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期::孔學一隅
論語簡說(三十二)— 子罕篇第十三 子貢善探師志,問行藏
善探師志言語科
藏諸沽諸待識貨
待價而沽君子心
不妨等待玉韞櫝
—前言—
人的價值如何呈現?是充實自己內涵,還是憑外界肯定,何者比較重要呢?
以前蘇富比跟嘉士德兩家拍賣藝術品跟文物的賣場,一年的營業額大約是十億到二十億美金之間,相當於三百億到六百億台幣。拍賣時候場面非常熱絡。那時拍賣了一件東西,大概是一八九三年「表現主義」的一幅畫,是挪威的畫家愛德華墨克所畫的「吶喊」。這幅圖若是出現在地攤,也許五千塊都沒人要買,但出現在拍賣場,竟然賣到一億兩千萬美金,相當台幣三百六十億、人民幣七十二億,極其昂貴。
以此作為引言,人生的出路,到底是要去追求?還是要等待?這一章會給我們答案。
—經文—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消文—
子貢設一個比喻問孔子,有一塊美玉在這裡,是要放在櫃子裡藏起來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來賣掉呢?夫子何等高明,一聽便知,也用比喻回答子貢:賣了吧,賣了吧!我等待識貨的商人來買。
—章旨—
此章子貢善巧的以比喻探問老師的心志,孔子答以待價而沽。有道德有學問的君子,當然要入世造福人群,但不能求售於人。全章問答,皆用比喻,意在言外,猶如詩篇。
—科判分析—
此章經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約著學生」,學生子貢用比喻來問老師:「有一塊美玉在這裡,這一塊的美玉像和氏璧、像翠玉白菜,這樣的美玉是要藏在木櫃裡呢,還是找到很好的商人賣掉?」子貢真的是一個會說話的人,他藉美玉想問老師,到底您要被用,還是要隱藏起來。第二段「約著老師」,孔子說:「賣了吧!賣了吧!我等待識貨的商人。」是為「待價而沽」。
—釋義—
本章子貢以美玉之喻問的歷史背景及用意?
孔子周遊列國而無所作為,子貢想了解夫子內心的想法,故以比喻探問夫子到底是有心想作為呢,還是要把自己藏起來。
本章問答皆以喻言之,有何殊勝處?
《詩經》有所謂的賦、比、興,賦是直接陳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例如唐詩裡用棕樹去比人的意氣衝天,去比人不斷地接受逆境考驗。此章以玉來比喻,問者意在言外,答者也意在言外,兩人皆是用《詩經》的比法,是非常高明的說話藝術!所以,《論語》不但含藏豐富的義理,也是很優美的文學。
子貢以美玉比喻什麼?
美玉比喻孔子德才兼備,他以形而上的內涵去莊嚴他的德,此德在任何場合中都不會變節、不會退轉,而他的才能又可以安邦定國,故比喻孔子的德跟才,是一個稀世珍寶的美玉,如同「和氏璧」、「翠玉白菜」。
韞櫝而藏諸比喻什麼?
韞櫝而藏諸是指把美玉藏在木盒裡,不讓人看到美玉,意即把內涵隱藏起來,喻為「韞櫝而藏諸」。子貢藉此來問孔子是否要把自己藏起來,不讓人見到自己的內涵。
善賈的形象為何?
其形象是「良賈深藏若虛」,真正識貨的商人,看起來是平常人,他的才華深藏不露,形同沒有。中國人跟西洋人不一樣,西洋人都是聰明外露,中國人則越厲害乍看越平常。
求善賈而沽諸比喻什麼?
比喻要找識貨的鑑定家、買家來收藏,比喻有德、有才的人要懂得給明君用,明君就是善賈,他會出好價錢,而且會愛惜、禮遇人才。
求善賈而沽諸的形象為何?
形象是「懷瑾握瑜」,瑾、瑜都指美玉,懷瑾握瑜是深藏不露。即賣者懷藏美玉,但深藏不露,當對方是一位懂得鑑定寶物的專家的時候,他也深藏不露。兩人見面高手過招,立刻知道對方是否懂局,當買賣成交時,叫做良禽擇木而棲,鳳凰都是擇梧桐樹而棲;君子要擇明君,唯明君懂得愛惜君子,君子才能夠在明君之下發揮才能。
善賈是什麼呢?雪廬老人上課說賈跟商不一樣,商人是到處買賣,到處走動。賈是在一個地方不動,等你來。
何以不說「求善商而沽諸」?
