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期::藝術賞析

華夏精魂千秋(三十三)明倫史畫 修德愛民 羊祜

亂世處世智慧

功高能不振主

對陣以德服人

碑文紀念事功


—史畫—

  羊祜,字叔子,西晉南城人,祖籍東漢兗州泰山郡南城縣(今山東省平邑縣魏庄鄉);生於三國曹魏黃初二年,卒於晉武帝咸寧四年(西元221-278年),為泰山名門望族羊氏之後,東漢名相蔡邕為外祖父,父祖皆為太守,姊姊羊徽瑜為晉景帝司馬師之后。

  羊祜十二歲喪父,哀思逾於常禮,事奉叔父羊耽十分恭謹。曾在汶水邊見一老人,說:「他相貌大吉,六十歲前建功於天下」。他體態瀟灑又博學多才,以擅文長論稱名於世,娶夏侯霸之女為妻,州官、五府紛紛薦任他為官。

  曹魏時期,祜任中書侍郎、秘書監、相國等職。司馬氏與曹氏集團彼此權鬥,祜與兩家都有姻親關係,在夾縫中採取迴避態度。齊王正始初年(240年),大將軍曹爽排擠太尉司馬懿,將權力掌握在手中。祜雖年輕但頭腦清楚,並不依附曹爽。正始十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殺曹爽一干人等;祜的岳父夏侯霸避殺而投靠蜀漢,親友都與之劃清界線,唯有祜全力接濟家屬,這皆得於他對司馬氏的態度。不久,母親與長兄羊發相繼去世,服喪守禮十多年,為世人所稱譽。

  司馬炎稱(武)帝後,祜升任尚書左僕射、散騎常侍、鎮南將軍。在晉伐吳的過程中,祜於泰始五年(269年)出任荊州都督,鎮守襄陽與吳將陸抗對峙。祜不尚武力攻伐,以德懷柔遠近,屯兵厚實軍力,深獲江漢民心。某回行軍經過吳境,收割稻穀充實軍糧,隨即命人計算價值,以絹布償還所欠。其開誠布信修德以對,使得吳國駐守在石城(今湖北省鍾祥市)的兵力歸附,長江漢水間的土地皆為晉有。

  對於羊祜的德行度量,陸抗亦讚稱:「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也!」某回陸抗重病,羊祜派人送去良藥,部下怕藥裡有毒,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毫無疑慮地服下,並說:「世間哪有會毒人的羊叔子呢?」兩人在對峙期間,荊州戰線處於和平狀態。

  泰始十年陸抗去世,羊祜上奏出兵伐吳,因群臣反對而作罷。咸寧四年祜重病,臨終推舉杜預任鎮南將軍,出守荊州,日後果然於西線計取江陵,再進兵健康滅吳。祜病逝後,襄陽百姓在峴山建廟立碑紀念他,來祭者睹碑生情而垂淚,杜預將此羊公碑稱作「墮淚碑」。武帝追贈他為太傅。


—圖解—

  哭是一種感情的流露,多因懷傷而生起。世謂:「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以上三篇古文,所以讀了令人垂淚,乃是因為受到人情真摯的感染。

    羊祜鎮兵駐守襄陽時,登峴山對同遊者說:「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年後有知,魂魄猶應登此山也。」羊祜死後,襄陽百姓在峴山建廟立碑,以示紀念。

    後人何以讀碑墮淚?羊公碑記其中年受命復出,武帝任其為中軍將軍散騎常侍,對內釐訂王法,對外綏靖邊境,運籌國威於禁軍,掌握大權於帝宮,當時之盛況,沒有人超過他的。然其始終態度莊嚴恭敬,處事謹肅戒慎,誠信執行帝命。如此大權在握之人,卻是個仁厚不尚武之人,其修文德愛護百姓,故而贏得晉吳兩國軍民的敬重。

    江師所繪圖,乃展現後人遊峴山觀碑之情。碑前眾人恭仰目視,有的指碑讀文,有的拱手禮拜,有的揮袖拭淚,有的交耳接談,所意無非是感念羊祜的功德;是以,竟其功業的杜預,稱此碑為「墮淚碑」。圖後景畫以迷濛高山,喻意其仁德如山之妙高崇遠;而前景繪以蒼勁老松,更喻意恩澤似松之千古長蔭。(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