使用,故大幅降低了成本。查理.蒙格則說他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
  閱讀的方式可分為非思考式閱讀和思考式閱讀,非思考式閱讀又稱為海綿式閱讀,此種方式習慣被動吸收、不假思索地記住新知和觀點,不會主動取捨及評價資訊內容,就好像吃食物時,什麼都吃,不加以判斷分辨優劣。思考式閱讀又稱為淘金式閱讀,傾向帶著問題去主動思考資訊真偽,並與之保持互動,做出客觀評價,得出自己的結論。再者,思考式閱讀強調作為讀者,我們與作者是平等的。作者敘述觀點時,我們也要同時進行思考: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麼?作者用於支持觀點的內容是事實還是主觀判斷?我們同意作者的觀點嗎?有什麼論據支持我們的觀點?怎樣從另一面看作者的觀點?作者提出的問題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我們怎麼看待文章中的事件?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使讀者分辨出重要和非重要資訊,把事實與觀點區分開,確定作者的目的和語氣。同時,能推導出言外之意,填補資訊上的空白,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
  因此,我們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具備有如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分辨、過濾接收到的資訊,不容易被從眾效應、權威效應或名人代言效應所影響。藉此擁有不被洗腦的能力;能客觀評價圖書、雜誌及網站上讀到的文章或論述;評判一場講座或演說的水準高低;提出自己的觀點並進行論證;撰寫出有理有據的論文;積極地參與各種討論。
 
發散性思維理論/唐微智
  人腦可以分為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聚合思維,一種是發散思維。聚合思維是處於專注、收束、邏輯性的狀態,可以做分析、歸納與演繹,而發散思維能夠擴散出去,延伸問題,打破框架逆向思考,多維度聯想、天馬行空,創意也因此產生。
  有趣的是,創意不只跟想像力有關,還跟理解力密切關聯,因為創意打破了既定認知,試圖以全新的方式理解事物,以不同的面相看待這個世界,理解推進了,創意就油然而生。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曾說:「創造力就是將不同的東西連結起來。當你問這些創意人士如何想出這些點子的,他們反而會感到有點不好意思,因為他們只是『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罷了。他們有將不同經驗連結起來並且創造出全新想法的能力。」我們跟創意人士其實只差一步,好比麥子要釀成酒精,需要加入酵母,我們只要切換到發散模式,找到酵母,也可以激發創意,釀出新酒。
  而如何切換腦部至發散模式呢?創造力研究專家霍華德.格魯伯提出3B理論,也就是睡覺(bed)、洗澡(bath)、坐公車(bus)三B。此三種方法的共同之處就是會進入放鬆的狀態,阿基米德就是在自家洗澡時想到國王出的難題的答案,提出了浮體原理,但阿基米德並不是憑空獲得,而是經過了百思不得其解的過程,做足了功課,才可以在放鬆的洗澡時,靈光乍現。如同愛因斯坦所說:「事後回想,你總是可以發現緣由,直覺其實是早期智識經驗的結果」,故前置的造作很重要,愈多的條件聚合,靈感才能在某一剎那湧現。也說明聚合思維的重要,沒有聚合思維的能力,發散就淪為空泛。而睡覺時,知識會重整與強化,經過沉澱後,早上起來忽然就想通了,相信很多人都有經驗,所以要帶著問題睡覺,讓睡眠發揮價值。在公車上,也就是交通上,要善加利用時間,通勤時,不要只顧著滑手機,放空想想事情,也是不錯的選擇。
  其實不只3B理論,中國還有個三上理論,提出者是宋朝的歐陽修,三上就是枕上、廁上、馬上,是不是跟3B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呢!原來不論古今、中西,只要是對的方法,大家所見都略同,很多歐陽修著名的文章,都是三上時寫出來的,前人的發現,減少了我們嘗試的時間,用對方法,就可以找到創意的門徑。
  而最多人用,也最好用的發散模式是什麼呢?答案是散步。許多的哲學家、作家、科學家、音樂家、詩人都是散步時獲得靈感,像是齊克果、愛因斯坦、宮崎駿、莫札特等都有此體悟,達爾文甚至還有一條長約四百公尺的步行道,名為「沙徑」,讓他可以邊走路邊思考問題,他還會用步行這條沙徑多少次,來描述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心力解決一個問題。沒有靈感的時候就起來動一動,散步可以促進思考,但是記得要隨身攜帶紙筆,隨時記錄想法,免得好的靈感稍縱即逝,悔不當初。除了散步外,也可以做些不花腦筋的小事,例如煮飯、打掃、看風景、畫畫等,都可能有幫助。
  最後,除了培養自己切換大腦模式的能力外,也要多見多聞,懂得與人交流請益,釀出的美酒才愈加香醇、耐人尋味。
 
