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期::孔學一隅

孔門心法—中庸之道(十二) 第十章:真正的強者(上) 南方強、北方強

剛柔皆可說是強

忍力之強南方強

勇捍之強北方強

聖仁之強中國強

 

—前言—

  世間定義的「強」有很多,何者最強?在追求強者的境界時,是否只有更強,沒有最強?強者的頂點究竟立於何方呢?透過二千五百年前子路的一問,開啟了後人了解何謂強者的眼力;又從孔子之對答中,見識真正最強的風範。究竟如何成就天下無雙,是憑任武力,還是仰賴智力,又或者有其他超越世俗的答案?真正的強出神入化,真正的強高深莫測,真正的強就在中庸第十章:子路問強。本課程將深入探討經文旨意,針對南、北的強者一一剖析,並與現代強者相較,還原強者的真實定義。

  中庸的內涵,主體是介紹「中」,但也包括在世俗法上要如何表現「中」,本章所說的真正的強者,是一個堅守中道的強者。我們一般所謂的強,在動物裡面,如獅子一吼,所有的禽獸都變得安靜,再如野狐在攻擊其他動物的時候也很凶狠。就人來說,有像李小龍這種快拳快腿的武術之強,還有在戰場上的強,如西方的亞歷山大,他的帝國橫跨歐亞非三洲,再如東方的成吉思汗,他所率領的蒙古軍隊橫掃歐亞大陸,屢戰屢勝,如果攻城受阻,一旦被他攻下的時候,他就屠城,是一個凶狠的強者,這些是男人的強。女人的強,如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她在位的六十三年中,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維多利亞女王曾經見過印度的國王,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照的都是英國的領土,可見它的版圖之大。就軍事來講,有三個強國:美國、俄國和中國,美國曾經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就是用武器來表現強。所以我們一般人所認為的強包括:動物的強,人的強;男人的強,女人的強;西方的強、東方的強;古代的強,現代的強;個人的強,國家的強等等。

  本章所論的強包括三種:

  第一種是南方強,是以柔來表現強。就如鄭國的執政大夫子產,他對國君恭敬,對百姓給予恩惠,使用百姓時,小心而又合乎義。南方強就是溫柔敦厚,恭儉莊敬,是柔中的強。

  第二種是北方強,是以剛來表現強。如魯哀公十一年,齊國與魯國發生大戰,魯國的左軍元帥冉求大勝,而右軍的孟家卻大敗,齊軍就一路追殺,孟之反不怕齊國的強敵,保護部隊墊後,後來回到城門裡面的時候,他不居功,他說墊後不是因為他勇敢,而是因為馬跑得慢,這就是北方的強,不貪生怕死。

  第三種是中國強,這是孔子最為讚歎的。以前黃俊雄的布袋戲,有一齣「雲州大武俠史艷文」,戲裡虛構他為明朝的兵部尚書,其中一段講到中國強:「處變不驚,莊敬自強,中國強,中國強,中國一定強,不屈不饒志氣昂,處變不驚莊敬自強。」這就是那時候的中國強。但孔子講的中國強是如顏回那樣,安住在中道,國家有道或無道都不變節,顏回才是真正的中國強。

 

—科判分析—

中庸總體科判

  第十章還是在《中庸》的第二部分,即分別顯示中庸的修學法和義理。

  首先是子路問強,孔子總說三類的強,分別是南方強、北方強和中國強。南方強是君子寬厚的強,用柔來表現強;北方強是勇士的強,用剛來表現強。但是這兩種強就如烘雲托月,更要烘托出的是中國強,中國強是強中強,勝過南方強和北方強。中國強有三種強,一是「合而不同」,此人可以和他人和平相處,不爭名奪利,可是也不會同流合污;二是立在中道,不會偏於事或理,他在做事時,是全理成事、圓事成理,就是能夠根據全部的道理來表現事相,用事相來表現全部的道理。而且在國家有道時,他雖然是富(有錢)、貴(地位高)、亨通,他不會改變他過去所執守的中道,叫作富貴不能淫;在國家無道的時候,他即便是貧(沒有錢)、賤(地位低)、窮(沒有出路),他也不會改變他內心所安住的中道,這種強才是真正的強,是強中強。

