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期::活動報導

七處徵心及二十五圓通章講座心得

 福州敦化學堂 / 伊蓮

水過無痕的講座 化作已滅的覺受

待境而生的觀慧 離開繫縛的成就

 
  講座歸來,物事紛紛,吾心卻安然。已滅的法會,化作今日的心燈。修行在人間,美好觀念指引日用平常的感覺,很妙。回觀此講座遊學之旅,收穫滿滿,擇要供養大眾:
一、找準癥結,從根本處解決問題
  阿難遭摩登伽女之難,佛陀令文殊菩薩持楞嚴咒救下阿難後,開大會讓阿難徵心,讓諸菩薩、阿羅漢們彙報修學心得。這是佛陀對阿難最究竟的愛,因為阿難遭禍的根本原因在以心迷色。只有明白心法的真相,才不會被欲塵所迷惑。
  最究竟的愛,原來是啟發對方生起正見!觀念轉變,命運才能改變。
  世間紛爭,乃因世人執妄為真,以見聞覺知的這個妄心為真心,陷入固見、各執偏誤、自說自話、爭名奪利。遇到障礙時,就想著找關係,到處攀援,而不是往內找原因,增長內涵、提升自己的見地和能力。長此以往,貴人可救你一時,無法救你於一勞永逸。
  覓心了不可得,並非根本無心,而是能所觀待,條件具足,心識才生起。萬法皆如此,條件具足則生、條件消滅則滅。斷惡修善,就是要觀察善惡業的條件,令惡業的條件不生,成就善事的條件。觀待而生的妄心可以令人成魔,也可以令人成聖成佛。學法者,方向既立,就要去創造成聖賢的相應條件。
  任何事的解決都是如此,先瞭解問題在哪裡,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二、沒有一蹴而就,老實學、老實修
  初學者,往往急切的想多聽點,多學點,儘快的成就。如蘇洵所說,「天下之學者,孰不欲一蹴而造聖人之域」。
在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阿羅漢們報告自己證悟空性的心得,似乎都是頓悟,可是老師點睛指出,諸菩薩、阿羅漢們歷劫的修學,包括與眾生結善緣的福德,才有後來的頓悟。
  正如孔子的生而知之,從累劫的困而學之、學而知之來。時間的累積,不僅是聽聞的累積。阿難的經歷告訴我們,光有聽聞,而不去實修,終不能成就。正如經文所言,「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若仗著多聞而不實修,反墮魔道。不耍花招,直心直行,老實學、老實修,才是學生的出路。
 
三、帶著使命感、跟隨傳承的腳步
  二十五圓通章的菩薩、阿羅漢們不乏外道轉為佛陀弟子者。誠如老師所言,若盲修瞎練,則十人修行,五雙著魔。在末法時期,更須跟隨有傳承的明師學習,才不會反墮魔道。
  很幸運遇到傳承。唐老師說,淨土相會時,可以無愧地對雪公說,此生不負師恩。課後討論時聊到這個細節,學生們都不勝唏噓:唐老師以弘法利生來感謝佛恩、師恩,這份願力和承擔,是學生們的榜樣。
  最好的感恩是承傳。帶著使命來修學,以師志為吾志,才是一個合格的學生。無盡燈學會為我們點燃智慧之燈,我們也要把這盞燈傳下去。
  有傳燈的願望,還須有傳燈的能力。觀世音菩薩能千處祈求千處應,是其因地上與眾生共患難,這些境界都歷練過。敦化學堂的學長們,當在老師的指引下,團隊共學、共修、共辦善事,在廣大行中歷練、找覺受,串習法義,讓自己成為堪受之才。
 

