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期::孔學一隅

孔門心法—中庸之道(十七) 第十四章:君子盡其本分,反求諸己

樂天知命君子行

說易行難反求己

素位而行歷緣修

不怨不尤唯天知


—前言—

  現代社會比過去分工更為精細,人人各有其位,各有角色要扮演,就好像機械設備中的各個零件,一個也不可少。「社會」這個機器也是如此,若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恰如其分的做好自己分內之事,家庭才有幸福,國家才會上軌道,天下才可能太平。君子就是一個能守住本分,修正自己的人,所以關於君子的修學法,不正好就是安定社會,皆大歡喜的良方嗎?

  我們都知道日本武士刀很厲害,刀刃很鋒利,但是要經過諸如火燒除去雜質,水洗增加延展性,一公分厚度的武士刀,就需五千層的冶煉,製作過程讓人歎為觀止。武器需要千錘百鍊才能成就鋒利 ,人也需要千錘百鍊才能成為有能力、有擔當、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成為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退轉、 墮落的君子。一個人能屹立不搖,具備千古的見地,能夠有很好的內涵 、才學 ,都是要經過千錘百鍊的。


—科判分析—

中庸總體科判

  第十四章還是在《中庸》的第二部分,即分別顯示中庸的修學法和義理。


本章科判分析

  本章分為兩段,第一段是道在人身,第二段是忠恕近道,表現在世間的倫常。

  本章分兩段,第一段「素位而行」,是君子的總說。君子安於自己的位置並發揮功能,做不出成效就反求諸己,不推諉責任和過失。君子可能身處於富貴、貧賤、蠻荒未開化的夷狄或患難之中。君子可貴的並不是人生的美滿,而是在富貴、貧賤、夷狄、患難之中都能安住,而且心不離道,這才是君子應有的形象。第二段「行正求己」,君子是行為正直、言語合理、心態正常的人。道若推展不出去,他就反省自己。君子若在上位,不會驕氣凌人;若在下位,不會對上級討好、巴結、諂媚、拍馬屁。當他遇到困難、挫折、障礙時,有能力處理這些境界而不怨天尤人,坦蕩的等待時機。小人在遇到挫折、障難時,就會鋌而走險,心存僥倖。最後以射箭來比喻,箭射的不好,要反省自己,懂得改進,這就是君子的形象。


—消文釋義—

經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消文:君子不論現在自己身處何位、何種環境、何種名分,都能把該做的事情做好,不會超出本份,諂媚巴結、鋌而走險、眼高手低,不會希求非分的地位、財富。

  君子若現在是富(富有)貴(地位高)時,懂得如何在富貴中行持,在富中不會驕慢、淫逸、奢靡,能好禮而樂善好施;在貴中不會仗勢欺人,能禮賢下士,提拔人才。

  君子若現在是貧(窮困)賤(地位低)時,懂得如何在貧賤中行持,不會諂媚、討好、巴結他人,能安貧樂道,好好向學,令他人崇敬、景仰、有信心。

  君子若現在是身處夷狄時,懂得如何在夷狄中行持,在言語上講究信用,待人誠懇,不奸詐,守住自己的人品人格,日久天長,經受住考驗,終究會被他們接受、歡迎,這就是自己的出路。

  君子若現在處於憂患障難之中,包括颱風、海嘯、地震等天災,或者遭逢戰爭、瘟疫、車禍,或者生病,他都懂得如何在患難中行持,懂得磨練耐心,堅強毅力,考驗意志,堅固願力,如同千錘百鍊的武士刀一樣,冶練出剛毅、堅韌不拔、可堪大任的人才。患難對於有理想抱負的君子而言,是成就的礪金石,是冶煉成金的熔爐。

  君子入富貴、貧賤、夷狄、患難都能得到他所該得的,在富貴中養成好禮和樂善好施,在貧賤中養成安貧樂道,在夷狄中養成忠信篤敬,在患難中養成堅忍不拔的性格,君子並不是故意找罪受,而是透過患難困苦、顛沛流離、種種折磨,作為自己的考驗,君子可以在任何境界中成就自己。