 

經文: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消文:子路問強者的形象。孔子回答說:你問的是南方的強呢?還是北方的強呢?還是你所要學的強呢?心胸寬廣並且能夠替他人著想,以這種心量來教化他人,當對方無理取鬧,或者辱罵你、傷害你,乃至面對惡人、小人的障難、迫害,都不會去報復,這就是南方的強。這種以柔來表現的強,是君子內心的意境。

  以武器和盔甲為席,枕戈待旦,隨時準備作戰,就算戰死也不後悔,這是北方的強,是勇士內心的意境。

  因此君子入世既能與他人和諧相處,又能堅守原則,不諂媚巴結、同流合污,這樣的強才是強中強。能夠立於形而上的中,不倚靠在世俗法上,不會被境界所轉,或者不偏於事或理,這樣的強才是強中強。當國家有道時,君子能夠被任用擔當重任,但仍然不會改變他們沒有出路時的道心,富貴不能淫,這樣的強才是強中強。當國家無道時,小人在朝把持朝政,君子即便窮苦潦倒,地位低微,在世俗上沒有出路,面對親友亨通發達,他們內心隱微處都沒有一點羨慕仰望,乃至到死都不會改變,貧賤不能移,這樣的強才是強中強。

 

—釋義—

  「與」,同歟,語助詞。「抑」,還是,轉折詞。「而」就是你的意思。「寬」就是心量很大。「柔」就是替別人著想。「以教」就是以寬柔的心量教化他人。「居」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身體所住,另一種是內心所安住,現代很多人是身體有地方住,可是內心如孤魂野鬼一般飄來飄去,無所安住。「之」是代名詞,代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居之」就是內心安住在「寬柔以教,不報無道」的境界裡面。「衽」是席子,「金革」是武器和盔甲,「衽金革」就是以武器和盔甲為席。「不厭」就是不會厭倦、討厭。「強者」就是指勇士。「和」要依禮來和,依禮進退,以大局為重,不和他人爭名奪利,通達人情世故。「矯」就是強的意思。「不倚」,不倚靠世俗法,或者解釋成不偏於事或理。

 

—析疑—

一、本章與前章有何關聯?

  第六章講到舜是一個能夠行中道的人;第七章感嘆世間人不是在世俗中打滾,就是學中道半路退轉;第八章讚歎顏回是一個能夠安住中道,而且入世能和的人;第九章感嘆治國的人才,甚至是可以赴湯蹈火,割讓功名,拱手讓江山的人,都不如內心安住在中道的人;第十章更說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所以其實六、七、八、九、十章,也可以另做架構來說,中庸不一定是三十三章。

 

二、子路此問之目的為何?

  子路本來就是一個強者,《論語‧公冶長》篇裡說,「道之不行,乘桴浮於海。」就是孔子說在中原不能推展道,誰敢跟他坐著一條破船到海外行道,大家各有顧慮,不敢回應,只有子路願意跟隨,所以孔子說「好勇過我,無所取材」。難怪子路過世的時候,孔子哭於中庭,因為那是革命情感。所以子路在孔子的心目中本來就是一個強者,那他為什麼還要問強呢?就如富可敵國的子貢問孔子什麼叫做萬貫家財?孔子會不會覺得很好笑?其實子路是很想知道孔子心目中的強,到底長什麼樣子?他有沒有符合老師內心的想法?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子路就是一個好問而學的人,我們很多人讀書是沒有疑惑的,真正會讀書的人是在沒有疑惑中去找疑惑。

 

三、孔子之答有何妙處?

  孔子答的妙,強不是只有以剛來表現,柔也可以表現強,而且當安住在中道,國有道、國無道都不變的時候,那才是強中強。

 

四、該如何理解「強」的真正內涵?