福州敦化學堂 / 孫競

共學能令心弦鳴 浪跡天涯能回首

七處徵心諸圓通 條條大路通羅馬

 
  學生至誠頂禮,感恩老師們的無限恩德,布施無上妙法。空性勝義,明我心目。世間妙有,暖我肺腑。甘露法水,潤我身心。天廚妙供,飽我飢腹。一時窺見傳承,感念祖師高德,身形至偉。感動諸位師長,殷切誠懇,將心與付。六日因緣,忽然夢醒,今在福州,恍若隔世。感懷珍念,相聚之時。因學習了七處徵心,卻也小悟心無定所,唯憑是人安放處。臺灣福州、東西不隔。師恩師德,就在目前。能夢所夢,其性空寂,感應道交,實難思議。
六日學習,如春沐風;學習熱情,似夏如火;所學豐實,如秋獲果;靈臺融通,如冬清涼。一切因緣,和合勝景,一時乍現,條件稀有,令人感慨。
  學生在此從三個感動、感悟、感激的角度,報告此番學習的心得。
  三十好幾,男人當當,卻在上課時被老師所言感動數次,同來的同修也說第一次看我感性一面,而我卻不窘迫,如此勝景,若不落淚,豈非頑石牲畜。
現報告落淚感動、感悟、感激之處。
一、釋迦如來小題大做,愛護阿難
  老師問我們:是什麼樣的因緣,令世尊舉楞嚴法會,集諸菩薩眾、二乘聖者,國王臣子、廣大民眾,俱來莊嚴道場?是什麼樣的因緣,二十五聖者心心相印,井然有序,紛說圓通?是什麼樣的情感,令世尊大費周章,為阿難開悟考慮得如此周到。若無久遠以來深刻的因緣,無數的感動,無數的惋惜,無數的悲歡離合,深恩意重,又豈有此次楞嚴勝會,我們能夠得闻智慧法門,徵心破處,去妄明真?
忽然感悟,我們眼前每一次的講座盛會,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老師和師長、同修們深思熟慮,策劃安排,用心良苦,大費周章,小到三餐零食,大到課程法會,可謂無微不至,盡其至誠。我們何德何能,能夠受到這樣的恩惠,這種「小題大做」的智慧,隱藏著諸佛菩薩和傳承師長們的深深慈悲,隱含著累世的恩情。學生深受感動,對佛菩薩的慈悲心小有感悟,對諸佛菩薩和師長們長久以來的付出,無限感激。
 
二、持地菩薩心地法門,一時得印
  正如老師所言,當一個人內心隱微處,始終奉行的心地法門,忽然被知音點破並產生共鳴,這樣的一句勸勉,是多麼令人感動。如來佛眼,知持地菩薩行持,為他摩頂,為他印證,畫面溫馨感人到了極處。引發的感動爆炸起來,力量自然不可思議。持地菩薩久遠劫來,行低微苦力之事,於最是難行處能行,不以工作貴賤而有所分別,令末學汗顏。為人負擔重物、為人鋪路平地,正是菩薩行中,最實在感人之處。為人負物,則能荷擔眾生之業。為人平地,則能暢通所行之路,一切皆平。菩薩實是肩負如來家業,行在日常生活中。平常之處,最不尋常。我們正是缺了這種「傻勁」、「蠻勁」,缺了這種一往無前的精進。學生在此深受感動,對菩薩行小有感悟,對諸佛菩薩和師長們長久以來的承擔,無限感激。
 
三、勢至菩薩淨念法門,緣的動人
  二人相憶,貴在用心。我們久遠來心行粗劣,處世對人都是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全不懂得用心之要。老師課上教我們去找到心心想念的覺受,學生如同心開意解。念佛法門,唯在用心,心心掛念阿彌陀佛,若能如世人掛念戀人、和珅心繫乾隆一般,觀察、理解、體會、事事想在他先,豈有不能把事辦好的道理。真正把佛菩薩的用心看懂,領會,就能明白諸佛菩薩的智慧。真正把阿彌陀佛時時刻刻放在心上,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念念不忘,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豈有不成就的道理?學生藉著回憶日常中母親對學生的照顧,真是無微不至,觀察入微,時刻應許。想到母親因為學生的不懂事而時常失眠,心中也是懊悔疼痛。那種母子之間生死與共的感覺小小升起,感動非常。若是孩子也如母念子一般記掛母親,空間自然不是二人的障礙。學生在此深受觸動,對三寶的用心略有感悟,對諸佛菩薩和師長們長久以來的守望和引領,無限感激。
 
四、觀音廣陳,傳承大德的良苦用心
  觀音菩薩三十二應,正像師長和同修們對後學們的引導與陪伴。千處求則千處應,小求小應、中求中應,大求大應,上合諸佛真心慈力,下化眾生契機契理,這種攜帶傳承的厚重感與使命感,化作充滿智慧的強大能量,以超日月光的熱情橫被大地。當學生在最後一天法會拜懺時,呼喊著諸佛名號,淚流不止,聲愈洪亮。當老師提到雪廬老人在西方蓮花台上微笑看著我們將傳承延續不負使命時,那份心情難以言喻。一時彷彿看到了往聖先賢們殫精竭慮利益蒼生的開顏慈貌,織成一幅旋轉無盡的光輝畫卷,又看到了臺灣的師長們在日日夜夜裡燃燒着生命之火,以超人的強大心力,點亮兩岸三地盞盞明燈,這是希望與智慧之火,能夠溫暖無量劫的真實造作,如何令人不動容。
  其實,此行諸多的感動之處不勝枚舉,又哪裡是有限的篇幅所能盡述。學生愚鈍,也只能略作感言。
最後,感恩三寶加被,成就因緣,感恩唐老師、林老師及學會師長、同修們的恩德。講座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願所有參與大眾與弟子一樣,頂戴歡喜,信受奉行。希望老師未來繼續帶領我們,能去西方,給雪公太老師一起彙報,不辱使命。
至誠再禮傳承: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心道場如帝珠,十方三寶影現中,
我身影現傳承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福州敦化學堂 / 鄭世語

