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期::佛學幽覽

菩薩清淨的行持 — 華嚴經淨行品(四十三)

身體形象是所依

罪福能依是能感
美醜健疾是所感
佛相身強是所願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六、乞食道行時願(五十五願)
己二、所睹事境(十九願)
己三、所遇人物(有二十四願)
己三、所遇人物:無病人、疾病人、
   端正人、醜陋人


經文: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
  無病人跟疾病人倆倆相對,無病即身體健康,六十華嚴把見無病人翻作見強健人,意思更圓滿,因為縱然無病,假使其身體虛弱,手無縛雞之力,也沒有多大的好處。

  見強健人,希望大家都能得到真實的智慧,才能夠永無病惱。看到無病人很高興的當願眾生永遠不要有病,而且能快快樂樂,然須入真實慧,永斷業繫,才不會被病所惱。

  張飛怕病,病最能讓人起煩惱,因為人病久了會很無奈、洩氣,事事提不起勁,尤其很多事無法自理,要借助他人幫忙,覺得自己很無用,很是無奈。雪公老師晚年生病,病苦磨人,連大德也不例外,心態要超越病苦不是簡單的事,所以《無常經》特明老、病、死,心態超越老病死的束縛,才是真功夫。
  入真實慧為何是因?此處特指不會被病所惱。除掉病苦有很多種方式,像是運動、吃藥、治療等等,為何最後的根本是入真實慧?因為病苦是由惑業所成,而業感苦,惑生業、惑潤業,所以以惑為主,而要破執著才能斷惑,破執著就從入真實慧去破,惑業不生痛苦就不生,這是八十華嚴說的。可是六十華嚴寫得更好,會性法師也比較贊成六十華嚴,「見強健人,當願眾生,得金剛身,無有衰耄」。完全就身體上來講,現在強壯健康的身體沒有什麼好處,那只能短暫維持,要好好修學佛法,才能得到金剛不壞身,得到法身慧命,永遠不衰敗。「得金剛身」就是真正入真實慧得金剛身,而「無有衰耄」,衰指體力衰,耄指年紀老行動不便。這種現象在金剛身是沒有的,佛就是金剛身,他已業盡情空,只是示現老病苦,示現無常,讓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所以要警惕自己及時修學正法。當身體衰敗時,能夠有智慧而不被身體的衰敗所苦。佛以願力來示現老病苦,不是業力所顯,諸法自性空,業力雖然不顯現,但願力可以顯現,願力顯現的那一分是為了要利益眾生,讓有情眾生知道老苦可以修、病苦也可以修、死苦也可以修。

  我們在路上見到身體強健者要生出隨喜心,並樂見他能把體性轉成金剛身,即內心生起真實慧。強健者如關公、趙子龍,一身是膽、體力強健,那些武將的能耐其實都跟過去生中造善業有關,過去布施飲食,或是像二十五圓通中的持地菩薩以體力來服務大眾,所以其體力、精神、能耐會越用越強。

經文:見無樂著,當願眾生,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見世間不貪著的人,希望眾生能對世間虛妄不實的有為法心生厭離,不去愛著。心無所樂是對俗事沒有興趣,例如:不愛聊天、不愛看連續劇、玩遊戲。

  有為法必須觀待造作而生起,納受時會產生三種感受:苦受、樂受、捨受。觀待過去的惡業生起苦受,觀待過去的善業生起樂受,觀待過去的無記業生起捨受。心中對於過去這三種業顯現的感受都無所樂,因為有為法皆無常,感受的自相亦不可得,苦受樂受也是回應過去自己的善惡業所引起,若不觀待眼前的逆境它不會生起苦受,沒有眼前的順境不會生起樂受,沒有眼前的中庸境不會生起捨受,這是第一分的觀察。第二分的觀察是,如果我們沒有認知它為順境的時候,請問樂受在哪裡?如果受有自相,冷氣吹來大家應該都快樂,但實際不然,對一個病入膏肓的人,一陣冷風吹過來,寒風刺骨,受的自相又在哪裡?可見是在個人的心理認知上顯現,在境界上無法成立。

  萬法只有兩條路,有自相與名言生,若有一分的自相就有一分不帶名言,例如當一陣冷風吹來時,如果它有一分的自相,應該所有人都說它涼,不必觀待名言,可是剛運動完的人全身熱呼呼,會說冷氣開得不夠強,此時冷氣的自相在哪裡?冷氣的自相不可得的時候,冷氣只能名言生,名言通達它是順境時才能生起樂受,感受逆境時才生起苦受,可見樂受、苦受的自相不存在,又何謂受苦受樂呢?所以經文上說「心無所樂」,很多人會錯解為對人生沒有感覺,事實上心無所樂是勝義諦,勝義上通達受的自相不可得,觀待世俗上過去的善惡業生起眼前名言的認知。

