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期::佛學幽覽

菩薩清淨的行持—華嚴經淨行品(四十一)

善用其心真修行

嚴飾祝彼相好嚴

無嚴飾願修頭陀

苦行福慧兩相宜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六、乞食道行時願(五十五願)

己二、所睹事境(十九願)

己三、所遇人物(有二十四願)

己三、所遇人物:嚴飾人、無嚴飾

 
  一百四十一願共分為十類,這是第六類,在道路上托缽乞食,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道路上行走,第二部分是碰到的事情,第三部分是所遇的人物,目前的進度在所遇的人物,二十四類人,分為十二組,第一組就是見嚴飾人跟見無嚴飾人。
 

經文:見嚴飾人,當願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

 
  這是第七十八願,所遇的人物有二十四類分十二組。願所依是見嚴飾人,是依靠在見嚴飾人這件事上發願,能發願的是菩薩,所發願的是眾生。
 
  見嚴飾人,嚴指的是身體所穿的衣服很端莊、整齊,飾指裝飾,在路上行走時,見到穿著衣冠整齊的人,甚至是所穿的衣料很高貴而且有種種裝飾的人時,心中作如是想,祝願此人未來以三十二相自莊嚴,在這個世界上,穿得再好也只不過外表莊嚴而已,都不如自己好好修學佛法,將來成佛後,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之身,那才是最莊嚴的。
 
  古人以所著之服襯出他的高貴、威勢,以清代論,可從服飾上分二品、三品,乃至九品官職。見到種種宮物莊嚴自身者,這樣的莊嚴能得到他人的畏敬,而福慧莊嚴的三十二相更讓人尊敬,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以福慧所成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最為殊勝莊嚴,是九界咸歸,是十方共讚,是名聲普聞,是十方人天頂戴,是三界導師,是四生慈父。
 
  所謂的四步修學法,一是隨喜,若眾生能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自莊嚴那該有多好。二是發願,希望眾生都能得到三十二相,以為嚴好。三是承擔,我能開導眾生修學福慧,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四是祈求三寶,讓我有能力幫助眾生得到三十二相等,以為莊嚴。
 

經文:見無嚴飾,當願眾生,捨諸飾好,具頭陀行。

 
  無嚴飾指衣服穿得簡單樸素,甚至破破爛爛的,遇到這樣的人,要思維在這個世上穿得再好也都是假的,沒有內涵則一點實質也無。希望眾生捨棄嚴飾,修行頭陀行。頭陀是梵語,意指修治、抖擻、棄除,也就是要打起精神、勇猛精進、滌除煩惱與塵垢,斷除對衣、食、住的貪愛,來修練身心。無嚴飾,在六十華嚴中是素服人。見素服人,甚至是穿著衣料差、充滿補丁、破爛汙垢衣服者,願這些眾生具足頭陀行。在頭陀行當中有十二類形象,有助於我們知足常樂、具足梵行。持佛戒律的形象中,以頭陀行最為殊勝,儒家中修頭陀行最成功的就是顏回,他簞食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修頭陀行的顏回。
 
  頭陀法有十二項,針對一般日常生活立下十二種修行的條件,亦稱為「十二頭陀行」。依據頭陀法,修行頭陀行只要生活上有最低需求的「三衣一缽」就足夠了,以下說明之。
 
  頭陀行中,衣服有百衲衣與三衣,百衲衣包括糞掃衣、屍棄衣跟塚間衣。糞掃衣指撿他人丟棄不要的衣服,屍棄衣是指人家裹屍體後丟掉的,塚間衣是指墳墓裡面的衣服,這些破布拿回來拼裝而成的衣服,稱為百衲衣(百片破布拼裝而成),故一般出家人自稱老衲。三衣指出家人三種場合穿的衣服,即: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其餘常衣都不能要。僧伽梨指大衣、重衣、雜碎衣、入聚落衣、高勝衣,為上街托缽或奉召入王宮時所穿的衣服,由九至二十五條布片縫製而成,又稱九條衣,穿此衣顯現為福田,讓你在福田當中種上供養的善種,故較為慎重講究。郁多羅僧:是專為掩蓋上半身而披的,用七塊布片縫製而成,又稱為七條衣,於禮拜、聽講、法會、布薩時穿著。安陀會即內衣、中宿衣、中衣、作務衣、五條衣,為做日常勞務時或就寢時所穿著,用五塊布縫成,掩蓋腰部以下。
 
