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期::藝術賞析
孔門七十二賢淺說(三十三)—壤駟赤
布衣不妨人高貴
出路名利非選項
胸中江河待明君
人生樂趣在法喜
壤駟赤,姓壤駟,名赤,字子徒(孔子家語稱作穰駟赤,字子從),春秋末年秦國人。
秦祖、壤駟赤及石作蜀,遠自秦國前來向孔子問學,又能名列七十二賢,因此三位賢者號稱隴上儒學賢,亦稱隴上三儒。壤駟赤在學習上喜好發問請益,《論語》上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大叩大鳴、小叩小鳴,壤駟赤善問善學,是位以詩禮修學有成的學者。詩者,是人情的極致,上通天文,下達山川萬類,乃至於人文政事,都囊括在內。禮者,體也,道德倫常由之生,壤駟赤就是以詩禮傳家成為楷模。
宋高宗贊辭:「式是壤伯,昭乎聖徒,執經請益,載道若無,詩書規矩,問學楷模,得時而駕,領袖諸儒。」尊敬這位壤伯,在聖廟排在聖徒行列之中,學習經書、向師請教義理,學問一天天充實,但有若無,實若虛,學然後知不足。詩書旨趣用為世間法度,是問學的模範,充實自己待時而顯,為諸儒之領袖。
壤駟赤在東漢永平十五年從祀於孔廟,唐朝追封為北徵伯,明朝嘉靖年間改稱先賢壤子,清朝又稱壤駟子。
畫中的壤駟赤雙手握於前,轉頭目視一旁,神情祥和安定,正直而自然,具有儒者的氣度與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