釋義:「素」,現在;「夷狄」,未開化的蠻荒之處。


經文: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

消文:《詩經》上說:「我們砍樹幹做斧柄,做斧柄的法則就是手上握的斧柄。」拿著斧頭的木柄來砍樹,不用手上的斧柄來作標準,要用木頭來做斧柄是不可能的。

釋義:「柯」,斧柄;「睨」,斜著眼看。


經文: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消文:因此君子要用有道的人來培養人、管理人,君子是要改罪和過的,否則就如王莽和曹操雖然有才,卻壞亂天下。或者說,君子要求自己嚴格,對他人是不苛刻的,只要對方願意改正罪和過,就可以了。

發明:修道的標準在人,有道的人才能弘揚道,沒有道的人則無法弘揚道。修道必須透過聞思修,多多串習,使體悟愈來愈明顯,直到道理像是在眼前看花瓶一樣明顯。君子用有道的人來管理人,不可以只有法令規章,這樣是沒有用的,法治治國,民免而無恥,事項條文沒有用。只有質地好、好學的人,才能導正風氣、培養人才。心術不正者,想要他弘揚道,也是不可能的,不但會糟蹋道、傷害道,還會使道提前滅亡。孔子的學問能培養君子之才,是因為以道人才能培養出道人,少正卯則是培養小人之才,因為以小人之心來培養,只能培養出小人。


經文: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消文:能夠行忠恕之道就離大道不遠了。不願意他人施加給自己的(如他人對自己無禮、不守信等),就不要施加給他人,這就是將心比心的恕道。

釋義:「忠」,心術正,表裡如一,有誠意;「恕」,將心比心。


經文: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消文:君子如果處在上位時,不會欺凌下位者,君使臣以禮,懂得以禮相待,懂得留有餘地,不結怨,因而能得到下位者的擁護。

  君子若處在下位時,不會攀緣、拍馬屁、討好、巴結上級,但會尊重配合上級,使上下合作、團隊一心。

  君子能端正自己的身體、言語和思想,而不會苛求別人,所以不會抱怨他人,也不會被他人抱怨。不管遇到患難、顛沛流離、夷狄、貧賤等各種困境,都不會埋怨老天爺不公平,不怨恨別人傷害、迫害、羞辱,這才是君子的修養。平時沒事時沒有火氣不代表修養好,這種修養是要經過歷練才能養成的,如武士刀要經過火燒水洗、千錘百煉才變得鋒利。一個人在經歷這些考驗時,如果還能堅定志向、砥礪品德、確立見地、修正錯誤的看法,就能在境界中完成君子的品格、情操和見地。

  因此君子懂得平易的等待天命、時機,如《易經》中教導的依禮進退、依五倫修身、依道自利利他,懂得趨吉避凶之道。小人往往在挫折、障難中,害怕貧賤、痛苦、磨難,因此鋌而走險,非分的希求名聞利養,希望不透過斷惡修善、忍辱負重,來脫離境界的繫縛,好逸惡勞,心存僥倖。

  孔子說:射箭可以用來比喻君子,只要是射不中靶心,都會反省自己技術不好,求自己的技藝進步,君子碰到挫折、障難、逆境考驗、道不能弘揚的時候,應反省自己是否德學、耐力、願力不足,人情世故不通達,禮節不講究,道心不堅固。

釋義:「援」,攀緣;「易」,平易;「俟命」,等待天命;「正鵠」,靶心。


—章旨—

  1、道沒有離開人,這個人才是有道之人,有道之人的人生才真正有出路。

  2、道不是抽象的,而是可以實踐的,實踐在忠恕。忠是誠實的質地,恕是將心比心的心態,能夠在五倫上將心比心,必是敦倫盡份的君子。


—析疑—

一、本章與前章之關聯為何?

  上一章講到敦倫盡份,這一章更講到素位而行,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兩章合看,更可以看出君子應有的風範與內涵。


二、如何善用外境建設自己?