世語表達勝義世俗 依言通達形上

創造己與有情安樂 拔除自他體空

 
一、阿難覓心,了不可得
  釋迦牟尼佛慈悲開示,機緣成熟,幫助遭難的阿難覓心,直心的阿難在七處徵心,世尊一一為阿難尋覓,七處皆無。在根、塵相遇,已滅的心識方有能力再生,在根上無心可得,在塵上也無心可得,在已滅的心識上又如何可得,謂之三輪體空,了知諸法的生起,不過是依因仗緣,互相觀待,尋覓體性連微塵也不可得,通達體性空的智慧即是解脫的能力。
 
二、二十五圓通,得證果
  各阿羅漢及菩薩為阿難述說他們證果的因緣,他們或是在世俗上通達空性,或是在世俗上發揮智慧的作用。這些阿羅漢或菩薩或從塵入手,或從根入門,或從識切入,或從七大證入。因此,有六塵圓通的,有六根圓通的,有六識圓通的,有七大圓通的,共計二十五圓通。
 
三、觀音廣陳,菩提行
  已證佛果的觀音菩薩示現三十二應化身,每一個應化身,都能以成佛的能力來幫助一切眾生,成就決定勝或增上生的安樂。以十四種無畏的勇氣,拔除有情的苦難,體會有情不平的情緒,心裡的需求。學生深受感動,要廣學觀音菩薩的心量、圓融的智慧,來利益一切眾生。
 
四、學生感悟
  這幾天,在老師諄諄教誨下,學生通過《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中七處徵心和二十五圓通的學習,收穫非常大,老師給學生打開了一扇心靈之窗;一扇智慧的法門。其實,學生比阿難還要慘,阿難還可以從七處徵心,學生最多可以從三處徵心。並且,學生以前的思維模式主要是唯物主義辯證觀,煩惱很多,很多事情找不到答案。最近一年多來,在老師們的引領和教導下,接觸了佛學經典等聖賢教育,知道心和物要互相觀待,如「萬法唯識,識源於性」, 萬事萬物均無自體性,都是觀待而產生的,都是條件具足而顯現、產生作用。所以,可以運用空性的智慧去創造有利的條件,使棘手的、困難的事情都可得到圓滿的解決。學生學得非常開心,由此,也建立了新的思維模式,重新樹立了人生目標,願意按佛所說的教理,在生活中一步一步落實。
 
 

