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期::共修研學

佛說八大人覺經(十六)

編輯部整理
觀察生癡輪迴苦
慧辯令彼生正見
破愚能斷煩惱根
深信聖教無怨悔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前言
 
八大人覺經,是佛菩薩大人所覺悟的修學法,雖為無量無邊,總攝為八。第一覺到第二覺是小乘的修學法,第三覺到第八覺是大乘的修學法,攝為六度,或由第三覺到第四覺是菩薩破煩惱障,第五覺是破所知障,而六、七、八覺則是菩薩如何利益有情。本經文是少文攝多義,在讀誦或解義都可以確立我們修學的意樂,以及了知修學的方便,並掌握了三藏十二部的義趣,是一大藏教的總綱,這樣的修學法是非常的善巧。
 
其中第一覺是小乘斷見惑的修學法,第二覺是破思惑的修學法,菩薩雖然是從第三覺開始,可是第一覺和第二覺的修學法中菩薩是以了知的方式通達,第三覺說明發菩提心的菩薩上求佛道重在成就佛的智慧,謂之唯慧是業。
 
第四覺知是破了煩惱障出三界。行菩薩道者度化眾生,未能自度焉能度人,所以先要斷除煩惱障,修學淨土往生西方也是花開見佛聞法悟無生,再修學各種度化眾生的方便,還沒有證得空性之前,學度眾生的方便是隨緣不是廣學。第五覺知是生起破所知障的智慧證得佛果,然由第四覺到第五覺的成就,必須結合菩提心和各種利生的菩薩行來攝持空性的智慧,才能破所知障,而第六至第八覺則是以菩薩行如何不疲不厭的利益有情。
 
第四覺雖然名言安立為精進度,但是他的精進並不是精進於利益眾生的菩薩行,是精進於開智慧破煩惱障,這是菩薩利益有情之前最重要的一步,取菩薩六度中的精進名詞,精進於提升自己的證量,在利益有情中提升自己的證量,破煩惱障後方能真正利益有情,此雖是自度,然是為了有情而去自度,努力提升自己證量的目的,就是給予眾生最殊勝的利益。
 
當然最殊勝的利益有情,是要證得破所知障的智慧。或云:為什麼要利益有情?有情皆是愚癡生死,對有情眾生的愚癡生死或可生起憐憫心,但不一定會有感同身受、如箭入心的覺受,此非是大悲心的行相。大悲心須從出離心出發,出離心是大悲心的基礎,但有出離心不一定生起大悲心,當有情眾生的可愛面相由心識生起時,不忍其苦,要給予真實的安樂,才會真正生起大悲心,若不生起有情可愛面相,僅生起苦的面相時,或會生起對有情的同情,但不會生起救度他是我的重責大任。當生起有情可愛的面相就像母親對唯一的愛子時,他正在受苦你不會覺得那是別人的責任,而會一肩承擔。同理,菩薩將眾生當成唯一的愛子時,生起如母憶子一般的悲心,能將法界眾生離苦得樂的責任一肩擔起,並且許可諸佛涅槃,此重責大任由我一人承擔。
 
第五覺: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面對眾生愚癡生死,固然是菩薩生起大悲心的條件之一,但並非完全之因,要把有情眾生可愛的面相生起時,如母憶子般,想要把最好的給予有情,並以佛果為自己修學的目標,一心一意想要去獲得佛果的那一分才是菩提心的行相;或問何以能生起有情可愛的面相?因為所有功德、所有佛果的安樂都是靠有情才能生起,所以普賢行願品說:眾生是根,大悲心是水,以大悲心澆眾生之樹根,開的花是菩薩花,所結的果是佛果,這才是生起大悲的利根修學法。在普賢行願品中的恆順眾生,即是站在大悲心的基礎上生起眾生可愛的面相,並予以各種方便,隨順彼想要離苦得樂的根性,予以世間的安樂、出世間的安樂、成佛的安樂。
 
對治三障
 
菩薩在第四覺修學時,惑業苦三障已經破了,第五覺悟是為了要破有情的惑業苦三障,所以廣學多聞,為什麼要廣學多聞?因為有情眾生,有根器、習性、欲望、勝解種種不同,所以需要多聞破惑,破的是眾生心裡的種種疑惑,這些疑難雜症要靠多聽聞教法才能助彼破除,這是廣學多聞的好處。多聞是跟隨著善知識,多多的聽聞教法,廣學則為思修,將多聞內化成為證量,具有真正說法的能力,轉眾生的共業,所以登地的菩薩有轉共業的能力。
 
菩薩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是破所知障的智慧成就,必能教化一切眾生,悉以成佛的大樂。菩薩何以有如此大的心量?因為佛果的安樂全部都是眾生給予的,眾生這份深厚的恩德,令菩薩對有情生起十分的悅意,有情的安樂就是菩薩的安樂。
 
始終互重
 
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的目的,就是教化一切,悉以大樂。透過聞可以解決心裡的疑惑,透過思修證量轉強,能轉變別業與共業。然而只有聽聞而不去內化,就有種種的障礙,有些人是不求多聞,想開智慧但不願意從聞得到慧,有其過患。
 
聞求於外,聞是由外而得,是向外求而有,然而不修慧將所聞的內化,所得的觀念不但不能降伏煩惱,反而成為禦人的口才,常常惹人討厭,不但不會去降伏自己的煩惱,反而維護增長自己的煩惱,最後將法身慧命燒掉,社會上有許多因多聞而才華洋溢,個人得到非常多的名聞利養,漸漸地腐蝕自己卻不知不覺。
 
然而只求修慧而不多聞者,如持劍自割,亦傷害自己法身慧命。四十二章經言二十難,其中之一是廣學博究難,有人或偏好修數息觀,沒修多久內心很平靜,或者修白骨觀,立刻得輕安法喜,或者是修其他對治煩惱的方便,很快得到輕安,法喜充滿而不耐聽聞,不耐仔細的分析義理,只想修某一對治法,不修聞就不需要善知識,結果增長增上慢或者遇障則退。
 
始終互重就是說開始學菩薩道時,以聞來充實自己,並以止觀修學證得正見,這樣的成就才是辯才的本質。
 
辯才可分為: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法無礙辯是能通達經義之辯才;義無礙辯是能以世間的軌則立宗立量來成立經典的義理;辭無礙辯是通達各種方言的辯才;樂說無礙辯就是很慈悲的樂於說法、解義,不疲不厭。成就辯才的目的是廣度眾生,給予眾生成佛的大樂。
 
佛行事業中最重要的事業就是說法是業,所以經上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教的作用就是要幫助眾生破迷起悟、離苦得樂,主體在聲塵,如果沒有聲塵就不會產生聞法的作用。所以有情眾生若要破迷起悟、離苦得樂,沒有聲塵是辦不到的,教的體性是聲音,教的作用是破有情的煩惱,所以欲使佛法住世,須延續講學的事業。(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