  當貧賤的時候,不是故意去貧賤,而是不得不如此。如邦無道的時候,大環境就是營私舞弊,貪汙腐敗,君子不跟外面的小人同流合汙,自然就會貧賤。或遭逢橫禍,要被貶到夷狄之邦,或者生病、車禍、天災、戰亂等等,都要善用外境來建設自己。如看戲讓人著迷,曲終人散時,令人蕩氣迴腸,不忍離席,正是因為演員演什麼像什麼,並且各個角色互相配合,才成就美好的戲劇。君子也是如此,能夠安忍於自己的處境,能夠任重道遠,配合別人來改善風氣,修養自己的德學,成就自己一生和他人的善業,共造社會善良的風氣。


三、素位而行有何特殊稀有之處?

  素位而行有很多好處,可以充實自己的內涵,一般人不會在各種境界上磨練、充實自己,並且發揮自己各個角色的功能,如果有這樣的見地、心量、想法,就願意在環境中,充實自己人生的見地,考驗自己的耐心,歷練成就自己的內涵,這是非常特殊稀有的,唯有君子才能辦到。

  素位而行有兩種,一種是講究名分,《論語‧子路》篇說:「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必也正名乎」,孔子強調名分的重要,如果超越了名分,叫作「勇而無禮則亂」。如基層公務員可以就自己的職務,解決民眾的問題,但不可以行使長官的權力,最終裁決仍由長官決定。

  另一種是在倫常中,《論語‧顏淵》篇裡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國君的把角色演好,就是懂得充實內涵、依禮待人、用人得當;為臣子的把角色演好,朝廷一團和氣;為父親、為子女的把角色演好,則家庭一團和氣。家和國如果都是和諧的,這就是強盛的形象。

  如果不素位而行,就如《論語‧顏淵》篇裡說:「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國家有內亂,上下不和,此時縱然經濟發達,但亂象頻出,甚至有敗亡的徵兆,這樣的享受又有何意義呢?

  上述可見,富貴中行乎富貴,才是富貴唯一的出路;貧賤中行乎貧賤,才是貧賤唯一的出路;夷狄中行乎夷狄,才是夷狄的出路;患難中行乎患難,才是患難唯一的出路。素位而行,就是在名分中安分守己,在倫常中敦倫盡份,這是唯一的出路。君子如果通達這樣的見地,必然能趨吉避凶、逢凶化吉;小人行險僥倖,縱可逃得一時,也逃不了一世,縱然逃得了今生,但終將禍延子孫。


四、沉迷富貴有何害,反之善用又有何功?

  有的國外球員炫富,縱使有幾十億的身價,最終卻因吸毒、過度享受而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迷戀富貴除了自己遭殃,還禍延子孫,富不過三代。因此富貴之人要善用富貴,才不會白白浪費,不會吞下富貴帶來的痛苦。


五、富貴之人應如何善用富貴,才不會白白浪費?

  富貴之人可以展現公益形象,舉凡環保、節能減碳、社區參與、慈善救濟、推展文化事業等都能不遺餘力的奉獻己力,這才是富貴者的責任 。

  老子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愈是為人著想,自己收穫愈多;愈是給人財富,自己財富愈多。二○一九年,比爾蓋茲(Bill Gates)先生又蟬連世界首富,擁有一千一百億美金的身價,但他是世界最會做公益事業的人,而且愈做公益,就愈成為世界首富,可說他是最懂得運用富貴的人。有一家咖啡館,提倡買咖啡的人,可以點兩杯咖啡,一杯自己享用,另一杯則用咖啡貼紙貼在牆上,提供給窮人也可來享受咖啡,獲得招待,你的享受也同時兼顧別人,店員不會因為富貴而特別招待,也不會因為貧賤而特別疏忽,使得社會充滿溫情,為人著想的好風氣也一直延續。


六、貧賤之人應如何看待貧賤?

  貧賤之人要反省自己努力不夠,沒有好好充實,能力不足。貧賤之人可以從貧賤中看到人生的真情,這是富貴之人難以看到的。貧賤之人如果能夠安分守己、不希求、有品格、有情操,就更能得到人們的尊重,如顏回得到子貢的尊敬,就是因為他充實德學,在周遊列國時,沒有人會看輕顏回,連楚國子西大夫都認為他是宰相之才。


七、貧賤有何優缺點?