福州敦化學堂 / 馮韻呂

滿載而歸的心得 從無到有的體悟

心口如一的直心 直入聖境的圓通

 
  此次研討會因緣殊勝,非同尋常,感恩、感念、感動、感慨,數次流淚,難以釋懷。語言蒼白,盡力將所感略為記述如下。
  一、世尊對阿難厚愛而說此經,這是阿難的因緣,也是本經的因緣,也是我等凡夫百千萬劫以來難遭遇的法緣。如此殊勝,能不珍惜乎?
  二、世尊對眾生的深愛,我等知否?阿難以心目愛樂而遭摩登伽女之難,也以心目愛樂如來勝相而出家。故此世尊徵問阿難心目何在?生死流轉心目為咎,如果不去妄心之迷,阿難的磨難會沒完沒了。
  我等凡夫實比阿難更執著我心實有,生種種煩惱,造種種惡業,生生世世受苦受難。世尊慈悲,藉阿難之緣說此大法,以期救拔眾生出離生死苦海中,實在是比父母親對兒女的恩德更重千百萬倍。如此深重恩愛,我等怎能不感懷涕泣。
  三、修行在日用平常中,要善於將所造作與善法結合。六塵六根六識七大二十五圓通,條條大路通羅馬,修行開悟之法門一樣,都是觀空性,但著手處卻不盡相同。例如味塵圓通,藥王兄弟以當醫生累積菩薩行,順著醫生的因緣修廣大行與三寶及正法結殊勝的因緣。嚐遍草木金石,悉知酸甜苦辣鹹及諸和合之味。而觀想味道的自體性無,如果味道有自體性,那麼不需要借助我們的身心,他自己就能成為味道,螞蟻飛蟲或者桌椅板凳也能了知其味。或者味道也是對著不同的個體而呈現,例如辣椒的辣味如果有自體性,那為什麼同樣的火鍋,四川人不覺得辣,而我們覺得辣?藥王兄弟由此觀想,因味覺明,而以味因證得圓通。
  值得警惕的是,同樣是行醫,如果不把行醫的功德與三寶及正法結緣的話,還是不能出離生死,甚至造作罪業而更加墮落。所以,無論作何行業懂得將所做善法與正法結緣,讓善業增長廣大,賺功德法財,才是真正的大生意大智慧。其次學習在日用平常中,在穿衣吃飯五倫關係中時時觀想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條件具備就生起,條件缺失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因此我們要努力去經營的就是各種因緣的聚合。既要努力又要隨緣,心安理得。如此處處無心方能事事圓通。
  四、從零到一是最難的,必須要發心、要願意承擔。學會是因為一九九九年臺灣南投大地震而契機成立,歷經辛苦走到今天。感佩老師及各位師長們,無私無畏地付出,每次到學會都感覺像回娘家,無比溫暖溫馨,從拖鞋擺放、點心咖啡、餐餐可口的飯菜到課程講授、課後分組研討,以及故宮的導覽到最後一天莊嚴隆重的法懺,每個環節絲絲入扣、用心良苦。老師心心念念都是傳承師志,以師志為己志,弘道篤行,經歷種種逆境考驗而未曾動搖一分一毫。老師說,佛法的興衰傳承完全由我們造作,而不是在佛。佛法是教育,把法說清楚,這是弘揚佛法唯一的方法。老師真切至誠的感言字字珠璣、令人動容。
  五、老師也說真正的大乘佛法,是利益別人。但唯有利益別人才能最終真正利益自己。正如佛說大法,利益眾生,但也成就自己的功德。觀音菩薩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廣利眾生,也與眾生結了殊勝的法緣。經典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些道理,經由老師的口說出來,特別感動,老師就是這麼做的。惟有依著這樣的理念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學習就不知道這個道理,日日圍著小我造作種種惡業而不自知。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難怪曾子總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其中深奧,值得深思。
  六、大勢至菩薩教我念佛三昧,曰:「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這是大勢至菩薩百千萬劫的心得,但我們卻當做耳邊風,不以為然,甚至以為菩薩藏私吝法,念佛就能成佛,哪有那麼簡單。老師一語道破天機:眾生不知道緣的重要性。如果單憑我們自己的力量,當然是不可能。佛菩薩何等慈悲,只要信願行,佛菩薩的無量光無量壽加持我們是毫不費力的。可惜我們愚昧固執,總是不願相信、不敢相信佛菩薩的悲心和願力,於是任由自己愚癡墮落、隨業流轉。
感念大勢至菩薩為我等開示如此殊勝且最契我們根基的修行法門。至心稱念一句阿彌陀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得三摩地,成就無上菩提。
  然而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我等卻愚昧無知如頑童,總是在躲避、在捉迷藏。於是「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我等不知何時才能心光乍現,幡然悔悟,浪子回頭。諸佛的懷抱永遠為我敞開,然我已錯過百千萬劫,此生還要再繼續蹉跎墮落嗎?捫心自問,不能不感慨萬千,痛哭流涕。
  七、老師教學培養的人才,各個堪擔大任,明師出高徒。學會今年來承辦各項重要活動,幼稚園及安親班的教學成果,都十分讓人讚歎。這些都是從無到有,利人利己的最好證明,也是我們學習的動力和方向。感恩美妙的緣分,感恩老師對學生們一路走來的引導,希望自己能夠在善友們的提攜幫助下,提升知見和能力,將來一起在廣大行中去造作善業,並且能夠在傳承和光耀正法的事業上做出一點點力所能及的貢獻。千言萬語,僅以小詩一首作結:
  七處徵心無有心,二五圓通處處通。
  三十二應普廣行,明燈無盡照大千。
 