發散性思惟之創意小宇宙/淨爾
  我們今日生活之便利,來自於前人的創意與實踐。我們可以輕鬆舉出一長串以創意改變世界的人名,卻往往覺得自己不是個有創意的人。
  但當我們問:「怎麼樣才可以成為有創意的人?」之前,我們要先問自己:「我是個有閱讀習慣的人嗎?還是我善於觀察?或善於透過各種方式吸收知識、擷取資訊?」創意資料庫最簡單的來源,是大量的、廣泛的、甚至雜食的閱讀。閱讀文字、閱讀人、閱讀環境,但閱讀必須是有效的閱讀,方能在你需要的時候神來一筆、靈光一閃。
  但在那靈光閃爍的瞬間之後,未被執行的創意只是想像,但被執行的創意不代表必然成功,成功執行的創意也不一定是好的創意。這世界上已經充斥太多被成功執行、但卻對人類造成不良影響的創意。因此我們還要問:「到底應該要做一個沒創意沒影響力的人,還是要做一個有創意但是卻為世界帶來負面效益的人,抑或是成為有創意也能正向影響世界的人呢?」我想,大多數人當然會選擇成為有正向影響力的創意人。
  所謂的正向影響力,就是利他,而利他來自於正知正見。
  「那我們應該先培養自己/孩子成為有創意的人,再培養他有正知見?還是先擁有正知見再成為有創意的人?」
  當然是培養正知見,因為至少正知正見會讓我們不致為惡。有了正知見再擁有創意,那每一個創意都會是利他的契機。就算沒有辦法擁有創意,我們還是可以利他,只不過,是用比較沒那麼有趣的方式罷了。
  因此,學創意前,不如好好學習正知見吧。
 
發散性思維之形形色色/孫珮茹
  透過觀察生活環境中種種形狀與色彩結合的變化,啟發孩子的聯想力與創造力,並以「為什麼每個人好惡的顏色不同?」讓孩子體會色彩因個人情感、生活經驗、文化風俗而有所差異。藉由「色彩是否會說話?」之議題進行討論,建立色彩基本概念,如:三原色、三屬性、十二色相環等,過程中運用六種與色彩對話的方法—冷暖、對比、漸變、明暗、遠近、聚散,帶領孩子在生動圖片與遊戲互動中學習如何與色彩對話。
  為使孩子體驗「畫中有話」的意涵,除了一同欣賞享譽國際的名家及其巨作之外,更進一步了解每幅畫的構圖張力、背景故事與用色技法,學習畫家們一生學無常師、不斷充實的精神,以發散性思維突破挫折困境,方能成就偉大畫作。
  「我在蒙德里安的格子裡看見……」是讓孩子成為創意畫家,以紅黃藍黑四色盡情描繪於黑格子中,藉此認識自己的內心情緒,勇於表達想法與感受。
 
心理認知模式/唐維典
  如何正確的認知並解讀眼前所面對的處境,是每個人都最關切而且希望具備的能力。就如同數學要學好必須具備九九乘法表等工具,想要正確認識世間就必須具備多種的認知模式,因為環境是複雜的,而世界是多變的。認知工具箱裡的工具越多,我們就越具備應變環境的能力。
  本課程套用在物理、數學、經濟、生物等領域的知識,教導大眾建立起多樣的心理認知模型。
 
認知偏誤/王姿云
  請閉上雙眼想像一個畫面,在一片寬廣無際的草原上,無數的掠食者潛伏其中,眼前忽有一群牛羊向你迎面奔來,試問,你會同樣拔腿向後狂奔,還是往前一探究竟?相信你內心應該已有了答案,現在把場景切回現代,而你是一位投資人,面對股市大跌帶來的市場恐慌,你應該繼續抱著手中持股,還是跟著拋售呢?
  在時刻充滿危機的遠古時代,當機立斷,憑直覺採取行動或許是最佳的生存守則;但在相對穩定發展的現代,恐怕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這樣不假思索的直覺反應,歷經數百萬年的演化進程中,早已深刻的寫入腦中,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的決策。現代心理學家將這類有特定模式的判斷偏差統稱為認知偏誤。這些偏誤可能導致感知失真、判斷不精準、解釋不合邏輯,或各種「不理性」的結果。
  接著我們要再問一個問題,認知偏誤與儒佛的學習又有何關聯性呢?孔子總結其一生以改正過失為最高成就,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不約而同,佛家亦是以無明我執的對治為其最高成就,唯有成佛乃能究竟斷除煩惱習氣。通論儒佛,皆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是除罪改過。
  然而有心的罪亦斷,無心之過難亡;大部分的學人都知道要克制己心,改過遷善,卻忽略了思維系統中的內建偏差,導致做了錯誤決策而不自知。想要對治過失的第一步即是認識過失的型態,透過了解認知偏誤,可以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覺,留意可能發生的錯誤思維,更進一步學習如何改善與消除。無論是對世俗才智的提升,或者儒佛智慧的充實,都將有莫大的助益。
結語
  以上就是活動報導與課程簡介,五天有別於學校的學習,雖然人還是坐在教室內,學習的內容卻是迥然不同,俗話說:「與其餵魚給學生吃,不如教學生釣魚的方法」,師資團隊也趁著此次營隊的機會學習、討論釣魚的方法,希望帶領自己與學生一起找到多元的、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領略世界上各門龐大精深、變化莫測的學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