  貧賤的缺點是生活不充裕,物資很缺乏,經濟很拮据,無法滿足家人的需求,也會讓人看不起,甚至遭致羞辱。但雪廬老人說:貧賤的優點比缺點多很多,有無限的好處。貧賤時能看得到人情冷暖,因不用應酬而有時間充實自己,也容易交到真心的朋友,子女也大多會刻苦上進,不會出現富貴人家的奢靡浮華。如果貧賤者有這樣的眼光,就能安於貧賤中;若沒有這樣的眼光,則在貧賤中不能安分,當財物拮据、受到羞辱時,就會痛恨貧賤,生起很多煩惱,乃至憤世忌俗。


八、素貧賤,行乎貧賤的樣子?

  有時富貴會變夷狄、貧賤、患難,人世間是無常的。但在肯亞、阿根廷、摩洛哥、印度等國家,很多人生下來就是貧賤的,可能面臨環境上的考驗,如身處高原流水,面臨毒蛇、猛獸的阻撓,或者身體有殘疾,但有些孩子反而懂得求學,在貧賤中仍然能充實自己,享有求學的快樂,這是我們身處富有國度所未能及的。如果不好好上進,則對不起那些積極求學的貧賤者。


九、如何做到素夷狄,行乎夷狄?

  《論語‧衛靈公》篇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語上要誠實守信,行為上要厚道、對人恭敬。哪怕是生在未開化的蠻陌之邦,大家還是會歡迎講信用、待人厚道的善人。反之,動機不良、說謊話、做壞事,走到哪裡也不受歡迎。

在《論語‧子路》篇裡孔子對弟子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懂得獨處,做事實在,對人有誠意,只要不放棄這樣的德行,就是在夷狄的出路。


十、素夷狄,行乎夷狄的榜樣?

  第一個是唐朝的文成公主,她從青海到西藏時,一路上是一片荒涼,綿延不絕,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變化。她從繁華的長安,去到荒涼的西藏,不論風土民情、氣候、飲食,都是天差地別。但文成公主沒有埋怨、哭泣、牢騷,而是把文化帶到西藏,造就了今日西藏文化的昌盛,她也是藏族人最歡迎的漢人。

  第二個是雪廬老人,六十歲來臺灣,那時臺灣還未開發,講話臺灣人都聽不懂,但他從來沒有埋怨、牢騷。他九十六歲時說自己從未嘆過一口氣,既使過年一個人吃年夜飯,卻不覺難過。他一生堅定、刻苦、有遠見、有才情、有熱忱,他是「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當他過世時,學生如喪考妣,他是「素夷狄,行乎夷狄」的榜樣。


十一、如何面對患難而做到素患難,行乎患難?

  《禮記‧曲禮上》中說:「臨難毋苟免」,面臨患難,不要求苟免,就是不要用非分的方式逃離患難,如沒有錢時用非分之道,做不好的事業或勾當來賺錢。

  要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障難呢?如文成公主到西藏,或者君子遭受充軍、勞改的患難,像林則徐為中華民族的延續而禁鴉片,下場卻是被充軍到新疆,成為鴉片戰爭的犧牲者,他做善反而遭受苦難,但他臨難卻不求免除,勇敢的去面對。《孟子‧告子下》中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就是老天爺對自己的考驗,讓自己的心志堅定,身體硬朗,忍耐力加強。如果在這幾方面考驗成功,歷練過後,自己的承擔力、堅忍力、忍辱力、願力都會進步,君子有時候要靠外境磨練而成就,雪廬老人說:歡迎困難、迎接挑戰。

  敘利亞是當前世界最糟的地方,每天都有戰亂,死了很多人。老百姓自發組成白頭盔隊賑災救濟,在炮火連天的環境下拯救傷亡,在患難中還發揮君子的情懷去利益他人。如同中日抗戰時,雪廬老人從濟南逃到大後方,在烽火連天中,還組建救護隊救助傷亡的人,這就是「素患難行乎患難 」的典範。在敘利亞的難民之中,大家都沒有飯吃,但是在轟炸的恐懼、無奈、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當中,卻轟出了這種情懷。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可見君子是被考驗出來的。


十二、無入而不自得,要如何得?

  君子處在富貴、貧賤、夷狄、患難中,可以得到心安、人品、歷練、閱歷、志向、安忍、考驗、善緣、人格的成就,得到的太多了。不要只是把所得側重於錢財,人生的內涵才是真正的得。


十三、正己而不求於人,應如何正己?