經文: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見疾病人」跟「知身空寂」有何關係呢?所有的病苦由身識去接受,身體接受病的痛苦,心裡接受煩惱的痛苦。
  「知身空寂」,身的自相空,身了不可得,請問是誰在受病?可是身體明明是實有,如何說是空寂?乃因身跟心互相依靠,身要靠著心才有身體的作用,例如一個沒有心識的人,何來身體在受病苦之事,所以身的自相若沒有靠著心,身的功能在哪裡,要靠著心身體才有作用。虛雲老和尚入定去兜率天的時候,紅衛兵將他打得七孔流血,其實他沒感覺,身不受苦,因為身的作用是觀待心才有。廣欽老和尚在山中入定四個半月沒吃東西,在禪定的法喜中,身不受餓,可是當他出定時,立刻趴倒,身馬上受餓,所以爬著出去找食物。

  龍樹菩薩《中論》二十七品的修學法,空性的修學法琳瑯滿目,四大是能造,身是所造。能造的四大自相空,地大的自相空,無水、火、風則地大不能顯現;水大的自相空,無地、火、風則水大不能顯現,依此類推,地、水、火、風的自相都空,能造的自相都空,所造的身自相又在何處,自然也了不可得。

  「知身空寂,離乖諍法」,離開乖違、競爭的方法,就是要證得空性的智慧,此人就不會與他人對立、爭鬥。須菩提解空第一,得到無諍三昧,內勤克念之功(能證空慧),外弘不諍之德(無諍三昧),我都尚且不可得了,哪有你可得,就沒有人我的對立、乖違、鬥爭,證得空性的理和,是為根本位,後得位就是外面事項的六和,見、戒、身、口、意、利的和。內證的根本智慧叫做中,外面與人和叫做和,叫做「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身空寂,身的自相不可得,而由身生起的我自相也不可得,它是離乖諍最殊勝的法門。所以見到疾病的人,當願眾生要觀修空性,除了能夠遠離惑業外,還要觀修身體去受苦的那一分,身體的自相在哪裡,身體的自相尚且都不可得,請問是誰去受病?

  知身空寂才能離乖諍法,見疾病人時,要知道想脫離此病苦,必須要從破煩惱的那一分去脫離,破煩惱要從建立真實的智慧去破,從心去脫離的。同樣是病苦,修行人跟不修行的人差別甚大,不修行者要靠特效藥、點滴、醫生、護士脫離病苦,而這樣的脫離並不能真正的脫離病苦,修行人在脫離身苦的時候是從心去脫離的,跟我們世間人在脫離病苦想法不一樣。

經文: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常生淨信。

  見端正人,南亭老和尚的講義上說到,端正的形象是相貌五官端正、四肢完具,而且長短適中、皮膚白皙、齒白齊密、髮長而漆黑、聲音宏亮,端正相是諸多條件的和合,而每一個條件都不簡單,比如說髮長而漆黑,釋迦牟尼佛就是黑髮,是聖人的種性。

  相貌端正可以生起諸多功德,端正人容易生起他人的信心,菩薩修忍辱就是希望讓自己的形象端正,讓別人生起信心,容易跟人結善緣,也容易成為善知識攝受的對象,做善法時也容易得到他人配合、擁護。

  依此引申,我們對六度都可以重新觀察,修布施是為了使來世修學空性時有道糧,不用太認真就有足夠的財富,可以好好讀書充實自己;修持戒使來世可以成為人,而不是成為無法修學的畜生道;修忍辱是為了成為端正人,使善知識喜歡,願意攝受;修精進使自己在修學空性時有恆心、有幹勁,不會半途而廢;修禪定為了方便以後修學空性時,能夠安住在空性的義理上;修觀是為了在修學空性時特別有觀察力。要以上述的心態來修學六度。

  再來說,端正人是以什麼樣的因緣得到的,南亭老和尚的講義中說,皆由過去生中言存端正、心地光明而得。心地光明使自己皮膚發亮、有光彩,言存端正使自己相貌端正。端正人一切的心思皆是為人著想,且是被正知見所攝持,使得他今生顯現端正。

  「見端正人」與「於佛菩薩,常生淨信」有何關係呢?相貌端正的果相由對佛菩薩生起清淨的信心而來,因為佛菩薩的相貌最端正、氣質超俗,對佛菩薩生起淨信心,自然會隨著佛菩薩的因地去做端正的因,生起的果相便會如佛菩薩一樣端正。舉例而言,玉琳國師本來非常醜陋,於藥師佛前生起淨信心,來世投生為清淨莊嚴的比丘。祖師大德的相都很敦厚,跟他前生對三寶的恭敬有關,所以寺廟中的大德在塑佛像時是很講究的,因為佛像表徵佛的端正。