福州敦化學堂 / 黃翰光

學習並非一日之功 開悟也非一了百了

證果不是人生究竟 有情度盡責任方了 

 
  學生至誠頂禮,感恩師長們布施無上甚深微妙法,讓末學有一種「正對寒燈獨坐,忽將鼻孔衝開」的感覺。
  本次學習一開始純粹希望自身開慧,學到後面思想觀念開始轉變。以前喜歡看書自學,現在了解,看書自學和團隊一起共學差距實在太大了。看書自學能看懂並正確理解字面意思已經不錯了;再到有能力理解字面意思,並且能正確了解作者的意圖及言外之意則又更進一步了;若能學以致用,發揮在正道上那又是更進一步了。然而團隊的學習遠遠不止於此,有世間的禮儀,人情世故的通達可以現量證得;有人文的體現和關懷,有現量,為日後的比量做奠基;有明師的指引,有同儕的相觀而善,切磋琢磨,共同進步,拓展人脈,且不易退轉;還有很多很多方面的學習體驗等等,言語不能周全。接下來,分享一些末學自己本次學習的一點小小心得:
  七處徵心:阿難遭摩登伽女之難,佛敕文殊師利菩薩持楞嚴咒前往救護,帶阿難及摩登伽女,歸來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釋尊引導阿難覓心,在內找不到;在外找不到;在根裡找不到;在內外找不到;在和合處找不到;在中間找不到;阿難詞窮,以為無著就是心,其實也錯。釋尊最後讓阿難及諸菩薩、大阿羅漢明白覓心了不可得,既是了不可得,何來被色所迷的心?煩惱又何來?
  二十五圓通章是諸佛、菩薩、大阿羅漢各自宣說成就無學的法門,同時也告訴我們二十五圓通如同世間的各種藥方,開始不理解為什麼要學這麼多,還產生煩惱,心裡嘀咕直接教一種適合末學個人修行的法門不就行了?學到後面才明白,老師是讓我們自己醒悟,明白自己適合什麼藥的同時,也學到他人需要的藥(修行法門),想想之前自身的心量實在太小了。唐老師說學佛要把精華抓到,否則一切都是空談。看懂世間法就是看懂佛法,所以要在世俗中歷練責任心、能力、耐性、忍辱等等。在人事上講究,找到關鍵點,把問題搞清楚,借助內因外緣,名師、善友,因為有前面的歷練和忍辱負重,再有傳承名師的指點,把概念弄懂,藉助空性的見地,萬法都是因緣生,只要條件具備,機緣成熟則事成。
  唯有在團隊中精進學習,勇於承擔,發大心為利益他人而學,「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慢慢修時快快到,低處修時高處到」,學習更要講究持續力,累積到一定程度開始質變,最終學習力和改變自己的速度會讓自己都驚訝!「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越往上學越覺不足,越學越通達,對他人越有幫助,越有能力解決他人問題的時候,自己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唐老師教導我們學佛要有熱情,要有強烈地使命感,要有強烈地欲望,還要有傳承明師的指引,謹言慎行,既要勇於承擔;也要小心翼翼不要錯下承擔。到底該如何抉擇?自己看著辦。
  國外有句名言:一個人要成功,要有明確的目標與計畫,要有強烈的欲望,努力的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還需要有教練。唐老師說,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但更重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是我們的點睛之人。
 
 

順昌縣雪廬孔子文化研學會 / 胡露妹

可貴會長體悟 多年境界磨練

大江南北見識 女中丈夫膽識

 
 
  前往臺灣,一行八人一路上感覺要回娘家似的,都是激動與感動!
  此次學習七處徵心、二十五圓通,是尊貴的法。唐老師偉大的傳法精神,深深打動我的內心,聽聞正法、空性的智慧,破煩惱障、破所知障,啟發自己內心的感觸,菩薩萬行,利益有情眾生。而我很慚愧,正在聽課時,感覺老師講的太好了,而來不及做筆記,多數都沒記到,悟性又差,如果真的有條件反覆多聽幾遍該有多好啊!
  聽課時感覺老師把我內心七竅都打開了!阿難與佛對話,心在哪裡?透過唐老師講課,自己好像懂了一點點,空性的智慧要在入世磨練,心生則種種法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塵六識,心識產生萬法境界,歷緣對境修,修學平時要靠境界來突破,心力靠境界來考驗,要是沒有老師教導我們,境界現前就會被障礙住。
  二十五圓通觀世菩薩三十二應身修學法,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而為說法,那是觀世音菩薩在因地修持各種能力與智慧,都是以各種優秀身分出現,幫助弱者,眾生歡喜,則佛歡喜,乃佛法可貴之處。
  這幾年感恩唐老師及其團隊的陪伴帶領下,從第一期兩岸師資培訓到現在十年,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但從當時自己什麼都不懂,到如今能力與智慧有所成長,也體會到唐老師為了報師恩,傳承文化精神,不怕困難,一切都是為了培養人才傳承文化,作出貢獻,知道培養人才重要性,各地成立讀書會,辦活動,都是歷練每個人心力與能力的提升。建立一個平臺要有團隊精神以及和合力量,才能讓正法久住,才是一個團隊的價值所在。
 

