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期::藝術賞析

道藝春秋(四)血統祖先 黃帝

文明承載文化

文化延續民族
民族立國本質
立國創造文明
傳播文化價值

  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到了黃帝時,進入制度化。中國歷代帝王大多都會設廟來祭祀黃帝,表徵統治的正當性,黃帝是中國歷史文化中很重要的標誌人物,大家公認他是中華民族的血統祖先,而稱自己是黃帝的後代。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人類文明早期階段,天下還未一統時,各部落會推派共主,黃帝當時就被擁護為共主。當一個地方政局安定,就會衍生很多發明與創造,畫家江逸子先生畫的黃帝圖,體現了文明的進程,以前都是獸皮,或者袒胸露乳。到了黃帝,有了制度化的衣冠,他的太太嫘祖發明以蠶絲製作衣服的紡織技術,使得大家都有衣服可穿,是衣著文明的進展。

  文明的進展可以表現在生存的方式、飲食的方式、交通工具等等。江先生所畫的就是上衣下裳,一般說的衣裳就上衣下裳,下裳就像裙子褲子這樣。江先生的繪畫交代仔細,每一筆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比如說衣服的紋路裡面畫龍畫雲,胸前還有海水波,畫雲畫龍表徵中國的帝王,因為龍變化莫測,代表帝王的能力。《易經》的乾卦就是以龍為主的卦,九五爻代表帝王之尊,皇帝九五之尊叫飛龍在天,表徵帝王的就是雲中的龍。龍還分五爪龍、四爪龍、三爪龍,五爪龍指天子,四爪龍特別是象徵卿大夫,三爪龍一般民間可以用。

  畫中黃帝的神態安詳,展現一種回顧的姿態,像是在回首往事、回聽大臣的意見、回想過去的經營。他手上捧的是「笏」,一般大臣的笏用在上朝時,為了如實地奏報皇帝,故寫重點在笏上以防忘記。古代開會時,大臣要簡要詳明的說話,話不能冗長,直接點明重點、講出真相。國君天子拿的笏則是一種溝通天地的功能,是一種恭敬安詳的握姿。他頭上戴的帽子很有趣,頭上長板的叫做「綖」,「綖」是前面圓後面方,代表天圓地方,前面的圓紅代表陽,後面白代表陰。他的板子「綖」是用玉做的板子,或者是其他材質,前低後高,代表居高臨下、關懷百姓,「旒」就是絲線串著珠,「旒」有九個旒就九條絲線,九是中國的陽數,代表「陽數之極」。每一條「旒」有十二個珠子,代表十二個月,在這十二個月裡都要順應天時、孜孜矻矻,不懈怠地來從事政治,才能創造天下安定的局面,太平盛世看起來無事可做,其實後面的努力是老百姓看不到的。「旒」還能遮住黃帝的視線,不要看得太清楚,代表領導人不要觀察得太明有傷厚道,也讓臣子們不要直接看到黃帝的表情,意思是不讓臣子有揣摩上意的機會,往往揣摩上意就會講好聽的話,帝王便會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氣氛中。所以有時候皇帝要喜怒不形於色,並不是心機城府很深,而是不要讓臣子揣摩上意。所以黃帝的服裝、儀容就代表中華文明的進展。

  黃帝特別重要的發展就是曆書,用天干地支來記錄日子、季節。我們現在很多的黃曆的源頭就是黃帝做的曆書。神農氏雖然發明了農具耕田,大家可以普遍的繁衍人口,可是大家沒辦法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正確時間,天時很重要,中國以農立國,不能耽誤農事,古代的天時錯,史官要被砍頭,所以古代的曆書太重要了,完全按天時來辦事。

  古代祭太廟時,還要把月曆拿出來看這個月是正月還是二月還是三月,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做事方式,該如何配合農時,如何告訴老百姓現在是什麼季節,應該種什麼植物,這些做國君的都要很講究,才能保證一年的豐收,極不簡單。

  黃帝還把不斷演變的音樂定下五音十二律,還設立了井田制度,周朝井田制度的濫觴就是黃帝,井田制度有公田有私田,它不但能夠讓老百姓集中、繁衍人口,還方便國家的稅收,同時也從神農氏的醫學不斷發展,這就是文明。

  在朝中黃帝除了接受大臣們的奏摺以外,還與大臣們談論天時、農時,甚至醫藥,可見黃帝的好學用功,就算到今日,此人也符合時代需求,後來就整理成《黃帝內經》,當然《黃帝內經》後面還有很多的演繹,但是開頭就是他跟大臣們之間的養生問答,以上種種的發明,其實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而有黃帝的開拓,將中華文明提升到另外一個層次,改善人們的生活,注重人們生活的內涵。這些人性的表現,其實就是中華文化的道統,而最能彰顯道統的就是帝王,因為最能利他的就是這些握有政治實權的帝王,果然帝王有利他的想法、利他的能力、利他的目標,以及知道利他的價值,就是真正道統的所在。道統在人身上,孔子在彰顯這些帝王的時候,就是要後面的政治人物、領導者有典範可循,能夠為人民服務、開創人民的福祉、創造人們生活的內涵、生命價值。

  站在黃帝這幅畫作面前,我們要看到先民的努力、開創文明的氣象、承接前朝的基礎、治國的氣象,以上是觀賞這幅畫作的反思。(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