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期::藝術賞析

華夏精魂千秋(二十九)— 明倫史畫(鞠躬盡瘁 諸葛亮)

兩表酬三顧

隆中天下對

託孤寄命才

任重道遠德

 
 
—史畫—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徐州瑯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人;生於靈帝光和四年,卒於蜀漢懷帝建興十二年(西元一八一~二三四年)。年幼雙親俱亡,叔父諸葛玄前往徐州照料。因曹操攻打徐州陶謙,便帶諸葛亮及弟均等家人,前往襄陽投靠荊州刺史劉表。耕讀於南陽郡鄧縣(今襄陽市西二十里),稱作隆中。
  建安元年(西元一九六年),獻帝從李傕手中逃出,曹操迎往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次年叔父病逝,諸葛亮十六歲,俊逸豪邁有匡天下之志,好唸〈梁父吟〉,常以管仲、樂毅自比。時人不以為意,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識之,譽稱臥龍先生。
  建安六年,曹操攻汝南,劉備敗走,劉表准其屯兵新野。建安十二年冬,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三顧茅廬始於隆中對策。亮分析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下益州三足鼎力,後進中原一匡天下」的構思,進用為軍幕。
  建安十三年曹操為丞相,南征荊州。劉表病死,子劉琮請降,劉備於長板坡敗逃至夏口。諸葛亮往東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作說客,在魯肅與周瑜的共意下,說服孫權聯合劉備以抗曹。赤壁之戰曹軍大敗,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形成。
  赤壁戰後,蜀軍又取下荊南四郡,劉備拜亮為軍師中郎將,督軍於臨烝(今湖南省衡陽市),負責充實軍需。建安十七年,劉備進兵益州,諸葛亮隨軍平定各郡縣。十九年攻破成都,劉璋投降;任諸葛亮為軍師將軍,鎮守成都負責提供兵伐後援。
  獻帝延康元年(西元二二○年),曹丕篡漢自立為帝。隔年,漢中王劉備稱帝,以亮為丞相,領司隸校尉,天下三分鼎立。章武二年(西元二二二年),劉備奪荊州敗退永安(今重慶市奉節縣),隔年病死白帝城,臨終托孤劉禪於亮,說:「子若不可輔佐,取而代之。」諸葛亮以「敢盡股肱之力」表明忠貞之節。
  諸葛亮整軍經武、勵精圖治、開誠布公、信賞必罰,懷帝劉禪拜為武鄉侯。建興三年(西元二二五年)平服南蠻;建興六至十二年,五伐曹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八月,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葬於勉縣(今陜西省)定軍山,享年五十四歲。曹魏大將軍司馬懿稱讚他是「天下奇才」。
 
—圖解—
  章武二年,劉備奪荊州敗退永安,隔年病死白帝城,臨終托孤於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以「敢盡股肱之力」表明忠貞之節。
  《三國演義》中將劉禪寫成是「扶不起的阿斗」,因其治國無能使之後方不穩,所以,導致諸葛亮連番北伐失利。然而庸能的劉禪,諸葛亮為何不廢而代之,死前還安排能臣良將輔政,讓其在位長達四十一年之久呢?揆其因或是,第一、亮為忠臣:其感念劉備「三顧茅廬」之情,必將盡心佐政一統天下。第二、出師無名:蜀漢以「匡扶漢室」為口號,講究仁義,訴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若其代劉,就成了曹操第二,師出北伐即名不正了。第三、天下未統:當時天下三分,魏、蜀、吳各據一方,而蜀是其中的弱者。此時若廢掉劉禪,劉備的舊屬漢臣可能異心,如此蜀國自亂無益於一統大業,自背於匡扶漢室之初衷。
  江逸子老師所繪之圖,即是描述當時白帝城託孤之景。於宮室中,病弱的劉備坐在帳內,一旁的女侍小心服侍著。劉備雙手合抱於胸前,目視著帳前的諸葛亮,微顫的嘴似乎在說:「如果阿斗這孩子,實在是無法輔佐,你就取代他吧!」諸葛亮聞此臨終之言,即刻伏地痛哭地說:「我哪敢不盡心盡力地輔佐他呢!」一場託孤大戲於焉展開,兩旁的重臣們聽了,不免也要同心掬淚,共向於一統江山的大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