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期::活動報導-一生的學習 成為神木的新芽~丁亥年寒訓課程
古厝之旅
心迴整理
居家方正大合院
長幼尊卑分內外
方位講究皆表法
代代相傳福祿壽
前 言
這次寒訓課程的古厝欣賞之旅,為龍安坡黃宅稱「濂讓居」,即於臺北市立龍門國民中學校區內,位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及建國南路二段交叉口附近,現在是臺北市民居宅第古蹟保存於校園的唯一個案。為臺北市內少見的傳統農村建築,此反映台灣先民在清朝墾殖台北盆地的風情,見證了周遭市區歷史之變遷。並結合校園規劃與古蹟建築,創造具鄉土特色的校園環境,教育後代子孫了解祖先們辛勞開墾土地的精神,實為一個活教材。
歷史背景
一、由來
黃家開臺始祖黃啟端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於一七五0年舉家來臺發展,起先在淡水、三芝交界處的雞柔山拓墾(此地至今仍為黃家祖山,舊稱蕃薯寮)。一八五0年黃啟端後人舉家遷至新莊坪頂坡角發展,因遇到一八五三年蔓延北台灣的漳泉械鬥,致屋宅被焚燬,黃家遂變賣產業,舉家遷往大灣庄下內埔(今和平東路和敦化南路口附近地區)。
二、建造
一八九一年起,黃家來臺後第一次分爨,至一八九七年一共蓋了四座新宅,皆由擔任建築師的大房黃竇訓設計建造,建材與匠師均來自福建泉州;加上原來的祖厝,「紫雲蕃薯寮派」在大安共擁有五座宅第,合稱「紫雲五塊厝」的大合院。傳說西元六三0-七二八年中,有一位叫黃守公,由種桑養蠶賺了很多錢,有五百畝的土地,有一天作夢,夢見一位和尚要他捐一塊地出來蓋廟,他滿口答應,但是指名要讓他的桑樹開滿白色蓮花。過了幾天,果真開滿了白色蓮花,故而建了「紫雲寺」,後改名「開元寺」。這位黃守公晚年即號紫雲居士,子孫一脈即稱為紫雲派,至今已有幾百萬人。黃家黃啟端在淡水蕃薯寮開墾,因此又稱紫雲蕃薯寮派。
其中三個主要的聚落分別被稱為「頂塊黃」的祖厝(今和平東路二段一五三巷一帶)、「中塊黃」(今和平東路二段七六巷一帶)和「下塊黃」(今大安森林公園靠近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一帶),另外兩座新屋分別位於今日信義路二段和建國南路口一帶,及位於敦化南路和四維路口一帶的「德祿居」;其中的五房黃彪獅所居住的「中塊黃」取名「濂讓居」。
黃家在大安庄建立家業以來,未若其他地方大族藉著富有家財與顯揚家世,而積極參與地方公務,或培養子弟爭取功名;當時僅有二房「水柳居」曾擔任保正,維持地方安寧,之後五世黃禮木曾出任農會會長之外,就是從事農耕和米行的生意,供應大半個台北城的人。黃家注重教育,即使是女兒或童養媳也一樣對待,鼓勵向學,曾禮聘大陸塾師在家授課,除教育自家子弟外,附近人家有心向學者,也都可前來受教。
三、歷史定位
一九一一年黃家再度分戶,至一九三0年因第五世人丁日眾再度析產,同時向外增改擴建,圍牆改用清水磚並填水塘,至第六世之後,因居住空間不夠,多於婚嫁之時遷出古宅。一九三五年黃家所有田地、屋宅皆被劃為都市計畫用地,濂讓居所在地則先被劃定為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預定地,後又改為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宿舍預定地。