順昌縣雪廬孔子文化研學會 /葉波

克服困難寶島行 聞法生喜勝大獎

創造條件能翻轉 知識背景能創造

 
 
  暑期五天的講座結束了,回顧這幾天,處處是學問。反觀自己,發現所知實在有限、要學的實在太多,所以,感受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首先,機會難得。「法不孤起,仗緣乃生」,任何一件事的促成,都必須具足方方面面的條件,但往往卻因缺少某一條件而功虧一簣。本次學習,正值香港動亂,部分大陸學員無法順利成行,因此,對本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倍感珍惜!
  其次,法門難遇。《首楞嚴經》是照妖鏡,而「七處徵心與二十五圓通」又是該經的精要部分,老師再以中觀的正見來加以講解,不論根器如何、不論是否聽明白,至少都在八識田中種下了極其殊勝的金剛種子。有時真的慶幸自己有這麼好的機會,真像是中了一個大大的獎一樣!反覆的問自己「這是真的嗎?怎麼可能?」
  第三,故事難講。八月十三日晚上一到臺北,老師就藉著咖啡說:「要會講故事」,剛開始覺得,講故事有什麼難?如果真的那麼容易,為什麼老師一提問,學生卻一句話都說不出?反覆體會這句話的含義,發現講故事真的不容易。因為講之前,要大量地學習、大量地聽、反覆地思維,心裡頭要有大量的、高深的學問和內涵。然後,針對不同的物件,用生動的語言,說出不同的故事,讓聽者能夠歡喜接受、能夠獲得利益。老師正是這樣,將一般人都難以理解的高深的傳統文化,變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人聽了還想聽、學了還想學,並且回味無窮,真得是欲罷不能!而這些正是學生難以企及的目標。怎麼辦?借用太史公的話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順昌縣雪廬孔子文化研學會 / 許振良

空性修學多聞思 方能對境串習修

課堂討論深入解 印象深刻提起易

 
  這次所學學生感悟頗深,七處徵心講所悟,二十五圓通章講所修,五十種陰魔講所證。將聖者如何出離,成就解脫說的非常清楚。
  本經是因為阿難尊者感魔境,幾乎破戒成為修學嚴重的障礙。可見修學的路上,障礙重重,即使在佛身邊都會入魔境,何況凡夫,業力的顯現有時連佛也無可奈何。
  本經的旨趣都是空性的修學法,七處徵心,發現心都不在這七處,那到底在哪呢?可見心都沒有體性,是觀待世俗的緣起而有的顯現。有時在好境界中生起善良的心,有時在壞境界中生起惡毒的心,有時善、有時惡;有時柔軟、有時剛強。
  若不了解心無體性,待境而生,容易對一個人的看法,產生固定不變的印象,例如認為他是一個「不好的人」,所作所為都會以不如法的角度去觀察,即使他表現好,心內也無法如此認知,並以名言定義他為「不如法的人」,此人好的一面就無法被看到,心識當中就造成對他的片面認知,不但對人如此,對事物也如此,無法全面看待人事物,人際關係處理不好,事情也做不好。
  另外在學習過程中,每當遇到爭論的時候,往往爭得面紅而赤,總是以執我的心識認知自己是對的,再加上配合自己的語言,聲調,或者表情,把執我執法表現的淋漓盡致。然而這種執也是自相空的,如果不是執有我,何來愛我,為了我的體面,即使犯錯或是不合理,依然強辯。事過之後自己好像又變得理性,麻煩就麻煩在平靜後,認為自己沒有我執。下次遇到同樣場景,老毛病又犯了,可見這種觀察法,是自己比較欠缺的,當努力串習熟之,帶給自己真正的安樂。
 
 