  《論語•衛靈公》篇裡說:「躬自厚而薄則於人,則遠怨矣。」端正自己,要求言語、行為、心態上講究,但對別人不苛責。別人有他的因緣和不足之處,因不會苛責別人,不會怨天尤人,則遠離自己的埋怨,也遠離了別人對自己的怨恨。


十四、正己而不求備於人,其形象為何,有何特殊稀有處?

  正己而不求備於人,這樣的人不會苛求人,不要求他人完備,不會爭功諉過,會為他人著想,容易與人合作,遠離人家的怨恨,這樣的人極為特殊、稀有,也是君子的人格修養。


十五、如何做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君子明明做得很好,應該得到福報,卻往往遭受到災難、痛苦、困境,此時要如何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呢?《論語•憲問》篇裡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下學」是說,我們應在人事上學,在貧苦、富貴、患難、夷狄中學,好好的學得人情世故、道理通達、內涵充實、體諒別人。「上達」是說,能通達於天道,自然能趨吉避凶、逢凶化吉、改變命運。


十六、君子居易以俟之,形象為何?

  「居易」指很平易、正當的道理,就是君子安住之處,尤其是《易經》上講到的趨吉避凶的道理,都要在人倫、名分、道理、人情世故上講究。《了凡四訓》上說:「易為君子謀,修身以俟之,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有一分的非分希望、討好巴結、心思不正都要斬斷。


十七、如何做到居易以俟之?

  一定要通達行險僥倖的過患,居易俟之的功德,還要懂得親近老師、朋友,好好共學,增長見識、培養能力,在環境上多多磨練自己,慢慢的才能在道理上體悟,處於逆境才能坦然,進而逢凶化吉,這些做法是環環相扣的。


十八、小人行險以徼倖,其形象、過患、目的為何?

  小人在遇到困難痛苦時,一定會想很多不入流、不合道理、邪門的招數,只求過關,形象就像是走鋼索一樣,也能夠走過去,但如果遇到大風吹來,總有一次會墜落萬丈深淵。

  行險僥倖的過患是每天提心吊膽,君子遠離,小人親近,而且煩惱眾多,心思詭異,雖然名利雙收,卻得不到該有的人生快樂,恐懼的心態使他白天緊張,晚上失眠,就算一生熬過這些風險,最終卻禍延子孫。


十九、為何以射箭做比喻?

  君子反求諸己,孔子比喻就像射箭,射箭的人射不好時,就會反省自己,君子也是一樣,在逆境中反省自己,不爭功諉過,願意接受別人的勸導、指正、善緣,看到別人的長處就改善自己,樂於接受別人的舉正,樂於改過。當運動員做不好,教練很兇的修理他,他都能欣然接受,君子要像運動員一樣,精益求精的在思想上、行為上、言語上追求進步,使自己過失越來越少,福報越來越大,智慧越來越深。

 

二十、射箭失準有何原因?

  一般人射箭射不中,往往會推諉、多方掩飾,如推託是箭或弓的材質不好,或是風太大、陽光太強,或是昨夜沒睡好,或是今天忽然生病,或是運氣太差,或被別人陷害等等。但運動員不會這樣推託,因為就如《禮記•射義》裡說:「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運動員都會反省自己技不如人,只有重新再來,取得好成績。君子為了要歷練人格,修養德學,成就才情,堅忍毅力,就應該像運動員這樣。


—總結—

  一、富貴、貧賤、夷狄、患難是無常的,富貴時不要得意忘形,因為也可能會變成貧賤;身在夷狄也不必怨恨,也許富貴就在其中;有時患難成為成長的契機。人生是不一定的,不要只看眼前、表面,要經營完整的人生。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不是一下子跑完一百公尺就完了,後面後繼無力,懂得經營人生的人,如馬拉松一樣,能夠一直跑下去,最後才能脫穎而出,這是歷煉出來的。

我們不要去羨慕富貴,有時富貴者可能會淪為階下囚;不要瞧不起貧賤,貧賤者未來可能成為達官貴人;不用羨慕那些平步青雲的,他們有時在鬥爭中被流放;不要怕患難,漢文帝就在患難中當上皇帝。人生無常,不要看到好的就討好,看到壞的就瞧不起,眼光千萬不要短淺。