  《易經‧乾卦》裡面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說天體的運行是沒有停止的,君子的強是周而復始的。總說君子的強,就是每天認真的、努力的實踐正道,包括聽聞、思惟、串習教法,或者是自行化他,度己度人,就像勤勞的農夫每天種田那樣。

 

五、南方強是強在什麼地方,又以何為典範?

  行忍者,乃《佛遺教經》裡面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可名為有力大人。」南方強是一個能修忍的強,包括順境和逆境的忍,這是那些認真斷惡修善、持戒苦行的人所不能比的,能夠忍辱的人是有力量的人。就正面來說,這種人以忍來保護他內心的寬柔和仁心,來教導大眾。就反面來說,當別人無理取鬧,甚至傷害他的時候,他不會與人身體衝突,言語不會尖酸刻薄,乃至內心都不會起瞋恨。一般人做善事時都是憑著意氣之勇,可是當遇到逆境時卻不能忍辱,那也就不能負重了,身體行動上即便開始時抱有熱忱,可是終究難免半途而廢;言語上不能與他人溝通、協調,只會發牢騷、埋怨,甚至推諉過錯;內心則是自以為是,煩惱重重。所以雪廬老人才說,諸弟子們有一個字是比不上他的,弟子們說了很多,雪廬老人都說不是, 最後他說「就是忍!」所以南方強是一個柔的強,是一個能忍的強。    

  南方強的典範:

  (一)東漢劉寬,寬對侍婢湯污身

  從中可見劉寬的修養非常好,不會惱怒於人,雪廬老人也曾讚歎東漢的劉寬是一個能夠忍的強。

  (二)呂文懿公,不計鄉人醉酒罵

  《了凡四訓》裡講到,呂宰相告老還鄉的時候,大家都非常佩服他,尊他為「泰山北斗」,就是眾山與眾星之王,有一個鄉人喝醉酒罵他,呂宰相不跟他計較,叫做不報無道。

  (三)清張英,教子不與人爭地

  清朝宰相張商英的兒子與他人爭奪土地,他寫信告訴他父親,認為有當宰相的父親作後盾,而且對方是無理取鬧,絕對可以把土地要回來,結果打開回信一看,上面寫道:「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四)趙藺相如,示弱廉頗為大局

  趙國宰相藺相如,處處對廉頗示弱,他是為了趙國的大局和黎民百姓的安危,所以不在乎個人的屈辱,以忍辱維護仁心,以大局為重。最終,廉頗深受感動而負荊請罪,二人同心協力輔佐趙國。

 

六、南方強為何是君子居之?

  因為君子可貴的就是他的胸懷,外相修的是忍辱度,內心安住的是仁厚之道,這就是君子的形象。顏回有一分就是南方強,因為曾子在讚歎顏回的時候,說他是「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當別人冒犯顏回的時候,顏回也不計較。

 

七、北方強是強在什麼地方,又以誰為典範?

  南方的強是強在柔,北方的強是強在剛;南方的強是強在文,北方的強是強在武。

  北方強的典範:

  (一)史可法衣不卸甲

  史可法曾在安徽任鳳陽和廬江的兵備道,有警報時,他往往幾個月不就寢,和士兵一起坐著守夜,當晚上起夜的時候,盔甲上的冰霜「咔啦咔啦」的掉落下來。史可法本來是一個黑黑的、矮矮的、眼睛炯炯有神的書生,可是也可以表現出北方強。

  (二)關公刮骨療傷

  關公曾被毒箭射中手臂,請來神醫華佗為他治病,治療時關公手臂鮮血淋漓,卻能一邊喝酒一邊下棋、談笑如常。岳武穆曾說過,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怕死,國家就會興。劉備雖處三國之弱,可是國家就是仰賴這些文臣武將,才能安邦定國。

  (三)子路結纓而死

  子路在衛國被圍攻時身受重傷,要被殺的時候,他還記得老師的教誨,於是要求把帽帶結好,而後從容就義,被剁成肉醬,孔子傷心欲絕,終生不吃肉醬。子路死的時候是六十三歲,是為「子路結纓而死」。

 

八、南北方的強者,何以有如此差異?