順昌新華藝術幼兒園 / 葉雲珍

良醫之妻幼教之師 圓通徵心入世承擔

五步修學地藏能攝 往生資糧眼前經營

 
  通過四天的學習,學生收穫滿滿,七處徵心這一章講到心在身外、身內皆不可尋時,心識無自體性。學生的覺受是想到這次能聽聞佛法是不易的,必須觀待眾多條件的具備,條件愈具足,聚會、法會愈莊嚴,缺少一個條件,這場法會的成功率就歸零。想到了人的一生要成就一件善法不易,我們要如何發菩提心,從內來講要用心去珍惜,從外來講就是好好認真謹慎行持善法。
  學習二十五圓通當中,針對六塵圓通中藥王味塵的覺受是:作為一名良醫自己要了解藥的苦、酸、鹹、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沒毒都能知道。同樣的,作為優秀幼教管理者或者優秀的老師也好,都要講究如何教好孩子,真正利益到每個家庭,應多面向去了解孩子,真正走入他們的內心,以真誠心看待家長內心的需求,教育的價值才得以體現,讓孩子們得到真正的快樂。學習五根圓通,讓我明白做任何事情,眼力的培養很重要,透過跟隨傳承有知見的恩師學習佛法、了知法義,才知重視自己的五根,發揮最大的功能,顯現五根的價值。對六塵、六識的體會亦然。
  學習觀音廣陳,想到在辦事時要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發大菩提心、發大清淨願,做事用智慧力面對不同眾生、不同事相、不同境界,都應隨順大眾所需所求去一一滿足,有求必應,有難必解。這樣才能把傳承的教育事業的心燈代代相傳、發揚光大,讓自己在臨命終時少一分遺憾,多一分往生的資糧。
  最後在拜地藏懺法會當你能隨文入觀時,內心的覺受是人生就像一場莊嚴的法會一樣,可以分五部分,前行到最後的懺悔回向,法會的前行由眾位善知識們合力準備,才能顯現這麼殊勝的壇場,唱到香讚及懺悔文時,眼淚情不自禁的流淌,沐浴在諸佛的悲心和智慧力攝持下,洗滌自己內心隱微深處的罪惡,願意一輩子跟隨恩師學習聆聽正法,好好把所聽到的、所聽懂的、所聽明白的法義用在日常生活中。
  這次學習期許自己不應是「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而是要時時提起精進學習之心,時時經營自己寶貴而短暫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經營生命,讓有限的生命活出精彩。感恩!
 
 

順昌新華藝術幼兒園 / 李名添

二○一○冬令營 一路學習學至今

可貴幼教多發心 終身學習得出路

 
  非常感謝老師能給我這次學習的機會!很開心又能來到臺灣學習,老師舉雪公曾說:「我來臺灣,不是愛臺灣的阿里山和日月潭,我是愛這裡的人心」,一下飛機我就能感受到臺灣老師們的熱情好客。
  這幾天學習有以下幾個感受:
  第一,周利槃特迦,一百天一個完整的句子都記不住,記了上句就忘記了下句,周利槃特迦之所以會有這個果報,是因為他在迦葉佛時代曾經為三藏法師,對於弟子卻吝惜不肯教授,所以造成此世愚癡的果報,現在的苦是源於過去的因,令我生起「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覺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小心自己身口意的造作。
  第二,超日月光佛在教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重在(念)字,這個念要怎麼念?就是心心念念都要有阿彌陀佛,而我們就沒有心心念念有阿彌陀佛,佛念念不忘要把眾生救出輪迴,如母憶子,母親時常為子牽腸掛肚,心心念念都在子女。所以我要做改變,常常憶佛、念佛,憶佛就是心裡隱微處隨時想佛,心裡隱藏著對佛的想念,永遠念念不忘。
 

瀋陽任遠讀書會 / 鄧雪

邏輯的思維 感性的相處

空性的推理 願力的實踐

 
  很榮幸能參加楞嚴經七處徵心二十五圓通講座,又能聽到唐老師講課,真的很興奮。同時感謝各位老師及學長們的辛勤付出,才有我們圓滿地聆聽。此次講座收穫滿滿。 
  一、七處徵心問難式教學,讓我感受到佛法的教育是生動靈活的。阿難提出的問題,佛都給與解答,這種邏輯推理讓我有很深的體悟,讓我重新認識到自己缺少這種問題式追問。如果應用到教學中,學生會記憶深刻。所以今後會鍛鍊自己與學生進行這種邏輯推理的方式,同時成為學儒佛正見更好的助力。
  二、體會到二十五圓通修學的殊勝。
  讓我瞭解到各個圓通的修學法,體會到空性的修學,從能、所、中間,依因緣性、觀待性去體會無自體性;是觀待作用,依法之作用而安立名言,尋覓法的實有性,連一粒微塵也不可得。
  (一)從藥王味塵中體會到苦辣酸甜。苦的是自己用功不夠,不能對教法有深入的理解。辣的是上課的內容深,吃不到嘴裡。酸的是自己對空性理解有小小的感悟,不再是記問之學,而是能應用到生活中,去觀修空性,及對治煩惱習氣。做法上從觀待性,因緣性上去考慮。條件很重要,條件具足才能成辦一件事情,少了任何一個條件都功虧一簣,而這些條件是需要不斷地歷練才能具有。歷練中要時時刻刻有戰戰兢兢的覺受,方避免功虧一簣。甜的是能聽到如此美妙的教法,心裡美美的。
  (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中讓我理解到,念佛沒有用心的去念,只是若逢不逢,或見不見的樣子,所以感應不到佛菩薩的加被。要有念到深入骨髓的境界,如母憶子的覺受。自己從來沒有這種覺受,這次才有對念佛很深的體悟,自己念功不深,才會不斷的退退轉轉。
  (三)觀音菩薩耳根圓通。體會到為什麼那麼多人供奉觀世音菩薩,原來他可以應化無數身度化眾生,與眾生結緣,這種廣大行是大乘佛法才能修學。菩薩的修學不一定要證悟空性,而是依願力成就,這種修學真的不可思議,也體會到佛菩薩的用心良苦。而我自己缺少與眾生結緣的心,陷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福慧不足,所以要多做事情來修福,多學習教法來修慧,還要有承擔力,勿總給自己畫地自限,覺得做不到,今後會努力去做傳承與弘揚儒佛的正知正見,多積聚資糧,才能往生淨土。
  衷心感恩唐老師、林老師及各位老師學長們精彩的講解,也感恩師伯師姑們做出美味的飲食,來到學會有種回家的感受,真心期待下次我們的相聚。
 