  二、上下關係的相處,要上不陵下,下不援上,守住這樣的原則,才能經營出好的團隊。

  三、君子雖然要在富貴、貧賤、夷狄、患難中素位而行,但要懂得入世,不能只是抱持古道,不了解現代。君子雖然不能追趕潮流,但也不要食古不化。大陸中央有句口號:「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樣才是博古通今、走入時代的君子,西洋的科技、邏輯推理都可以運用到中華文化,作為學習的方法,這才是君子入世應有的胸懷。

  總而言之,老子和孔子都認為時機很重要,老子曾對孔子說:「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時機好的時候飛黃騰達,時機不好時也要安分守道,把握時機是本章的重點,富貴、貧賤、夷狄、患難都可以是成就的時機。


—問答—

一、如果都不做本份外的事,在某些情況下是否會被認為太自私了?

  君子本來就是利他的心態,《大學》裡說:「君子以義為利」,「義」就是利他,但要在範圍內利他,如公家機關的承辦員,可以盡自己的本分去便民,但不能超越職權去做,僭越會讓人懷疑、猜忌,與長官不和,同事間也會認為他是霸道的人,結果適得其反,君子「素位而行」是很高的智慧。


二、若行有不得要反求諸己,為何堯要殺鯀,舜要逐四凶,禹要殺防風氏,孔子要殺少正卯?

  君子在公在私都要反求諸己,但如果一個人沒有盡到他的本分,沒有好好經營,傷害了老百姓,那麼站在執行者、長官的立場上,要追究他的責任,在公家領域必須予以處分,否則宵小橫行,社會混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自己必須反省是否在職務的本分上,做到合理要求人、提拔人才、阻止屬下作不當之事,二者不相矛盾。


三、君子是否只能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別人?

  要求別人時,要看到他的能力、職分,不能要求他做能力、職權之外的事。如果屬於行政人員,不能要求他在科技上的成就,對農夫不能要求他作文書,對文書也不能要求他會種田,君子不能求全責備。


四、要想成為君子必須要經歷這些考驗嗎?

  君子不經過考驗怎知道自己是君子?怎知道自己是心志堅定、忍辱負重、願力堅固、能安忍的人?君子想要做出一番事業,利益他人,一定要有承擔,經過考驗,才能成就君子,如金子要經過火燒水洗、捶打冶煉後,密度才會高。


五、有的人會反省自己的過失,會做好自己的本分,但沒有學習過經典的內涵,此人可算君子嗎?

  如果此人有良師益友,能互相切磋琢磨,這樣也可以。但一般來說,沒有學習經學內涵,沒有標準,無法知道自己的過失和對錯,也無從反省。如學習了《常禮舉要》,我們才知道在禮上是否犯了過失,對長輩是否禮數不到,行為上是否冒犯他人,言語上是否在意了他人的心態,沒有通過學習,往往都不覺得是自己的過失,那怎麼成為過失愈來愈少的君子呢?


六、現見人生有很多不依正道而行,日子還不是過得好好的,成為善人或君子難道是唯一的出路嗎?

  這些人表面看起來過得很好,但細細探究,他們往往內涵膚淺,內心空虛、煩惱很多,人生沒有方向。君子雖然有時看起來不好,但實際上他能對治煩惱,心胸開闊,精神爽朗,那才是真正的人生。我們要懂得定義人生,就好比辨別真假古董,真正的古董是要有內涵的。


七、居易以俟之,是否過於消極?

  有時太過躁進是不行的,要懂得等待時機,是充實自己、廣結善緣、堅固心志、練磨情操、對治煩惱的等待,時機到時就能順勢而行,好好的發揮他的能力,發展他的理想和抱負,這樣的等待是積極而非消極的,比逆勢而行好太多了!是非常高的智慧。


八、有人說:韓信未得高位時能忍胯下之辱,得高位後卻被名利沖昏了頭,這不就是不能「素位而行」 嗎?