因為各國國君都待在各國內,「善賈」就是固定一地不動,等待他人拿東西來鑑賞。孔子周遊列國,希望得明君賞識任用,孔子就是美玉藏於木櫝。此時,國君到底是善於識貨的商人,還是俗不可耐的商人,一見便知。
歷史上有善賈而沽諸的明君嗎?
江老師的《明倫史畫》一百幅,其中有一幅就是殷高宗,他在位五十九年,諡號武丁,是殷朝中興的國君,他任用版築工人傅說,殷高宗就是善賈,他懂得鑑定這位蓋房子的工人是稀世珍寶,有安邦定國的才能。殷高宗故意說有神人托夢,讓眾人對起用傅說沒有異議,傅說因此發跡,成為幫助武丁中興商朝的大宰相。
子貢以「求善賈而沽諸」來問,是否問得很輕鄙?
「求善賈而沽諸」是說,你這一塊美玉,是不是要找識貨的商人來賣?這是《詩經》的比法,孔子也用玉來講他的出處之道。子貢所比不但不輕鄙,用字、用意都非常文雅。
有道德學問的君子,不是應該舍之則藏嗎,何以不選擇韞櫝而藏諸呢?
《詩經》有所謂的賦、比、興,賦是直接陳述,比是時為亂世,孔子為何不選擇「韞櫝而藏諸」呢? 依此章上下文可知,孔子的「韞櫝而藏諸」是觀待「沽之哉」而說的。也就是孔子想賣,但若對方不識貨,孔子就「韞櫝而藏諸」,連貨都不要拿出來。而孔子選擇「沽之哉」是因為聖人在亂世中本來就想有作為,否則空有才華。他又是一位入世的君子,怎麼可以沒有作為呢?他的心裡面是要「沽之哉,沽之哉」,想為明君所用,但若國君是俗不可耐的商人,孔子也不以賤價賣出。所以,孔子心態是沽之哉,可是碰到俗君,就只能韞櫝而藏諸。
有道德學問的君子,既然有心於世,為什麼不願奔走市街求賣?
讀書人知道培養德行、才能是要被大用的,不是為了滿足國君的一己之私,也不是為求名求利,所以,要講究的是用你的人有沒有心存天下國家,如果彼心存天下國家,那我就被對方所用。就像管仲為齊桓公所用,傅說為殷高宗所用。亂世裡有兩種國君,一種是橫徵稅賦、虐待百姓的暴君,一種是有心要振作的國君,像殷高宗在殷商的中期,當時商朝很弱,可是他有心想作為,如果沒有賢能的君子來輔助他,他一樣不能扭轉乾坤。所以,亂世的君子也有兩條路,一條路是隱居起來,一條路就像孔子一樣「沽之哉」,明君用我,則輔佐他一同撥亂反正;國君只想要強兵霸權、俗不可耐,就選擇「韞櫝而藏諸」。
孔子答以兩次「沽之哉」要表達什麼?
代表越是亂世,君子越想被用,因為亂世就是他想要拯救蒼生的時候,君子充實這麼多內涵,就是有心要入世,所以「沽之哉、沽之哉」。君子跟隱士不一樣,君子就算在隱的時候,都是想要「沽之哉、沽之哉」。而隱士就是要「隱之哉、隱之哉」,「藏諸、藏諸」。
若真遇到善賈,要如何沽?
齊桓公見管仲的時候,齊桓公是善賈,管仲是美玉,管仲怎麼賣呢?兩個人互相戒齋、沐浴,齊桓公待管仲,以非常尊貴的禮來迎管仲。或者是劉備請諸葛亮,劉備是善賈,諸葛亮是美玉,劉備三請出山。假如你今天擁有的是和氏壁,或是〈富春山居圖〉、〈萬壑松風圖〉、〈早春圖〉這種世界珍之瑰寶,絕對不會到拍賣場去給俗人叫賣。
摩耶精舍張大千先生出遊桃園巴陵時曾經看到一個幾百年的鐵柏盆景,張大千先生出價格想買,對方不賣,張大千怎麼出價格對方都不賣,後來張大千很失望要走的時候,種盆景的人就問旁邊說:那個留鬍子的是誰?旁邊人回:是張大千。種盆景的人立刻找張大千回來,把盆景送他,因為他知道張大千愛盆景,懂得養盆景養到出神入化,所養的盆景都像游龍一樣。 這就是善賈、善沽。
賈者暗指何種人?
賈暗指能夠推展大道的明君。他求賢若渴,在亂世時想撥亂反正。一個想要入世的君子,想要去利益天下蒼生的君子,會樂於在這樣的明君下,發揮他的政治長才。
孔子已明沽之哉,為何還是沒有實現他的理想?
