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期::藝術賞析

華夏精魂千秋(三十五) 明倫史畫 慈教善導 陶侃之母

子賢貴友從母始
陶母典範須發揚
天下太平母教孝
溺愛無方禍之源

—史畫—
陶母姓湛,晉朝揚州豫章郡新淦縣(今江西省新幹縣)人;生於三國吳太祖赤烏六年,卒於東晉元帝太興元年(西元二四三-三一八年),乃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
 
湛氏年幼受過些啟蒙教育,是個略通文墨的女子,深知讀書的重要。先生早逝,獨自撫養孩子,家貧以紡紗織麻維持生計及供養陶侃讀書。侃年幼貪玩無心用功,陶母見了十分憂心。某日大雨未上學,陶侃蹲在織布機旁玩,見梭子來回穿去感到好奇。母親靈機一動,問他課業的情況,陶侃便背誦《賢文》,至「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句時,母親即指著手裡的織梭說︰「你看這梭子來去匆匆,是不是很快速呀!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像不像織梭和飛箭一樣的快逝呀?」陶侃明白母親的用心,從此發憤勵學。
 
有一回,同郡人范逵被舉為孝廉赴洛陽任職,旅途中遇大雪投宿於陶侃家。當時家裡沒有餘糧,而范逵的隨從車馬又不少,陶侃為此感到困窘。母親毅然剪掉長髮,拿到市集換些米肉回來待客,又將床上所鋪的稻草切碎,充作范逵馬匹的草料。范逵發現陶母的長髮不見了,追問下才知道事情的本末,不由的感慨說:「有母親如此賢能,怎能不造就出賢才來呀!」遂與陶侃成為莫逆之交。
 
陶侃經人引薦到外地任官,離家前母親耳提面命,並取出一個包袱讓他帶上。到任後打開包袱,只見裡面裝著一坏土、一個土碗及一塊素布,他體會母親的用意,土塊是讓他不忘家鄉,土碗是要他保持自家本色為民服務,素布則是為官清廉不貪枉。
 
陶侃任職潯陽縣吏,負責監察魚梁(捕漁器)的工作。某回他託人帶罈魚鮓(醃魚)回家中奉養母親,並附上告安信。母親收到信物十分高興,但當知道這魚是從官家魚製坊拿的後,隨即原封包好送還,內附一封信責備陶侃,說:「你當縣吏,以官家的東西送我,不但對我無益處,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慮呀!」陶侃從此恪遵母訓,謹慎行事廉潔不茍。
 
西晉惠帝太安二年(三○三年),張昌於荊州叛亂,荊州刺史劉弘任陶侃為南蠻長史,一舉消滅張昌叛軍,封東鄉侯,此後一路以戰功升至太尉,封長沙郡公。東晉成帝咸和九年(三三四年),因病辭退過世,享年七十六歲,諡號桓公。

—圖解—
中國雖是個父系社會,但常言:「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有位成功的女人。」這說的除是家庭和合外,也指出為妻、為母的重要,其既關乎家族的盛衰,也決定國家的興替。歷史上讚頌母親的偉大,特別選列孟子、歐陽修、陶侃、岳飛為典範,稱渠等母親為四大賢母。
 
 
昔日女人家結婚後,無不期盼著生子,得子意謂著有後,母親也因子而提高地位。母以子為貴,這非能坐享其成,還要耗費許多心血始能。故而,孟母斷機杼紗線、歐陽母削蘆荻寫字、岳母針刺精忠報國,每一作法雖然不同,其著眼處盡皆相同。即是將教育放在首位,言教身教合一,使孩子成為忠孝兩全的仁人君子。
 
江師所繪圖,正點出陶母身教的可貴賢德。圖下方的梅花披染白雪,說明那時正是隆冬嚴寒之際。窗旁的牆壁露出泥磚,意謂陶家生活不裕。當友人范逵往洛陽任職,途經陶家叨擾投宿一夜時,雖家中米缸已無餘糧,陶母仍悉心想法子熱誠招待。
 
圖中長几上備好飯菜,范逵坐定後才發現到,這頓飯原來是陶母變賣長髮換來的,讓他吃得倍感靦腆。此外,還將草蓆剪碎,充作草料給馬兒餵食。對於這樣的盛情,不由的感慨說:「有如此賢能的母親,怎會造就不出賢才來呀!」於是與陶侃結為莫逆之交。陶侃後來因軍功,遷升至太尉一職,都督八州軍事,出任荊、江兩州刺史。圖中牆上所掛的弓劍,特別說明陶侃在軍事上的成就,也是自幼以來在母教下不斷習成的。(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