 

瀋陽任遠讀書會 / 弘毅

在入世中體會無所不在的道

多見多聞知之次 釐清推比真利他

見賢思齊拓心量 善學煩惱成菩提

 

  今年暑期,有幸參加學會舉辦的七處徵心及二十五圓通講座,本次講座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首先是老師那種無私、充滿熱忱、不遺餘力的弘法精神,以及老師對經典的那份眼力和體悟,以點睛的手法為我們直指佛法要旨,以自己的心得經歷引領我們融入佛法意境;其次是林老師所展現出的那種莊嚴安定,卻又平易近人,既能幫助老師弘揚教法,又能操持內外事務;再有就是各位老師、學長在課下對我們的熱情招待,周到安排,以及耐心的解答我們心中的疑惑,這些令我十分感動、感恩和敬佩。
下面我就講座內容,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七處徵心
  約阿難正面來說,我們可以學習他的探索精神和創意思維,他不斷的尋覓心到底在哪裡,從各個面向去設想和分析,且能夠依理和依教來論述問題。反面來說,我們要避免他對教法沒有真正理解,甚至錯會經義,背書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約世尊來說,學習世尊的邏輯思辨方式,首先要清楚他人所講,釐清他人的思路,然後就著他的因得出另外的結論,而不是另立一個觀點,那樣就會各執一詞,爭論也不會有結果。
 
二、二十五圓通
  總說,日用平常皆有道。透過二十五圓通的學習,使我了解到諸大菩薩、阿羅漢就是在日用平常的歷緣對境當中證得空性、得到圓通。在日常的行住坐臥,六根對六塵時,結合所學教法,不造作惡業及無記業,而是造作善業,時時處處都成為自己體悟的契機,化腐朽為神奇,賦予他們不同的意義和價值。長時熏修,爭取把自己宿世所造的善業在此生引發,最終幫助自己得到往生。
  別說,烏芻火大,上求下化熱如火。不論是在學習教法,還是在做利他事業,不論是遇到瓶頸,遇到各種障礙,即便身心疲憊,或者受到傷害,都能以法水療養身心,都能以所發大悲心、菩提心及利生的願力克服困難,始終保有熱情,一如既往的跟隨老師繼續學習教法,承擔利益大眾的事業。
  琉璃風大,身心所動因緣起。在日用平常中,觀察自己以及他人的身心為何而動,分析其中的關聯性、因緣性,每一個揚眉瞬目、舉手投足,都有其中的緣由,都是觀待條件而起。
  勢至根大,念佛關鍵在念深。學習教法要如畫龍點睛,把握關鍵點,還要結合自身生活經歷抓覺受,體會的越深刻,行持的才越有力量。另外還要把握每一次機緣,在與他人相逢時,由無緣到結緣,由緣淺到緣深,一切善法都要依緣才能生起,所以這是入世所必須要好好經營的。
  觀音廣陳,隨緣度眾大悲心。首先要有幫助他人的心態,然後是對教法的通達,還要在辦事當中增長自己的能力和經驗閱歷,透過入世現量的累積,在他人所遇困境時,能夠傾聽他人的心聲,不壞世界,在世間的規矩法則下,比量的分析抉擇,可以任何角色來利益大眾,這大概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吧!
  以上就是我在本次講座中體會較深的幾處,講座已經結束,它以滅法的形式在我心內相續,我將透過讀書會各位善友再一起共學,把所學教法聞熏聞修,貫徹落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在世俗中依照聖見,傾聽法音,品嘗法味,在成就他人當中成就自己,同時也期待與諸位師友的下次相聚,共襄盛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