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期::藝術賞析

華夏精魂千秋(三十四) 明倫史畫 篤孝清介 王裒

哲人雖遠典範存
父死子隱教書業
孝名遠播道尊親
文化賴由人格顯

—史畫—
王裒,字偉元,魏晉時期青州城陽郡營陵(今山東省昌樂縣)人,生年不詳,約卒於晉懷帝永嘉五年(西元三一一年)。生性至孝,尚氣節,守禮度。
 
父親王儀官拜司馬,為安西將軍司馬昭僚屬。魏齊王嘉平四年(西元二五二年),魏軍兩路攻打吳國東關(今安徽省含山縣)失利,雖大將軍司馬師自擔敗責,但王儀認為責任在於西路統帥司馬昭,因犯怒而遭司馬昭處死。王裒悲憤至極,終生不向西坐,以示不臣於晉室。雖朝廷多番徵召一概不應,隱居山林以教書為志業,並在父親墳旁築屋守墓。
 
王裒雖家貧,但生活能自給自足,從不接受他人的饋贈與協助。他生性孝順,每天到父親墳前叩拜,想起父親因直言而遭冤殺,就倚著柏樹痛哭灑淚。母親生前膽小畏懼雷聲,母親死後每遇打雷,裒便立刻跑到母親的墳前,對著墓說:「孩兒在這,母親您不要害怕。」王裒每讀到《詩經•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一句,便痛哭不已;因此,門生都略過不讀,以免讓他觸動情傷。
 
除對父母盡孝外,王裒亦有知人之能。同鄉人管彥有才無名,王裒認為他努力必會顯達,於是與之結交,日後管彥官至西夷校尉。而北海人邴春,係名士邴原的後人,年少有志節,貧寒自處四處游學,時人認為是邴原再世。但王裒以為邴春心狹貪名,將不會成大器,果然日後學業無成。
 
王裒博學多聞行事依禮,在鄉里極具名望。某次,門生要到安丘縣服力役,請他代為說項,他雖拒絕卻陪同前去,有千餘人隨行。安丘縣令以為王裒來訪,便正衣冠出門迎接,結果見到王裒哭送門生,即下令該門生無須再服力役。然而,縣民卻以免役之事為恥,認為縣令有失官箴。
 
惠帝時朝政紊亂,八王互相殺伐,匈奴人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山西省呂梁市),國號漢,自稱漢王。懷帝永嘉四年(西元三一○年)劉淵死,子劉聰殺太子劉和,即位為漢趙昭武帝。次年四月,聰派石勒破滅十萬晉軍,殺太尉王衍;又遣呼延晏攻取洛陽,擄懷帝、殺太子及宗室,且縱容軍隊燒宮室、掘陵墓、擾生民,史稱「永嘉之亂」。雖司馬鄴在長安繼位為愍帝,但中原動盪盜賊四起,百姓多遷往江南避禍。親友勸他一同前往,但因顧念親墳不忍離去,最終為盜賊所害。

—圖解—
王裒忠孝事蹟流傳悠久,最初僅在山東一地。唐初修編《晉書》時,太宗欽定為王裒立傳,並將孝行寫入孝友篇。玄宗開元七年,又將其收入《孝經》一書,使儒家十三經成為士子必讀之書。
 
後人編《二十四孝》一書,又將其收入。清代名臣張之洞作《百孝圖》一書,亦將王修、王裒祖孫二人列入,並稱讚王裒是「孝子和烈士兼而有之」。日後官民大推《二十四孝圖》,王裒的事蹟便傳揚各地。
 
王裒為父死於非命而不仕(舉孝廉),且在父親墓旁築廬而居,每日跪拜抱著柏樹哭泣。又母親生前怕雷聲,死後每聞雷聲即跑到墓前,向墓說:「裒在此,母勿懼。」日後賊寇作亂鄉人南避,他因不忍棄墓遠走,終為亂賊所害。
 
宋代林同有詩讚:「悲哉生我劬,奈此念親何。墓側有枯樹,詩中無蓼莪。」末句說的即是他授課時,每讀到《詩經•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一句,即再三流淚,學生只得將《蓼莪》刪去。王裒的孝篤非常,他認為人的行為,最理想應當歸於善道,不必以己能力加諸於人身,甚至呵責別人做不到己能做的。
 
《二十四孝》故事載王裒「聞雷泣墓」,此若王祥「臥冰求鯉」、孟宗「哭竹生筍」,皆是孝之至極所致,故而編選廣為傳揚。本圖江師所繪為「聞雷泣墓」一景,觀圖可聽見跪在墓前的王裒,大聲對著墓説:「母親莫怕,裒兒在此!(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