孔子周遊列國時,各國的國君雖然都高規格地接見孔子,可是,他們的氣度、見識、想法都是看眼前,而且是功利主義、霸權主義,所以,孔子寧可把美玉藏在木盒裡面,寧可不說自己的才能,僅與國君依禮相待。
待賈而沽,是求還是不求?
面對明君是求,面對強兵霸權是不求。他的內心是求,可是碰到只想強兵霸權的國君,他的心態是不求。
現在假貨很多,希求賈者識貨是否不切實際?
關鍵在自己是不是真貨,是真貨就不怕不識貨的賈者。
士的貴賤是由國君還是自己決定?
一個讀書人的貴賤,由自己決定,如果遇到國君是「善賈」,他就「沽諸」,士就變貴。如果遇到的國君是昏君,他就「韞櫝而藏諸」,就變賤。就好比拿寶物到商人面前時,賣不賣寶物是賣方決定。當對方不識貨,寧可不要賣。
古代保留很棒的古畫的人,要轉手時,他看對方是否識貨,而非價錢,因為此寶物他愛之如命。像是吳宏裕極其喜愛〈富春山居圖〉,特意將藏有〈富春山居圖〉的這幢樓改名為「富春居」,安放名畫。並日夜茶飯不思地觀賞臨摹,到了朝夕不離的地步。這種人,就算你出高價他也不賣,他要的是識貨者。
就像是江逸子老師的〈伯樂識馬〉圖,伯樂遇到馬時就顯出看馬的才能,馬遇到伯樂時就顯現千里馬的能耐,兩者互相觀待。
古德中有那些待賈之人?
例如文中子,《三字經》裡面不是說「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五子者其中一個叫文中子,文中子叫做王通,字仲淹。他在隋文帝的時候,上書十二條治國的大道,隋文帝不用。換句話說,隋文帝不是一個能夠識貨的善賈,所以,他後來就沒有再給隋朝用,到隋煬帝的時候他更沒有被用,他專心講學,蔚為盛況。他的弟弟王基是初唐的田園詩人,孫子王勃是初唐四傑,他的學生魏徵,《群書治要》就是魏徵收集給唐太宗治國的法寶。
後來隋煬帝被殺的時候,王通流淚地說:大亂之後必有盛世!因為大家渴望盛世,果然就迎來唐太宗的開平盛世。王通說:可惜我的命等不到。他死的時候才三十三歲。
例如吳康齋,吳康齋是朱洪武年間出生,活到七十八歲,經歷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景帝、明憲宗這麼多朝代,他曾經被皇帝徵召到東宮講學,後來就藉故生病開溜。大家問他:好好的職位為何不做?他說:明朝的政治橫行霸道、慘忍、刻薄寡恩,我能夠逃出來,已屬僥倖,保命而已。可見讀書人在情況不對時,懂得舍之則藏。
待賈會不會太矯情?
所謂矯情是沽名釣譽,假裝很有道德,故意不讓他用,其實內心很想被用,被用之後,就施展自己的私心求名求利。此處不是矯情,此處只是說真正有志利益天下蒼生的我就被他用,有志於私利的,就收藏起來。
萬一待賈不成,豈不空過一生?
待賈不成,正好充實自己,充實自己哪裡會空過一生?再來,充實自己,也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近者悅,遠者來,怎麼會空過一生?
—總結—
第一,人生重在充實自己,自己必須是真貨。
第二,人生是與世無爭,不與他人爭名奪利,而是培養才德,等待識貨者任用。
第三,越不跟他人爭名奪利,反而越得到真正識貨者的恭敬。
第四,當你不被小人利用的時候,其實是避凶;當你能被君子用的時候,其實是趨吉,待賈原來就是趨吉避凶。
第五,這一章還可以學到子貢說話的藝術,用詩經的比法,比喻優美契合,彼此心照不宣。
第六,這一生就算待賈不成,就算窮到底,也要保有自己的節操。
第七,人生充實自己,不會沒有出路,出路可以在培養人才,可以在默默地以正法來利益世間。
第八,雪廬老人曾說:你就算沒有被大用,也要培養一個小用。好比子路經過魯國城門時,晨門對子路說:你從哪裡來?子路說:自孔氏。晨門說: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那個人嗎?可見管城門者是高人。意思是說,大用之人雖然不能被大用,可是不能無用,至少有職務在身,能夠養家活口,不要成為社會的包袱。所以,隱可以隱於朝,可以當個小公務員;可以隱於商、可以隱於農、可以隱於工,就是必須要養活自己、照顧家庭,不可以因懷才不遇,變成社會的累贅。畫〈富春山居圖〉的黃公望,他其實是大才,精通《易經》,他不被用的時候,至少算算卦,拿一點收入養家活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