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期::共修研學

小止觀導覽(四十)

心爾整理
世間過患出世功
厭離三界求解脫
涅槃正道待般若
擇滅證得自相空
 
五、方便行
 
「四者、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得失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誑不實,是失是輕;禪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為,寂然閒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
 
修行的善巧是知道世間的過患與出世間的功德,好樂出世,並且知道出離世間與對治世間的方法,精勤的修行,想要修行的心如金剛般堅固,以上是修學止觀的方便五法,當以巧慧為先,巧慧就是籌量,世間在我們心中是八兩,出世在我們心中是萬斤,必然不在意世間的得失,在意出世間的解脫,當有這般籌量的心。
 
經過反覆思維,下一個重要的決定見,出世法在我的內心,比重最重,然非不管世間,要將世間變成出世間的資糧,例如鍛鍊健康的身體,為的就是為公發心,修行念佛,研學教法,辦教育,利益眾生;閒暇時間很多,用來自修、聽講、利益眾生。
 
禪定智慧之樂,是無漏、無為,亦即禪定中修觀,所要通達的是空性。智者大師寫小止觀,為了引導自己的哥哥出世,雖然兄長對於出世沒有覺受,臨終坐化生天,吾人只要能懂得小止觀其中一分的義理,都能有所受用。
 
漏的定義為煩惱,貪瞋等煩惱,能將功德法財漏洩。煩惱必須由六根緣六塵方能生起,煩惱不生是觀待於執著的破除,入定當中看不到真實的人我與法我,破除了人我執和法我執。
 
無漏無為的行相是寂然閒曠。寂然,是所有的執著全部破除,以法的自性為所緣,心識面前看不到任何一法,更遑論法的生滅,生滅是一種躁動相,沒有生滅叫做寂然。閒曠,進入空性義境是看不到邊際的一片空曠。
 
所有的執著破除後,則業不受滋潤,自然生不出任何苦果,此即「得」,是真正的得,即是「重」,是人生真正重點所在。
 
破執證無為方是真正離苦得樂,然無為有六種,擇滅無為與真如無為方是破執的所證,何以故?
 
一、虛空無為:此虛空非眼識所緣,眼識所緣是色法,虛空是不受質礙的那一分安立,是第六識的境界,此虛空不變動,屬無為法,然修此無為法不能解脫生死!
 
二、非擇滅無為:無為法並非經過抉擇,無為法是無所造作法,如無為虛空、聲常空、人我空、法我空等,非擇滅無為必須觀待擇滅無為,此義境方能顯示於心識前。
 
三、擇滅無為:透過抉擇進入滅諦,謂之擇滅無為,是以滅除煩惱的滅分來彰顯法性(道所破)。
 
四、不動無為:在第四禪已雙離苦樂,渾然忘我,如虛空般,此為不動無為,然不可誤認此狀態為解脫,不過是第四禪的成就。
 
五、受想滅無為:此乃滅受想定所緣,是聖者滅盡定,非外道的無想定,外道的無想定是對想起厭離心,壓伏受想,如冰夾魚,然春回大地,魚跳得更高,出定後墮落得更快。
 
內道的修學是對三界的過患生起厭離,修學滅受想定,在定中無一法之自相可得,且能所雙亡,謂之滅受想定,乃現證空性的狀態。
 
六、真如無為:真如的證得須解空性,方能解脫生死,成就涅槃。
 
修學正法必須將這些觀念弄懂,要有法的抉擇力,喻如擇乳的鵝王,將牛奶中的水和奶分開。
 
「五者、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經云:『非智不禪,非禪不智』義在此也。」
 
行者決定修學止觀,心如金剛。鳩摩羅什大師所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指般若如金剛,能摧壞一切,不被一切所摧壞。此時修學止觀之心喻如金剛之堅固,不可改轉。因為世間無一可樂,唯有以定慧(止觀)方能出離世間(六道輪迴)。故知世間可患可惡,定慧方具功德。
 
縱使天魔外道相擾,亦不能沮壞我修學止觀之心志。即使修學空無所獲,也終不回轉改易,是名一心。
 
比如人行路,必須要先知道路況,之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此處所云的禪,指的是如來禪(止觀),透過止觀的修學方得到智慧,得到智慧時是與禪定相輔相成的,此時是止觀不二,定慧等持。
 
智慧必須靠止觀得到,謂之非禪不智,所有的智慧都是觀待於止觀門的修學,謂之非智不禪。尤其以空性為所緣的止和觀,生起智慧才能出離三界,諸佛來了也只能教授這個方法,令眾生出離三界。(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