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期::佛學幽覽
人生大事不能忽略的事實 得助念與失助念之損益比較—得助念
業轉力大在臨終
助念功德難思義
平時累積善因緣
升沉竟在一念間
本章談得助念、失助念之損益比較,即得助念之益、失助念之損的比較。說明外緣的重要,一如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指導下,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從凡夫修學一路至成佛,就是靠這些外緣善知識的教授及三寶的加被,使其發心快速成就。
內因、外緣都必須具足,可是臨終時,外緣尤為要。攸關生死存亡,攸關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或者繼續六道輪迴,這樣的利害關係,一差就是八萬四千里。
得助念舉劉曉愚居士為例,科判正明緣善得助念必可當生了脫,即能夠緣善的助念可以了生死。正明下分四段,第一段是素位護佛教常培福德,劉曉愚居士素守本位,是佛教有力的外護,公門公權力大,因而對佛教的保護或破壞,力量皆強。
第一段—素位護佛教常培福德下分四小科:
一、 歷任公職常為國忙
經文:劉曉愚居士,名景烈,江西贛縣人。少年留學東瀛,與蔡公松坡等同學。光復後,曾任第一屆國會議員。民六七年間,任職方司司長。
劉曉愚居士歷任公職,常為國忙,他留學日本,光復後在大陸做第一屆的國會議員,後任職內政部的方司司長,可謂忙碌於公門。
二、 從兄學佛護持法門
經文:從堂兄好愚居士,名景熙者,乃贛州大紳,素尚佛學。故居士少時,對法門亦肯護持。
劉曉愚居士從堂兄好愚居士學佛護持法門,其堂兄乃贛州大紳,在地方上德高望重,影響力大,他平素崇尚學佛,劉曉愚居士受家風所感、見賢思齊,年少時就有護持法門的因緣。
三、 主持公道保護寺產
經文:城中壽量古剎,頹廢已久。民國初,土人藉辦國民小學之名,並謀得全佔字據,盤踞其間。後由居士發起,請大春和尚兼任住持,藉資保護。及民八九年,寺與該校涉訟,均由居士德望所及,一倡百和,靡然風從,凡地方紳,商,學界各正士,一致主張公道,遂將學堂遷出,保全寺基,及贖回田租若干。
時江西城中有壽量古剎(壽量寺),相傳建立在梁武帝時代,頹廢已久。民國初,土人藉辦國小之名取得了字據,便盤踞其中不肯離去,於是劉曉愚居士請大春和尚兼任住持,藉資保護寺產,興弘正法。而請神容易送神難,至民國八、九年時,壽量寺與該校涉及的種種訴訟官司,都由居士的德望所及,登高一呼,商界、學界、各界、與佛法相應的修學之士、能夠主持正義的公道之士皆響應,讓土人遷出學堂。居士曾為此地的國會議員、方司司長,在地方享有聲望勢力,故能順風而轉,保全寺院的基業,也贖回田租若干。這只有用公權力才有辦法,善用公權力來保護正法,結合當地有力人士,維持正法流通,比一般做善力量還大,也跟後面得助念大有關係,因為他對佛教的貢獻實在太大了。
四、 全力贊襄保全重興
經文:至二十二年開馬路,該寺適當路線,已定中為大馬路,兩旁作小菜場,全寺盡毀,萬無保存之餘地。緇素已至山窮水盡,知森昔日佐助大春和尚,與該寺向有因緣。其時在蘇隨侍印老,必識有力護法,函請設法挽救。適居士亦由避難來蘇,已皈依印老法師,吃花素,修淨業,法名德誠。森為二十尺之鐵質大士法相起見,奔走呼號。得以達到保全,進而重興者,亦得居士讚襄之力不少。迨其二十五年回裡,寺事尤多賴維持。
民國二十二年因為開馬路,該寺適當的路線,已定中間為大馬路,兩旁作小菜場,因此全寺盡毀,毫無保存餘地,寺院僧眾已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正疑無路時,便想到昔日德森比丘曾佐助大春和尚,與該寺向有因緣,德森比丘是在蘇州隨侍印光祖師的侍者,想來必定認識一些有力的護法,於是寫信希望能夠設法挽救,此時剛好劉曉愚居士亦因避難而來蘇州,並且已皈依印光祖師,吃花素(方便素食)、修淨業,法名德誠。為了要護持佛法,所以德森比丘當仁不讓,以二十尺之鐵質大士法相(曾經是江西省最高的一尊佛像)起見,到處奔走呼號,希望能得到有力的助援、保全寺產,進而能重新興隆佛法、振作風氣,劉曉愚居士出力不少,並於民國二十五年回江西省故里,保全壽量寺的法物,並大力護持。
第二段—隨緣做功課,宿業難消,分四小科。
一、 修持難專
經文:但因公私眾務紛繁,信心雖發,實行難專。每日不過少時功課,隨緣修習而已。
儘管劉曉愚居士能夠素位護持佛法,從公到避難,都盡力的護持佛法,可以說是一位有力的外護居士,可是在修學上,因公私眾務紛繁,信心雖生,修行難專。每日不過少時功課,隨緣修習而已,這成為修行重大的考驗與障礙。佛法最可貴的是內明之學,著重內發實修、解行並進,對治煩惱習氣,修行講究善巧方便,否則一般在家人,眾務繁忙,只能隨緣修學,難以對治往昔所造的惡業,以及在臨終生起的障礙。
二、 宿業感報