  清淨的信心即對於端正人其端正相的果與因,皆不懷疑。比如說佛菩薩利益有情的心、修歡喜的心、修隨喜的心、大悲心、菩提心、非常樂意攝受眾生的心等等,種種的因感得其現起的相貌端正,又因他生起的心都是為了有情,他的端正是很有親和力的端正,使得有情特別想親近。觀音菩薩的相好莊嚴中,特別有一分是眾所愛近,而釋迦牟尼佛的端正,會讓阿難尊者畏愛兼抱。端正人有時功德很大,當時舍利弗講經時,外道聽起來非常震撼,並說若醜陋的比丘都有這樣的功德,更何況是具足莊嚴佛相的難陀,一定更為殊勝,事實上難陀還比不上舍利弗,可是眾生會如是想,所以回過頭去親近難陀,這就是端正人的功德,可是端正人不能光憑自己相貌端正而不好好充實培養自己,否則就成了外相端正,內在卻無內涵的人。

  見端正人是願所依,能願的是菩薩,所願的是眾生,「於佛菩薩,常生淨信」,希望眾生能得到這樣端正相好的功德利益,特別是對佛無有過失、清淨的身口意三業,生起清淨的信心,是自己相好最殊勝的因。

  修這一條願時,第一要用隨喜的心來修,隨喜的形象是眾生愈做善菩薩愈高興,希望眾生見佛菩薩能生清淨的心。隨喜無須出錢出力,但光是心意就可以累積非常多的功德,反面來說隨喜可以除掉嫉妒的障礙,嫉妒的形象是他人愈好我愈痛苦、愈生氣。第二是發願,希望眾生能於佛菩薩前,常生淨信,眾生沒有這樣做,但我希望他這樣做。第三是承擔,菩薩能幫助眾生於佛菩薩,常生淨信。我希望我的能力能幫助眾生於佛菩薩,常生淨信。第四是祈求三寶加被,讓我有能力幫助眾生於佛菩薩,常生淨信。

經文:見醜陋人,當願眾生,於不善事,不生樂著。

  見醜陋人是願所依,能願的是菩薩,所願的是眾生。

  醜陋相對於端正而言,南亭老和尚講義中說,醜是指相貌殘缺,陋是指行為卑鄙,即是行為舉止處處都只想到自己,不在乎他人感受,不注重團體規矩,陋就是俗氣,人不論相貌英俊或醜陋都沒有關係,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俗氣,也就是要在說話、談吐、舉手投足、辦事等等考慮到別人,並且有學養內涵,善於觀察他人需求,懂得應對進退,自然表現出不俗的風範。

  如何不得醜陋的果相,就要遠離醜陋的因,醜陋的因就是不善事,即不造惡業,不造損人利己的事,對惡業不生樂著之心。醜陋的根源是有執我的心識,生出的貪嗔癡等煩惱。

  我們要知道造不善事的過患,以及做善事的功德,還要知道如何對治不善事,以及如何造作善法,對善法的造作要生歡喜心,對不善事的造作要生懺悔心,用各種的方法讓自己於不善事不生樂著,用各種的方法幫助自己在善事樂著。善事如何樂著?就是在自己造善或見他人造善,或與大眾共同造善時修歡喜、修隨喜,使自己修善的勢力轉強,染著惡法的勢力轉弱。修行一方面要有正知見,一方面還要有善巧方便,懂得修行的要領、門道,懂得修行的滋味,這才是真正會修行。

  反面來說,於不善事不生樂著,很討厭生煩惱、造惡業、跟惡人相處,會性法師說常發脾氣的人照鏡子會發覺相很難看,惡業會讓人醜陋,惡業特別是瞋恨的那一分,百法中說「忿、恨、惱、害、嫉」,五種皆以瞋恚一分為體,所造的惡業、所做的不善事,最能感應醜陋的相,此時降伏當中特別要降伏瞋恨的那一分,如何降伏瞋恨?反面要知道瞋恨的過患,正面要知道修慈悲的功德,無法生起慈悲時怎麼辦呢?雪廬老人說慈不下去就忍,但要知道忍的功德,而且要感激對方給我機會修忍辱度,沒有他提供此機會,則修不到忍辱度。到了極樂世界,沒有環境修忍辱度,在娑婆世界才能修得到,對方給我們機會修忍辱度,功德跟阿彌陀佛一樣大,應該產生高興的心態、歡喜的忍,而非心上一把刀,無奈的忍住。

  六十華嚴的經文是「見醜陋人,當願眾生,遠離鄙惡,以善自嚴。」醜陋當中,瞋恨是他的直接因,所以修忍辱是對治瞋恨最好的方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