  南方以柔來表現強,北方以剛來表現強,因為南方是水鄉澤國,物產豐富,女人漂亮、婀娜多姿,男人文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樣的環境裡所形成的就是以柔來表現強。北方是天寒地凍,謀生困難,要跟大自然鬥,在畜牧當中忍苦寒勞,練就一身強健的筋骨,所以北方的個性跟南方不一樣。

 

九、南方強的君子與北方強的強者孰強孰弱?

  這就如說物理考一百分和數學考一百,誰比較厲害?這是不能比較的。南方以柔來表現強,是維持他寬厚的心胸,忍辱負重,但不能失去原則,懦弱無能,或者同流合污;北方以剛來表現強,是能夠護持正法,保國安民,而不是爭強鬥狠,不問是非,不講道理。

 

—總結—

一、師生問答顯真強。

  子路是北方強的個性,當他問強時,孔子告訴他除了南方強、北方強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國強,這叫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想讓子路更上一層樓。

 

二、南柔北剛皆是強。

  君子如果能選擇以剛來維護正統,而且可以從容就義,真是北方強的形象。如果溫柔敦厚,又能夠安住正道,那也是表現南方的強。

 

三、人有南北性卻無,觀機逗教入中道。

  總而言之,南方的強有時可以以柔克剛,北方的強有時可以勇悍來行仁道、王道,這也是一個維護道統的殊勝方便。南方強和北方強都可以脫胎換骨,變成中國強。教育並不是把大家都剃成平頭,讓大家個性一樣,而是順著個性去發展,就如孔子那樣「觀機逗教,循循善誘」,順著北方勇悍剛毅的個性,進入北方強,進入中道;順著南方溫柔敦厚的個性,進入南方強,進入中道,最後能夠引入聖賢,這才是真正的大教育家,這才是孔子之道真正的內涵,真正的風采。

 

—問答—

問:本章講到南方強是寬柔、不計較,不報無道,為什麼是強者的形象呢?

答:此章所說的寬柔是就禁得起考驗的那一分說強,而不是寬柔本身是強。比說,一個人心量廣大,能替別人著想,而且在面對挫折、障難、逆境或者是侮辱這些考驗時,都禁得起考驗,這才叫作強。所以強可以用柔去表現,也可以用剛去表現強,剛能表現強,也是說他能禁得起考驗,尤其在生死交關的時候,他是禁得起考驗的那一分說強。

 

問:南方強是否可以說是文德,北方強是武德呢?

答:文和武後面都要加一個德,否則不能顯示出南方強和北方強。如果北方強是那種爭強鬥狠,像三國裡面夏侯惇那些人,則不能叫作北方強。如果是有武德的,如軍人保家衛國,才叫作北方強。一般都認為民主國家裡面,那些集會的、打架的、鬧事的人好像是強,俗話說,「勇於內鬥,一定是怯於外戰」,因為他們的內鬥都是為了保障他們個人的利益,當有一天國家遇到安危的時候,他們不會去保護他人的利益,相反是犧牲別人的利益。所以,北方強和南方強是具備武德和文德的,而且是禁得起考驗的。

 

問:南方人如果能夠做到南方強,北方人能夠做到北方強的話,是不是就已經不錯了?

答:如果他是不學道的人,這已經是不錯的。但如果他是一個有心要脫胎換骨的君子,如此章裡面所說,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君子是有心要去入世、維護道統、辦教化的人,他不只能是南方強或北方強,他要進入中道強,這要透過聞思修才可以的。所以冉求曾經跟孔子說,「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說不是冉求力不足,而是「今女畫」,是你自己畫地自限,不可以把自己鎖在一個境界上,人是要有步可進的,是要突破瓶頸的。

 

問:有人說:南方強,北方強,不必加「人」,北方是馬也強,鷹也強,乃是代表一方,不是只是指人而已,這個說法可以採取嗎?

