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期::論文研究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心晴
善教詩禮樂
風俗導淳厚
文化興邦國
民族賴延續
 

從詩歌發展過程探討詩禮樂的關係

 

 
回到歷史源流探討詩禮樂的關係時,先須明瞭,儒家的教化乃從禮樂教化加以開展,或許可以說孔子的教學即是禮樂的教化。孔子曾對伯魚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那禮樂教化到底是什麼內容,如果能就古注做一詳讀,將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面貌。如論語:「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可以一窺音樂中的詩禮,將明白「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實乃孔子禮樂教化的一體開展。
 
先說詩的演變,即可明白詩禮樂三者的關係,若就世界各國乃至於中國詩歌的演變,可大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有音而無詩」:詩的由來為何?乃從語言發展而來的,原始部落的先民,過著單純的生活,以言語表達感情,但在語言無足以形容自己的內心時,誠如《禮記‧樂記》所言:「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正說明了人類歌唱、音樂及舞蹈興起之由。當語言不足以表情達意的時候,就想用唱歌來傳達心意,當唱歌還不足以表達的時候就不知不覺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舞蹈發露他全部的感情,所以從原始部落音樂起源中可以探知詩歌與音樂實乃一脈相傳,所以第一個時期叫做「有音而無詩」,乃以音樂為主,吟哦哼唱的歌詞中多半沒有意義,就像是兒歌或是原始歌謠的興起,或像原始部落中的歌舞歡唱,大抵以音樂表達其歡樂的氣氛,然就其歌唱的內容,或只是單純的發音重疊,或反覆吟哦,一方面是好吟唱,一方面是伊伊呀呀地很能夠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最主要就是藉唱歌跳舞發抒情感,所以第一個時期是有音而無詩。
 
第二時期開始賦予歌詞意義,但依然是音勝於義,也就是仍以音樂取勝,雖然慢慢的增添了歌詞,隨著歌詞的開展,唱唱自己心裡的聲音,但往往歌詞簡單而口語,通俗的民間歌謠於是產生,這就是第二時期音樂勝於詞義的傳達。
 
第三時期的發展中由有識之士在語言上開始琢磨講究,著重於詞章音韻之美,詩歌的義理慢慢被彰顯出來,這個時期的音樂、詞義可以各自獨立,有時候歌詞和著音樂來唱,可以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或將詩抽離出來單獨欣賞,此義亦足以表達他的內心,這就是第三個時期,音、義分立。
 
而詩歌發展到第四個時期,詩義豐富而顯著,詩文中不管是義涵、用詞、押韻都有更進一步的講究,所以變成了義勝於音。但因詩歌是源自於樂,詩歌的本身富有音樂的特性,自有其音韻節奏長短的變化,所以即便詩歌本身沒有音樂的配合,仍能藉由詩歌的節奏、聲音及韻味表達詩的美,所以詩歌的本身富有音樂性及節奏性,所以詩歌發展到最後一個時期,就是用語言去彰顯詩歌的音樂之美。以上就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四個時期。
 
再以詩歌發展的四個時期,探討中國最早的詩歌創作—詩經。詩經的創作最初屬於第二時期,音大於義,當民間歌謠慢慢盛行,大家以簡單的音律哼唱著簡單的歌詞表達自己的心聲,當中不乏佳作,亦有糟粕,所以詩經傳唱多達上千首,其中音大於義者多,或多重複,或無足以取裁,故孔子加以整理刪定。
 
而詩義隨著民風有不同的展現。詩經風、雅、頌中,國風乃周天子之採詩官至各諸侯國採集詩歌而有十五國風,論語:「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孔子問兒子有沒有讀周南、召南,若不學周南、召南,就好像面牆而立。國風分正風、變風,真正屬於正風的應該只有周南、召南,其他都屬於變風。周南是周公的分封地,而召南是召公管轄的一個領地,而文王聖人等教化由周公、召公帶到了周南、召南,所以這兩地的詩歌有聖人教化的氣象,其歌詞能彰顯聖人的德風,所以屬於正風。而其他諸候國所採之詩多屬於變風,可以從歌詞中體會當地政治教化的缺失,故變風可作為周天子察納民情,作為改善施政教化的參考。
 