國民政府來台後,繼續實施日本時代所規劃之都市計劃,黃家田地陸續被徵收成為憲兵隊、兵工署、國民黨黃復興黨部、人事行政局用地,其餘土地也成為道路用地,產業只剩一千六百餘坪。
一九七三年起,濂讓居所在地正式被劃為公共設施保留地,面臨拆除,直到一九九九年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與學者會勘,認為濂讓居為台北市內罕見的傳統農村建築,建議列為古蹟予以保存,並正式以初建時名稱定名為龍安坡宅濂讓居。隨後經臺北市政府公告成為市定宅第古蹟,並決定原地保存於新建之龍門國中校園內,並成為校舍建築主要意象,使校舍建築揉合現代建築與仿古形式。
目前濂讓居之土地及建築均屬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由龍門國中負責管理維護,平時並不對外開放參觀;龍門國中建校時配合古蹟整體規畫,校舍特別以漸層式一樓、二樓、四樓、六樓的斜屋頂建築與古蹟相互搭配,建築外牆顏色搭配古蹟紅磚色,並裝飾仿古的窗台、門斗等,使得龍門國中成為臺北市內頗具特色之學校。
建築構造
一、配置座向
(一)方位格局
在中國傳統合院建築中,講究對稱式的造型,此種建築的大小受到社會地位、家族身分的影像,而空間規劃則是受到風水的影響,因此,建造房子時在格局上、高度上、在屋脊上、在間架數上、在台基上、在建材上、在技法上、在裝飾上等等亦有尊卑,高低、大小的考量。
俗云:屋頂如頭髮,窗戶如耳朵,門如嘴。故房子的座向是由裡往外看,左蟠龍,右踞虎,前朱雀,後玄武。這四個方位確定後,再定八卦,位置就更準確了。因此濂讓居的方位為坐西北朝東南,依八卦方位是坐乾向巽,巽位,貪狼生氣,屬上吉位;此位有貪狼生氣星,出貴催官,大旺人丁,萬事順利是吉慶之象徵,主客由此進出,可保朝氣蓬勃生生不息,事事順利,大富大貴。
另外,亦有其實際二作用,一是颱風來時,可避免直吹屋宇。二是羅斯福路旁,早期有座很大的古厝,有座亭子在那邊,當烏來、石碇那方向有大批不善良的人出現,在古亭這邊的人就會打鼓警示,故名鼓亭由此方位可看到敵人,可以趕快把門關起來,故兼有防禦的功能。
一般古厝通常分為一條龍、單伸手、三合院、四合院四種類型。濂讓居屬於五開間、閩式ㄇ字型三合院農居,是安溪常見的傳統農宅;這種格局的宅第俗稱「正身帶護龍」或「大厝身,雙護龍」。濂讓居一開始所建造的形制就是單進雙護龍的三合院。依中軸線呈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在一九九九年時,濂讓居已擴充為為單進四護龍外帶兩排豢舍的建築。所用紅磚質地極優,色澤紅潤,作工甚精。屋頂為雙導水,屋脊曲線和緩,反映出平實之感,正堂內木雕仍為初建時原物,雕刻精美,在台北市所保存的百年古農宅中,具有清末到日據初期之過渡性格,從材料與裝飾特色皆可見之。
濂讓居的中央空地稱為埕,用於曬榖、飼養家禽、辦桌聚會、小孩遊戲等用途,外圍一排是紅磚砌成之圍牆,以便防衛,圍牆原為土角牆,加貼紅磚設有銃眼,改建後使用日本人製清水磚,有TR字樣;門樓於一九五0年因進出不易曾遭更改,現今之門樓為配合龍門國中興建所仿製。