答:此章從頭到尾都是在講人。北方強就是衽金革,死而不厭,每天備戰,睡時躺在武器和盔甲上面,而且死而不悔,就是說那種行軍作戰,為國為民,馳騁疆場,不怕死、不怕難,這是指人。寬柔以教,不報無道,這是南方的強人,也是指人,這是很清楚的。

 

問:不報無道是否是就私人上來說,是以德報怨,如果是在公家上來說,應該是要報無道,以直抱怨?

答:不報無道是說,我私下可以以德報怨,可是在公家的立場上要以直報怨,所以老子主張以德報怨,孔子主張以直報怨,不可以把公家的資源拿來以德報怨、做人情,這裡說的不報無道,是特別講處世的胸懷,而秉公處理又另當別論。

 

問:是否可以說在打天下或抵御外侮時,要用北方之強;而治天下或者強國對待弱國時,要用南方之強呢?

答:抵禦外侮的時候,本來就是北方強;治理天下的時候,或是強國對弱國的時候,本來就是南方強。尤其是在維護世界秩序的時候,是要同情弱者,而不是修理弱者,美國最大的麻煩就是修理弱者,害怕強者,所以他當然不能維持世界的局勢。

 

問:上一章講到知易行難和知難行易,是否可以說,對北方是知難行易,而對南方是知易行難呢?

答:這兩個都是「知難行易」,知難就是說它裡面的內涵不容易知,不是我們表相看得這麼簡單。文德和武德的內涵,都要講究公心、利人,是用柔還是用剛來表現強,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麼簡單,要先學裡面的內涵,否則就可能以為爭強鬥狠、剛愎自用、師心自用強,自私自利是不能成為強的,有些人吵架的時候,聲嘶力竭,非得到自己的利益不可,但這不是強。所以一定要好好了解內涵,不能從表相來決定。當知道裡面的內涵,做起來就容易了,否則要怎麼做呢?這叫知難行易。可是下聯叫作知易行難,這是說你以為表面上很容易,可是行起來是難的,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內涵,所以叫作知易行難。

 

問:如果把北方之強的覺受,拿來用在上求中庸之道,就像「朝聞道,夕死可矣」,而把南方之強來下化利益大眾,這樣是否可以呢?

答:可以這樣延伸來看,把北方強的個性拿來求學,好學不倦、精進勇悍的來修學正道,不達到目的絕不終止。我們求學的時候,就要像在天寒地凍當中,可以忍苦寒勞。有一個故事說,有一群人跟著老師天寒地凍,吃的、穿的、住的都不好,所以他們師兄弟商量說,我們回家吧,這個生活太難過了!有一個就說,這種天寒地凍的生活,我們如果都忍受不了的話,我們怎麼會知道這個道是難求的,有時候要靠這些境界來幫助我們對道的體會,才更珍惜所學的道。如果道是在吃喝玩樂中別人硬塞給我的,我們很難珍惜。有時候從小到大一路學上來,他不會珍惜,反而在外面漂泊以後,終於碰到正道的時候,他珍惜的不得了!這叫作「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所以用北方強的覺受來學中庸之道是可以的。南方強來下化眾生、厚待眾生,不要跟眾生為敵,而且能夠包容他人,當他人犯了過失的時候,你要站在他是無知的立場上原諒他,這也是可以的。

 

問:老子崇尚以柔克剛,「上善若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等等,是否是指南方之強呢?

答:不是,老子的強是中道強。《孫子兵法》是奇道,但是它所依的是正道,老子和孔子是孫子兵法的本質,我們可以從孫子去看老子和孔子。孫子講「道天地將法」,「道」就是以正道治國,這樣國家才有戰力,如果不用正道治國,老百姓離心離德,部隊都不願打仗,三家大夫在國內內鬥,軍隊出去都不想為他們打仗。「天」就是時機;「地」就是所處的地理的位置;「將」就是為將者,如冉求、子路;「法」就是紀律;「禮」就是紀律的本質。其實整部孫子兵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論語》裡面所說的「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孫子的本質也是孔子。至於老子的「上善若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等等,其實都是站在中道來看怎樣入世的。

 

問: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算不算南方之強忍辱的典范呢?抗日戰爭時期的二十九軍大刀隊是否是北方之強的典範呢?