  再來飲食的部分有五,其一是常乞食,指的是要自行出去乞食,不能接受他人特別的供養,也不能接受他人將飲食特別送進寺廟來。為何佛要制訂這麼嚴格的規矩,除了因出家人靠乞食降伏自己的慢心外,也是給在家人種福田的機會,供養時二人的距離近,容易跟在家人結法緣,此時說法的因緣生起,說法的因緣不能自己生、不能獨立生,要借著在家人的供養而後生,此機會要給在家人。就好像有時候父母要讓子女服務,藉此跟他親近,進而利益、教育他,以上是常乞食。
 
  其二是次第乞食,「次第乞食者,一日到一家得食則食,不足即止,次第到七家得食則食,不得亦止」,意指在托缽時不能分貧富之家,走到哪一家就向哪一家托缽,而且最多只能七家,七是一個圓滿數,若走訪七家,都沒有乞食的因緣,表示今天沒跟眾生結到善緣,乖乖的回家懺悔、反省、餓肚子。次第乞食不能選擇,釋迦牟尼佛規定,不能每天都走同一條路,佛並非苛刻,制這條戒的動機是讓乞食者不生分別心,不分別貧富、貴賤,並不是不知道貧富貴賤,而是不在意貧富貴賤。很多分別並不是執著,比如:分別它是茶杯的那一分不是執著,分別茶杯有自相的那一分是執著,認為凡分別都是執著的那一分是錯誤的見解,否則人人皆可以是阿難、舍利弗,不用分別。分別當中生起有自相的那一分是要破的,純粹是名言生起的那一分則不能破。
 
  其三是一座食,即一坐下來就要吃飽,也就是日中一食,若突然遇到有事情,錯過了時間便不能再回去吃。此規定的理由是免數食妨礙修行,修學禪觀時,不要每天為了食物忙碌,修學禪觀可以讓人心靜下來,耗費的能量最少,心靜下來時,不再去花很多時間吃飯、洗缽、上淨房,一餐的營養足夠一天的修行。但如果是在用功經教,則可開緣。
  其四是節量食,指控制食量,不過食,缽中只受適量的飯菜。有些人受八關齋戒,晚上不能吃,中午就吃過量,節量食則不允許,否則貪心就在中午那一餐增長,而且吃了不消化,胃腸受不了,佛制戒後面的動機多好。
 
  其五是時後不食,即午後不飲漿,食後不受非食之食,頂多喝白開水,不飲漿特別是指有顆粒的,不能過午不食,結果下午就泡五穀粉或米漿來喝,特殊狀況可以開緣喝牛奶,更嚴格一點就喝開水,但是基本條件就是不能有顆粒。
 
  住處有五,一是住阿蘭若,寂靜處,即遠離世俗、城市、人群,安住在較安靜的空閒處。二是塚間住,指住於墓地、火葬場處,見死屍臭爛、狼藉、火燒、鳥啄,體會無常、不淨,無常、不淨的觀察是三法印中的第一法印,以此為基礎,再進一步去修學自相空的無我觀,得到空性的智慧,這是第二法印,以空性慧破煩惱障(甚至所知障)證得涅槃,即是第三法印–涅槃寂靜觀。三是樹下住,住在樹下至少還可以遮風避雨,但不准在同一棵樹下過兩天,否則大家都會搶一棵大樹為家,這告訴我們,三界中無處可依戀,破除依戀、愛執、捨不得。四是露地住,即坐於露天、空曠之地,比樹下住更嚴格,無法遮風避雨。廣欽老和尚昔時曾修露地住,他整晚露地坐,第二天起身時,只有他坐的地方是乾的,其他都是濕的,這樣的頭陀行不是普通人,露地坐是訓練自己無依無靠,連最後依靠乘涼、遮風避雨的大樹都捨掉。最後一個是常坐不臥,多打坐、少趴臥,晚上也不躺下來睡覺,目的是隨時警覺。無法常坐不臥則可吉祥臥,睡時右臥如弓,以正知正念互念道心,此人不但睡得熟,又有警覺力,是睡眠的修學法,能夠把白天的修行持續到睡眠中,又持續到第二天,這就是修學法的講究,功夫自然能夠用上去。如果是仰臥、趴睡,則容易產生妄想、糊里糊塗作夢至隔天。再來是入睡前要做觀修,在睡眠中最容易增長昏沉、沉默,尤其是睡得多,故在睡前要做光明想,心放亮破暗相,有助於投生到光明的世界,像極樂世界。睡前生起正知,有妄想立刻察覺,並安住於善所緣(正念)上,以上就是睡眠的修學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