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期::佛學幽覽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三十八) 拾伍、心所有法—隨煩惱(七)

忘先所學的教法
散亂於世俗欲塵
遇境無可用正知
庸俗過患的一生
 
經文: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對治前述失念的方法,就是要保持「正念」,也就是面對境界的時候能夠不忘記用教法去觀察。甚至連睡覺,我們都可以讓自己保持正念,例如睡前觀想,睡眠是為了讓自己有體力修學正法,止息屬於精進四力(勝解、歡喜、恆常、暫止息力)之一;又例如睡眠前可練習呼吸,或者觀察夜眠晝醒,尤如死亡又接續下一生的過程,訓練面對死亡的能力。面對境界要能提起正念,才不是失念,這才是修行,假如課堂上所學的佛法,在日用平常間全部用不上,那其實是很嚴重的失念。失念是散亂所依,因為失去正念,各種煩惱趁虛而入,不只如此,昏沉、掉舉等,也都會隨著失念生起。

再來說明散亂,《直解》云:「散亂者,於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掉舉是在一個境界上七上八下,心靜不下來,無法專注於修學;散亂是東想西想,到處流盪。例如念佛念到一半,想晚上要吃什麼、小孩怎麼還沒回來等。這些心思在我們學佛前不易察覺,真正學習教法想要修行時,才會發現散亂、掉舉、昏沉等狀況是那麼的多,好比平常看空中是透明清澈,但當陽光透進來時,才發覺原來佈滿了灰塵。灰塵本來就有,只是有待陽光照臨才能發現;散亂、掉舉、昏沉等心所本來就有,但是要在修止修觀時才會知道這些煩惱的厲害,平時隨順煩惱不會發現。

散亂會讓心思收不回來,這樣的人打坐中雖然不會昏沉、不會打瞌睡,但是想東想西,座上完全無法修行,比如曾經有人說,他在打坐過程中,可以把自己看過的京劇在腦海中演過一遍,打坐時間結束正好演完準備過堂吃飯,如此一座之間所修的都是散亂。散亂心就像獼猴攀樹,時而在此,時而在彼,一下子攀緣這個境界,另一下子又去攀緣另一個境界,這樣的人在緊急的時候一定提不起佛法,這也是念佛人求往生很大的障礙。

散亂能障正定,惡慧也依靠散亂而生。散亂者的特性,就是無法在所緣境上細心分析,此人生活忙碌而沒有重心,靜不下來,對事務無法正確揀擇,所以說是惡慧所依。過去紙上談兵的趙括,平日言談就是有散亂的問題,不知專注重視各類人的意見,與其父趙奢不同,因此趙括之母知道其子無法勝任抗秦重任。

接著說明不正知,《直解》云:「不正知者,於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多所毀犯為業,此以慧及癡各一分為體。」不正知特別講外道見,外道見對所觀境產生謬解,例如把無常看成常,把沒有靈魂說成有靈魂,把大自在天認為造物主,或者把世間一切看成根本無等,在這樣的基礎上,生出種種錯誤的修學法就是不正知。不正知會障礙正法的知,會毀犯正知之下所應遵守的戒條。

根本煩惱有「不正見」,與此處「不正知」的不同處是什麼?不正見指凡夫俱生或分別執我的心,因為執我的心而生出許多錯誤的修學法就是不正知。所以《直解》上說,不正知以癡與慧一分為體,癡就是執我的心,慧就是揀擇,在執我的心上,揀擇出種種錯誤的修學法,就是不正知的行相。以上已將根本煩惱法六、隨煩惱二十說明完畢。(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