經文:至二十七年秋末,因宿世今生殺業所感,又發生大病。(當身未皈佛時,喜打鳥網魚,殺害許多生命。民十幾年時,曾生對口瘡,病勢危殆,痛苦之極,遂發願斷此惡習。因念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忽憑空聞香,病遂漸愈。)
到了民國二十七年秋末,因宿世今生殺業所感,又發生大病,他當年尚未皈依佛門時,沒有正知見,喜打鳥網魚,殺害許多生命、惱害眾生。故民國十幾年時,曾生對口瘡,口腔潰爛,痛苦之極時,發願斷此惡習,念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忽憑空聞香,病遂漸癒。他在病苦中懂得以苦為觀察,內省發願,產生覺悟,實為不易,一般人大概都不堪苦痛折磨。
劉曉愚居士或有善根,或有善知識開導,故發願斷殺害眾生的惡習,更結合念觀世音菩薩的修學法,感應憑空聞香,劉曉愚居士將來對佛門會有大貢獻,所以佛菩薩願意事先幫忙他。一個家庭中如果其子弟們將來對佛門做大貢獻,這個家不知道要蒙受多少的福報,可惜一般人不會知道。這樣的人看似平常,可是一但修行的力量被提起時,就容易全部拉起來。實修的這一分,一定要跟公家發心結合,才能夠一方面護持公家,一方面藉著公心來轉變他的業力,而團體或大家庭的力量會回過來助他轉變業力。
三、 以病為藥
經文:纏延日久,痛苦難堪,令其子發莊,匯洋數百圓,囑森供養印老,及代作其他功德。
森辦理後,回函勸其長素,聞至年底始實行斷葷。
分為兩小段,其一是發心供養,因為殺業感大病纏延日久,將近半年,使劉曉愚居士痛苦難堪,乃令其子劉發莊匯好幾百銀圓,託付祈請德森比丘替他供養印光祖師,因為印光法師是他的皈依師父,也是一代的大德,這樣的善知識緣很殊勝。並且請德森比丘幫他代作種種利益眾生的功德,把錢用在刀口上,非常難能可貴。
按理講,劉曉愚居士隨緣做功課,應道力薄弱,但他卻可以撐半年,還發心勇猛,供養數百大洋。他如何懂得這種道理?這就是交往善知識的好處,得外緣護持,決戰點是心力。
其二是實行斷葷,德森比丘為其供養與作善行後,就回函勸其長期茹素。因此時已是生死關頭,吃素能長養慈悲心,是殺生業的正對治,劉曉愚居士經過勸導後,內因外緣具足,便開始茹素。
四、 眷屬得緣知要
經文:延及二十八年三月,病勢日重。幸妻妾子媳,皆印老之皈依弟子,均知臨終助念之緊要。乃於十七日,向壽量寺,請二僧為之助念。
延至二十八年三月,病勢日重,幸而劉曉愚居士的妻子、妾、子、媳,皆印老之皈依弟子,均知臨終助念之緊要,外緣太殊勝,一門皆善根,組成佛化家庭,這與居士往昔很多外緣是跟佛教結合有關。乃於十七日,居士病危,家屬便向壽量寺引請兩位出家僧人來為助念。
接下來這段是臨終得助念瑞相殊勝,下分三小科。
一、 居士預知時至
經文:至十九早晨,居士自知當辭塵世,遂令抬出庭前,一換空氣。喚兄弟囑咐後事,並令長子發莊,跪聽遺囑。
外緣都生起時,就是把他過去善根的遠因轉成現在助念的近因,至十九日早晨,居士自知當辭塵世,遂令抬出庭前,一換空氣,可見他頭腦清楚。接著便交代後事,喚兄弟囑咐後事,並令長子發莊跪聽遺囑。
二、 大眾及時念佛
經文:說畢,眾見面色特異,即仍抬回臥室。二僧與家人,同聲助念佛號。發莊敬捧阿彌陀佛接引像,請其觀看。
交代完後事,就可以放下好好的念佛。眾人見老居士臉色特異,把居士抬回臥室,二僧與家人同聲助念,長子發莊敬捧阿彌陀佛接引像,請老居士觀看。
三、 居士臨終現瑞
經文:因大病初起,仍為頸項外症,致左手下垂,數月不能提舉。正近屬纊之際,及見佛像,左手忽活動如常,舉起合掌。便現歡喜踴躍之象,急念阿彌陀佛。其時毫無痛苦,隨眾念佛聲中,安詳而逝。時年六十一,即己卯古曆三月十九日也。
此時因大病初起,左手數月不能提舉,見到佛像,左手忽然能活動如常,舉起合掌。便現歡喜踴躍之象,急念阿彌陀佛。在佛號聲中,安詳而逝,得年六十一歲。
最後一段讚因果勝妙,並勸眾綢繆,分為三小科:
一、 讚果定生西
經文:居士大病數月,痛苦難堪,實由惱害眾生之後報重報,轉作現報輕報。及至臨終,得此瑞相,可謂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禪定,決定生西而無疑。身後喪葬宴客,一一皆遵印老函示,概用素筵,開南贛佛化之先河。
居士大病數月、痛苦難堪,此是由於過去殺業所感,而現在重報輕受,並現諸根瑞象,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這是生西的徵兆無疑。居士過世後的喪葬宴客,一一皆遵循印祖的指示,宴席皆為素食,開江西城佛化的先河。
二、 讚因緣具足
經文:如斯善利,雖由本人善根成熟,而家眷飭終如法,善以助念,亦實極大助緣。
居士內因外緣具足,得以臨終助念,如理如法。
三、 勸眾早注意
經文:故末後一著,望四眾佛子,及早注意。
最後以此例勸四眾弟子,及早注意。
以上是得助念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