答:勾踐臥薪嘗膽的忍辱這一分,可以算是南方強。可是南方強其實是寬柔的,而勾踐是要報復,所以本質上有一點不同。勾踐後來復興時,縱情於聲色,可見他的忍辱是為了個人的私利,如果真的是為公家,那打敗了敵國後,不會這樣治國。二十九軍張自忠的大刀隊真的就是北方強,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有很多的部隊就真的是不知道死的北方強。所以日本緃然有精密的武器,其實打不垮的是中國部隊捍衛國家的決心,那就是北方強的個性。

 

問:老子主張「以德報怨」,孔子主張「以直報怨」,何者的境界比較高?

答:就好像數學考一百分和物理考一百分,這兩種境界是不能比較的。老子的「以德報怨」是跟人相處的時候,要像此章所講的「不報無道」,別人無道,我也不報復他。可是處理公家的事情時,不能以德報怨,所以孔子才會說,如果他人用怨,你用德來報,如果他人用德,你就不知道如何回報了。孔子和老子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的,不能一概而論。

 

問:有註解說,這一章是孔子以中庸之強來抑子路的剛氣,可以採取嗎?

答:不行。孔子從來沒有壓抑子路的剛氣,孔子曾評價子路是「好勇過我」,這個人是「無所取材」,就是找不到有這種勇氣的人。此章只是說,孔子想要把南方強和北方強向上引入中道強,而並非是壓抑子路的北方強。我們的教育不能壓抑人的個性,而是應該順著人的個性去發展,但是發展的方向要對,方法要恰當。

 

問:南方強是以寬柔的胸懷教化他人,還是以寬柔為宗旨來教化人,或是具備寬柔的教養,何者為是?

答:應是第一個。寬柔以教,就是以寬柔的胸懷來教化他人,但也不妨說,是寬柔的教導他人,以及具備寬柔的教養。但是解釋為以寬柔的胸懷來教化他人更好,因為君子本來就是要教化他人的。所以孔子才跟子夏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問:有注解說,這一章是孔子諷罵子路自以為最強,是否有這個意涵呢?

答:此章只是子路問強,孔子回答南方強和北方強,強可以用柔或剛來表現,還有必須要學的強就是中道強,但並沒有在壓抑諷罵子路。《論語》中子路問孔子如果去打仗,三千弟子當中,用誰統率三軍?孔子只是說,當一個將軍不可以莽撞行事,要「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孫子兵法》十三篇,一言以蔽之,叫作「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此章不是罵子路自以為強。

 

問:有一句成語叫「以柔克剛」,是否代表柔比較強呢?

答:以柔克剛的柔是說可以堅持到底,不受境界所轉,內心很柔順,不跟對方起衝突,但堅持自己的原則,是辦事很重要的修養。所克的剛是指那種火爆脾氣,爭強鬥狠,或者是三分鐘熱度,英雄氣短,這樣來說以柔克剛。但是並不代表剛就一定被柔克,那種真正自強不息的剛,也是另外一種強。

 

問:剛柔並濟,符不符合中道呢?

答:中道不一定是剛柔並濟,中道有時候選擇剛,有時候選擇柔,這是不一定的。如顏回在某種場合表現為剛,某種場合也會表現為柔。所以《孔子家語》裡面,孔子說子路能剛,可是不能柔,而通達中道的人,如孔子和顏回,他們會根據時機來選擇剛或者柔。中道可以是剛柔並濟,但剛柔並濟不一定是中道,叫作若P則Q,但若Q則不一定P,這就是邏輯推理。

 

問:論語裡談到「棖也欲,焉得剛?」這是屬於哪一方的強呢?

