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期::社論
觀音畫作流通因緣
戰亂中的成長
繪觀音的回向
輯成冊的流通
觀世音菩薩家喻戶曉,除了在廣大人群中有不可思議感應外,在《大藏經》中各部佛經屢屢宣說觀世音大士殊勝方便之力。如成佛三大部之一《華嚴經‧第三十九品–入法界品》,記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而一生成佛,其中第二十八參即是參訪觀世音菩薩,菩薩教以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之二《大佛頂首楞嚴經》中文殊菩薩為阿難及娑婆眾生抉擇圓通修學法,即以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為善巧入道要門,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並以三十二應身、十四種無畏,種種方便度化眾生,故又名「施無畏菩薩」。之三《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即是宣說觀世音菩薩度眾生的方便及威神之力,當時無盡意菩薩曾問佛陀關於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由來,佛答:觀世音菩薩乃觀世間音聲,能聞聲救苦,令有情解脫苦厄而得名。另於《般若心經》中,觀世音菩薩以舍利弗為當機眾,宣說修學般若的道次第,依此次第修學現證法身,經文中提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故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
其次《大悲心陀羅尼經》亦宣說觀世音菩薩往昔為正法明如來,現前輔助阿彌陀佛教化西方。《悲華經》則宣說觀世音菩薩未來將為眾生成佛,名號為一切功德山王如來。並於《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無量壽經的別譯)明觀世音菩薩往昔即於娑婆世界修學成就,故與娑婆世界最為有緣。觀世音菩薩能尋聲救苦,方便感應,有能力通達眾生的種種需求,也有能力給予眾生成佛的快樂,故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之讚。
觀世音菩薩跟江逸子先生的因緣頗深,江先生在對日抗戰的第二年出生,母親虔誠信仰觀世音菩薩,在抗戰期間懷孕的母親天天祈求觀世音菩薩加被,江先生在娘胎中便種下善根。十一歲跟隨父兄赴臺灣求學,母親希望他能在臺灣完成學業,沒想到從此與其母人天永隔。在江先生心中,母親慈愛、殷殷教誨的形象,都化作一幅幅觀世音菩薩畫像,是以每逢母難日或母親的生辰、忌日,江先生定會提筆繪製觀世音菩薩像,觀世音菩薩是慈母、是依靠,也是自己修行與心量之體現。
江先生筆下的觀世音菩薩造型多變、用筆流暢、墨色靈動,蓋內心的柔軟會表現在相貌、體態的柔軟,外在美是內在美的體現,每幅觀世音菩薩的臉部神韻、身體姿態、設色花紋、手持之物、背景營造不盡相同,足見繪者的用心與對觀世音菩薩各面相的洞悉。畫作中的觀世音菩薩或慈眉善目、和藹莊嚴;或剛毅有力、悲智雙運;或清涼恣意、自在輕安,其表情隨順有情眾生的心意而變化。作品有以流水表徵耳根圓通的觀音、灑甘露水的大悲觀音、悠然不羈的豪邁觀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童子拜觀音,留有鬍鬚彰顯威嚴智慧的觀音,此外還有竹林觀音、雲間觀音、白衣觀音、送子觀音、蓮花手觀音、巖塵觀音、六臂觀音、十一面觀音、三十六觀音……等,有白描、有淡彩、有重彩,尺幅或大或小,皆是一時之選,令人心生嚮往,能端正觀者身心,也可藉由畫作來觀菩薩之功德。
畫佛菩薩像旁人容易忽略的關鍵是人體構造拿捏,傳統中國繪畫不注重透視法,研究人體也不透徹,尤其元明清以降,畫美人只畫漂亮臉蛋,身材比例往往禁不起檢驗。是以先生曾下一番苦工,上了人體素描的課,對於骨架、比例、肌理結構、姿態線條、明暗對比皆能掌握到位。此外,先生參訪敦煌,觀覽壁畫而脫胎換骨,一改從前仕女畫的纖弱體態,轉以豐肌艷骨、高大健美、外柔內剛的手法呈現。
創造力構築在豐富的知識涵養上,江先生追隨李炳南老教授(雪廬老人)多年,在其座下深入儒佛經典,奠定了江先生以藝載道的格局見地。加上後天的努力、敏銳的觀察力、難能可貴的經驗閱歷,而能秉承師志、不背初心、多遇貴人,創造出一幅幅世間絕無僅有的作品。江先生一九六九年恭製「普門品示現圖」,一九七一年作「觀世音五十三相」,一九九七年六十歲時,以一年的時間繪製巨幅的「千手千眼觀音」, 先生曾云:「在恭製過程中,屢蒙不可思議之感應,完成之日,猶如一場無遮大會,其心境得未曾有暢快與解脫感。」
除了各式觀世音菩薩像外,圖集亦收羅地藏王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淨土、西方三聖、重彩的「極樂妙因圖」、白描的「極樂妙果圖」、淡彩的「極樂妙緣圖」與「涅槃圖」等,皆與觀世音菩薩緊密關聯。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之脅侍菩薩,觀世音菩薩為西方極樂世界後補佛,頭戴寶冠,其上頂著阿彌陀佛,表徵最殊勝的恭敬。大勢至菩薩為十方諸佛威神力的代表,其威神力來自於念佛,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使人得到無上力量、威勢自在。地藏菩薩於釋迦牟尼佛涅槃前,受佛託孤,承擔度脫六道眾生之責,《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佛亦咐囑觀世音菩薩流通地藏菩薩之悲願及救苦能力。而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煩惱不起,又能隨處學習,時刻熏陶聖業,是真正皈依處。
今蒙林小英居士,發心將江先生多年繪製的各類觀世音菩薩像集結成冊發行,不僅可欣賞其繪畫藝術上的偉大成就,修行者若能結合經典內涵做深入學習,亦能幫助提升自我內涵,產生對道的甚深見與菩薩廣大行的堅定信心,是為珍貴的教材經典。
學人與江逸子先生之結識可追溯至親近 李雪廬老師初期,是最晚入門的弟子,當時由李和光老師引薦,有幸拜會具有大師風範的前輩江逸子先生,後參訪其畫展,為之震懾,種下護持江先生的緣起。
江先生作品豐厚,藝術造詣首屈一指,專精於畫佛像、人物、山水、花鳥等,其屏風、塑像、盆景等亦是鬼斧神工、天賦異稟,令人歎為觀止。敝會承蒙江先生看中,於幾次先生展覽時成立導覽志工團隊,弘揚作品精神,後又有機緣拍攝紀錄片《如是獨行江逸子》呈現先生之作畫歷程與一生風骨,備感榮幸。適逢觀音圖集發行在即,觀覽各式觀音圖像呈列眼前,竟只是一隅,先生一生所畫的觀音像不計其數,不禁感佩先生源源不絕的創作功力與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恆心,更感念江先生對恩師 雪廬老人的念茲在茲,是為後輩學子們的表率,亦將先生尊之為師。在此蒙受先生託付序文,敬慎提筆,以為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