而孔子刪詩書、定禮樂以行教化,故將詩中歌詞重覆,不合於教化之詩刪除,加上大雅、小雅、頌這些國家的宮廷音樂,合成了詩經。三百一十一首詩,小雅裡面其中有六篇是只有題目沒有詩文,這三百多首的詩,孔子不僅將它選出來並且弦歌之,古時候詩歌旁有小注,此小注就是它的音樂記載,孔子時代詩經在音樂上的記載已經流失了,也就是當時有詩文而無音樂。所以孔子選擇詩歌三百多首並賦予管弦。此正說明當時的音樂與歌詞是分開的,孔子和以管弦讓詩歌容易朗朗上口,在
音樂的薰陶裡可將詩歌的內涵傳唱出去,孔子即以詩經來推行他的樂教。
 
只要提到樂,必然包括詩,因為音樂當中的歌詞就是詩。而音樂裡頭也包含著禮,因為手之、足之、舞之、蹈之,即禮的動作,也就是當音樂詩詞演奏之際,人們還配上了動作,那這個動作就是舞蹈,而這個舞蹈在聖人的教化當中其實就是禮節的一個行持,因為它會配合歌詞的內容,音樂的節奏來引導身體的動作。
 
集釋裡提到「俾學其俯仰疾徐周旋進退起訖之節,勞其筋骨,使不至怠惰廢弛,束其血脈,使不至猛厲僨起。」這就是講到音樂配合詩歌的歌詞,他的動作就是舞蹈的表演,而這個舞蹈就是「禮」的演練,所以詩、禮、樂合而為一。
 
而「成於樂」也就是說明音樂演繹的即是詩的歌詞,而聖人制禮作樂的目的就是以內聖外王的內涵作為引導,其舞蹈動作就是禮節的行持,讓人手足有所措。所以「成於樂」,當樂興起的時候詩、禮、樂即合而為一,此是詩歌的第二個時期,它是音、義並重的,各有各的功能彰顯。乃至於後來詩經有齊詩、韓詩、魯詩三家來注解詩經,以詩經的義理為主,所以這時候音、義可以並存也可以分列,這是詩歌發展的第三個時期。
 
孔子的樂教屬於第二個時期到第三個時期,尤其孔子他自己作樂等於是到了第三個時期,乃至於詩文到後來即便不加上音樂的演奏,詩文的義理仍扮演教化的功能,直至溫柔敦厚的詩教失去了功能,彼時詩亡而春秋作,但春秋筆中寓褒貶別善惡,仍然不離詩溫柔敦厚的義涵,但因為後人不懂,不但詩亡春秋也亡,就一路亡到現在。
 
現在回頭試著探討當時孔子制禮作樂環境背景,以這四個時期來揣摩揣摩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全體內涵。
 
而音樂對人類的影響至深,在中國五聲音階裡「宮商角徵羽」,五音配合著五方,也配合著我們身裡的心肝脾肺腎,還照應著我們喜怒哀樂各種的情緒,還有五行的配合,所以音樂的作用是廣泛多層面的。三字經: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不同材質的樂器會形成不同聲音,如宮屬於土,像壎等土製樂器的聲音音域持平,能讓聽者穩定心性,當一個人心氣穩定的時候,它就可以達到溫舒廣大的一個效果。而商屬於西方、屬於金的部份,像銅、鑼、鈸等金屬的樂器,敲擊的時候會使人的氣為之收斂,因為金屬樂器震耳欲聾的聲音,會使人方正而精神為之一振。而角聲屬於東方、是屬於木的部份,像笛子、木魚、木琴等樂器,聽了以後會使人心氣舒展,易讓人生起惻隱之心。徵屬於南方、屬於火的部份,其聲高亢而有韌性,像是中國鎖吶等,聽了使人好善樂施,會將我們的氣提昇起來。羽屬於北方、是水的部份,古琴的聲音如流水能洗心,琴聲一出會讓人心平氣和,寧靜而喜悅,並使人整齊而好禮。
 
由五音變化可略知音樂潛移默化的功能,所以聖人懂得禮樂的道理,自古唯有聖人可以制禮作樂,而此聖人不但是天子,還是一個有德有能者,有能力制禮作樂,並且達到教化的作用。
 
以上不揣淺陋,就詩歌發展的四個時期來揣摩論語中論及詩禮樂篇章的相互關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