答:孔子把剛定義在「無欲則剛」,南方強和北方強都可以是無欲的,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怕死,都是無欲的強。比如「寬柔以教」,可以是無欲的寬柔,「衽金革,死而不厭」,也是無欲的強。如關公,雪公老師說,「你看關老爺不如,我看比天還大!」。所以寬柔可以無欲,也可以有欲,強可以無欲,也可以有欲。那些爭強鬥狠,為保障自己利益的抗議之士,不能稱為強,意即沒有膽量的人,表面上可能很凶悍像流氓,但其實是小混混而已。

  所以要像子路、史可法、張巡、許遠,這才叫強。而不是那種欺善怕惡、爭強鬥狠者。荊軻若有讀中庸,就不會找秦武揚刺秦王,秦武揚就是在鄉裡面爭強鬥狠、欺軟怕硬的人,結果荊軻帶著秦武揚去見秦王,秦始王一邊翻圖,一邊看後面的秦武揚,秦武揚嚇到腿都站不起來,秦王懷疑一定有詐,果然圖窮匕見。

 

問:為什麼要用君子來彰顯南方強,而用強者來彰顯北方強呢?

答:因為君子本來就是「溫柔敦厚,詩教也」,那是君子之教。一般來講,不容易在君子身上看到北方的勇,而用柔來表現的南方之強,一般人看不出來,但是用勇者來表現強,一般人容易看得到。可是君子不能只居在南方強和北方強,君子還要進入中道強,該剛則剛,該柔則柔,或者剛柔並濟,從容中道。

 

問:君子是外王之道的圓滿,再後面論述中道之強的時候,也用君子來表示,通篇都是論強,卻在北方強用勇者來論述,這樣是否會造成本章文義上的混淆呢?

答:不會,因為一般人本來就認為強者的形象是北方強那樣,這是孔子隨順世俗來說。孔子沒有否定世俗,可是他還要從世俗以外的面向來說南方強和中道強,這是孔子「烘雲托月」的做法。就好像看一個人可以從正面看,反面看,側面看,怎麼看都是這個人。南方強和北方強的核心處都是中國強(中道強),所以一個國家如果以中道來治國,就叫中國。所以並不是說中道強是君子,而是說君子入世的時候,不能只有南方強,還要懂得中道強,以形而上的內涵來入形而下,這是真正君子的圓滿形象。所以孔子有時候被稱為聖人,有時候被稱為君子,孔子被稱為君子的時候,並不代表孔子沒有聖人之德;被稱為聖人的時候,並不代表孔子沒有君子的胸懷。入世的君子要有中道的概念,他才知道何時顯現為南方強,何時顯現為北方強,何時要剛柔並濟。

 

問:仁者無敵,是否是南方強的形象?

答:仁者無敵,如果這個仁者是屬於形而下的話,或許是南方強,但是如果這個人是進入中道以後,他有時候也是有北方強。仁者無敵包括,仁者心中是沒有敵人的,還有仁者不會有外患,或者外患不會成為他的患。自古以來,仁君治國的時候,沒有內亂,也不會有外患,即便有外患,也不會是他的患。《孫子兵法》裡面說,在廟堂開始算計的時候,道天地將法,我通通具足的時候,其實還沒出兵,早就知道一定會贏。這叫做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所以仁者無敵,既可以是南方強,也可以是北方強,既可以溫柔敦厚,也可以表現勇悍。

 

—結語—

  孔子溫柔敦厚,不怨天、不尤人,這是南方強;可是孔子在夾谷之會的時候,義正嚴詞的斥責齊國,不應該以夷狄之道來對待魯國,然後當齊國以兵車一百輛來威脅時,孔子以兵車兩百輛來回應,這就是北方強。所以只有通達中道的聖人才能夠拿捏分寸恰到好處。我們如果把書讀懂讀通,才會知道該進該退,才知道真正的取捨之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