  是的,有些人在貧賤時能安忍,但到了富貴時就沖昏了頭,今日民主制度選舉也是如此,選舉時表現的滿腔熱血,選上後卻營私舞弊,能夠經受住歷練,才是真正君子的形象。


九、有云,素位而行,本位主義,往往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不正是許多公務員的心態嗎?

  「素位而行」若不善解,就以為只是守住本分,而此處是說,雖然要懂得不越權,不做非分之事,但可以發揮本分。如兒子不做長輩的事,不代長輩做決定,但兒子還是能發揮功能,讓家庭和諧,盡上孝心,勸諫父親的過失,保留父親好的做法,這些能力在他做兒子的時候蓄積,等到他主持家政時,能夠青出於藍。


十、患難、貧賤時如何調適自己素位而行?

  要靠見地、同參道友以及對成就君子的信心,在富貴、貧賤、夷狄、患難中素位而行是唯一的出路。把道理想清楚後,想不素位而行也辦不到。在磨練耐心、充實內涵、累積善緣,跨越不同場合障礙後,便成為可以處理各種不同問題的人才,成為主政者、企業家、教育家。


十一、現在人有各種身分,應如何取捨輕重素位而行呢?

  要看是什麼場合,例如董事長回到家裡,對著父親就是兒子,對著太太也不是對著員工,如果在公司的場合,兒子是員工,此時就是董事長對著員工,而不是父親對著兒子。不同的場合,就要符合相應的身分,要執行名分內的事,不要越權,才能樹立典範。再如行軍作戰時爸爸是將軍,兒子是步兵,步兵就要聽從將軍的命令。又如皇帝膝下的阿哥們,在家為父子,在朝就為君臣,不能把阿哥的習氣帶到朝堂,要把自己的角色演好,做好本職。


十二、女性的天職是相夫教子,應用於現代,也需要在外工作,結合本章應該怎麼解釋?

  走入時代必須順應時代,女性出門在外擔任重要角色或機關首長,那是大家都公認的身分,是什麼職位就把本職做好。但女性回到家中,就要把太太、媽媽的角色演好。有一位樂隊的指揮家回到家後,就在拖地板,這就是素位而行。


十三、儘管對道理都知,如何在碰到困難、面臨問題時能及時生起正念呢?

  生起正念不容易,要常常聽講道理、串習觀念、複講、練習、寫筆記,透過各種方式記住道理,遇到境界時如果沒有生起正念,要提醒自己下次注意,要不斷的自我暗示,不斷的接受他人的規勸,不斷的訓練自己提起正念的能力。


十四、君子素其位而行,此章列舉這四個方面有何特別之處嗎?

  人生大概就是富貴、貧賤、夷狄、患難等幾個境界,或者說就是順境和逆境,要細分當然還可以分出很多。


十五、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現今社會的人都反求他人,都認為自己沒錯,請問要如何覺察自己該反求諸己?

  現今社會很多人不想學習君子之道,想要學的是發財之道,君子之道跟社會的觀念有時是不合的,但要了解君子之道才是真正的出路,不管別人怎麼看待。盡量要跟反求諸己的人做朋友,不要跟反求他人、苛求他人、刻薄寡恩的人相處,要敬而遠之,親賢遠佞,大家在反求諸己的環境裡,互相勸善規過,成就愈來愈高,欣欣向榮。


十六、除了射箭以外,還有哪些可以用於反求諸己的比喻?是否有其他與射箭有關的人生哲學?

  其他如跑步、射擊、游泳等比賽項目,都要反求諸己,然後苦練,都可以作為君子進德修業的覺受。

  我們的求學,不能以貧窮或者父母照顧不周為理由,因為一樣有許多成功的例子,我們不能拿許多理由來搪塞自己無法成功,那樣反而是傷害自己。我們要拿正面的理由來勉勵自己,如有些人可以在困境中脫困,又如公司各部門要求業績,都要反省自己,而不是反求他人,君子反省自己的覺受亦如此。


十七、君子居易以俟之,換句話,可以說是「盡人事,聽天命」嗎?

  聽天命之前一定要盡人事,要問自己是否有充實自己,遇到境界時是否盡到本分,是否在夷狄、患難時素位而行。如果是盡了人事,這時是聽天命,就是要看時機,時機不到則安忍,時機到了就要好好發揮。(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