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期::佛學幽覽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三十三) 拾伍、心所有法 | 隨煩惱(二)
心態一一講究
方知善惡行相
愚者在意形象
智者即相論心
經文: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第三「惱」,也是瞋的分位煩惱,是瞋某一分的行相。《百法直解》云:「忿恨為先,追念往惡,觸現逆境,暴熱狠戾為性,能障不惱,多發凶鄙粗言蜇螫於他為業,此亦瞋恚一分為體。」惱的發生,是追念過去所遇到的違逆境界,所以心中相續著恨,眼前又觸到逆緣而生忿,內心猶如火燒,而有凶狠乖戾的心態。這樣的心所作用,會障礙不惱,多發出鄙陋粗惡的言語甚至攻擊他人。忿與惱的差別,在於惱以忿恨為先,忿則是對於眼前的違逆境界而生。
第四「覆」,《百法直解》云:「於自作罪,恐失利養名譽,隱藏為性,能障不覆,悔惱為業。」覆就是覆藏,對於自己所造的罪,唯恐因此失去利養與名譽,所以想要隱藏罪行。這樣的心所能障礙不覆(懺悔),並產生悔惱(害怕別人舉發,或害怕面對自己的良心)。什麼樣的行為可以稱為罪?佛法中罪以摧折為定義,也就是這樣的造作會招苦,此苦會摧殘折磨造作者,才可以稱為罪,佛門的淨命與軌範,都是為了不讓有情產生摧折而說。造罪者既然害怕苦的摧折,就應該要懺悔並遷善改過,才能避免惡業成熟結果,而今愚癡不明因果的道理,為了貪圖自己的利養名譽,覆藏自己的罪,反而將會招致更為苦的苦果。所以覆是以貪癡為體,是貪癡的分位煩惱。癡是對事理不明瞭,可以說是一切煩惱的根本,若無癡也不會產生瞋恨,而此處覆心所特別指出以貪癡一分為體,是針對修道人理應認清因果卻迷惑事理而說。覆心所會遮蓋我們光明磊落的個性。至於因為產生正知見而對自己的罪行感到後悔,並不屬於覆心所的業用。
覆的對治要靠發露懺悔,以發露來對治覆藏,覆藏比喻如罪惡的樹根埋在土中,要讓此罪根暴露在陽光下,才會枯萎而死,不會感苦果,其方法有三: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
作法懺例如在佛前禮拜,稱念思惟罪過,求哀懺悔,又或者向當事人、向大眾表示懺悔;取相懺是因為懺悔而感應瑞相,可以說是作法懺成功與否的一種驗證;無生懺者,必須要有通達空性的智慧,了知罪性本空,觀待沒有能造罪的心,就沒有所造的罪業,觀待生起懺悔的心,就可以破壞已造罪業感果的功能,苦果有因無緣也無法生果。在這樣的觀察之下,可知再深重的罪業都可懺除,然而唯有觀待真正發起菩提心者,才有能力使罪業永不感果,阿羅漢雖證悟空性,仍被滿業所繫縛,入世時依然會隨其過去生的造作,而有種種痛苦產生。
第五「誑」,誑即欺誑,以不實的言語行為欺騙人,《百法直解》云:「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能障不誑,邪命為業,此亦貪癡一分為體。」欺誑的目的也是為了名聞利養,偽裝成有道德學問的模樣,或者顯現神通,其實都是包裝自己的不良動機,來詭詐迷惑他人。誑心所會障礙不誑,並以邪命為業。諂跟誑可以說是發菩提心最大的障礙,已經身為修道人,居然還為了利養詐騙他人,此處也是特別針對修道人,舉出誑是以貪癡一分為體。
邪命有許多種,必須是矯現有德的行業,才是誑心所業用的範圍,所以經營賭場、風月場所等職業,並沒有矯現有德的心態,都不屬於此處所謂的誑,《百法》中的誑還是與修行有關,認識這樣的心所,有助於修行人修道。佛制中有四邪命、五邪命,就是避免出家人為了生活而影響修道。
四邪命中的「下口食」是指種植田園、和合湯藥以求衣食以活命。過去百丈禪師也提倡出家人要耕種,所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但其用心不是為了利養,而是希望修行人能夠活絡筋骨、服務他人、不要懶散,所以論其用心,並不屬於邪命。「仰口食」是能夠看天文、天象,「方口食」是曲媚豪貴,例如幫助有權勢的人處理許多問題,獲得他們的信賴與崇拜。「維口食」是卜卦算命、使用咒術等。這些行業為的是求利養,對出家人來說就是屬於邪命。
五邪命包括「詐現異相」、「自說功德」、「占相吉凶」、「高聲現威」、「說所得利」,這些行業也都是論心,來決定是否屬於邪命,否則雖然從事這樣的行業,仍然可能屬於正命,所以學習《百法》才能掌握大乘佛法修行的旨趣。過去廣欽老和尚也曾只吃水果,信徒們都十分佩服,後來他老人家開始喝牛奶,就是不希望大家以只吃水果能活命的異相而盲目地崇拜偶像;佛陀也是最善於自說功德,然而佛的用意不是在求供養,是增進大眾信心;佛門也有占卦算命,儒家也有《易經》,為的是利益大眾,求的是改過以至於無過;叢林中的糾察司也需要高聲現威,他是要維持秩序;佛在經中也描述了供養三寶的福報,這是為了鼓勵大眾並說明因果,以上都不是為了名聞利養,就都不屬於邪命。論心才能論善惡邪正,但心難論、相易明,所以修行也不能不注重形象,也要從基礎開始做起。
對治誑的方法,就是要有平常的生活、平實的言語、平靜的心情,這才是矯現有德的正對治,真正幫助自己專注於修道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