龍安坡黃宅濂讓居前仿製之半月池,原本飼養鯉魚、鰱魚、鯽魚為主,由於考量都市計劃道路,已非當時完整之半月池形狀,原半月池已於一九三0年因事故填平。濂讓居位置前方原有一口大池塘,後方有小土丘,周圍是水田、圳溝和刺竹及麻竹混種竹林,依風水角度來看,水可聚氣,氣旺人就旺,亦可以聚氣生財。半月池又稱風水池或魚池,當東南風掠過池水,將涼爽的風送進民居,即有調節氣溫作用及日常生活所需,是中國風水學上所說的可以聚寶收納最佳的型制;而且視野、採光、通風佳;從遠觀而言,背觀音山,面向芳蘭山、中埔山,更是大氣度。地沃,苗茂盛;宅吉,人興隆。整體看來,濂讓居格局方正,結構整齊,非常符合風水、地理各方面的要求,是十分適宜居住之地。
一般民宅空間的居住是按左昭右穆的倫理制居住,正廳左側之房間,為家長之居室,廚房亦位於左側房間,由家長之妻掌理。正廳右側之房間,為家中長輩之居室,若無長輩,則擺置雜物;其他房間為晚輩之居室,依左尊右卑、內尊外卑之秩序分配房間。但濂讓居初建時不按此原則,因為黃彪獅一共有五位兒子同住於此,老二最大居右間,老三居左間,老六居右護龍,老五居左護龍,右護龍次間為農具堆放處,左護龍次間充作穀倉。左護龍之屋檐下封泥處有一孔洞,以利於穀倉通風,稱為「通風孔」。
屋子後方位於護龍過水間原有一口水井,為古厝興建同時開鑿,深達二0公尺,平時充為飲用水,必要時為救火之用,井水在傳統合院中「自給自足」的生活價值觀中佔有重要經濟價值地位,同時也凸顯在其防禦性空間中之維生角色,另外在水井旁宅第正身右耳房方窗下,可見有一鑿孔,為舊時以竹片從水井接水入屋內於水缸中之鑿孔,稱為「水管洞」;但水井於二00二年拆除周遭加蓋部分時意外遭到拆除,現為重新修復之模樣。
(二)防禦體系
濂讓居的防禦體系,比較積極的、最明顯的就是銃眼,這也是安溪民宅的特色。其他有第一道刺竹林,也是地界;第二道圍牆也是防衛;第三道銃眼;以及在高處的氣窗,在急難時充當銃眼之用,以便構成交叉防護網;第四道大門;根據黃敏治女士說大門原裝有栓杆設備,後來不用之後就拆了。另外婦孺小孩也可以躲在暗樓。在早期濂讓居在外護龍盡處的外側、正身後兩側,各設一座銃櫃(共四座,單層樓),儲備長槍彈藥,且各開銃眼數個。後來因社會安定已無盜匪,曾改為穀倉或雞寮。又因子孫繁衍,陸續拆除改建為居所。
因此銃眼為台灣傳統三合院防禦性質的墾拓建築特色,早期渡海來台墾民,為謀生存的空間與墾地的保全,與當地原住民及他邑的墾民多有衝突,以致常以地盤利益的糾紛尋求爭戰。在黃宅正身左右檐牆海棠石窗下可見有小型開孔即所謂的「銃眼」,裡大外小的方錐形,以利射擊,外觀上不易被發現,周圍繞以連通性走道,正身與左右廂房與護龍等屋內動線上,均設置堅實之板門(厚達一吋以上)與木栓。目前經由修護過程中,發現黃宅建築主體內共有七個銃眼,分別設於左右護龍兩側各一處、正身及凹壽各兩處,及廚房一處。
二、部位構造
濂讓居其部位構造,基座、牆身、屋頂是構成傳統民居的主要部份,也是影響建築物立面造型與外觀的重要元素。主要分為五部份,基座、牆身、樑架及其他構件、以及門窗和屋頂。
(一) 基座
首先基座是由長條形石灰岩砌成,台階為簡單的單一台階,無其他的配件。台基的高度可作為是屋主身分地位的象徵。鋪面是最初的埕及屋內地面。皆使用三合土,此為早時傳統宅院常使用地坪,三合土之成分為配比黏土二份、砂二份、石灰二份、黑糖漿(或糯米漿)及清水等調配而成。製法為將乾黏土打碎成粉末並混合石灰、砂及清水於槽中溶解拌合,之後十天每日須攪拌二次以上。施工前加上黑糖漿、清水調成粿狀體,在已整平夯實之地面上塗抹約五公分厚,以木鏝分層抹平與木椿擣實,在完成後二個月內每日須灑水一次,使其保持濕潤。未完全乾燥前地面不得踩踏步行,以免形成痕跡。
一九六九年後,屋內改用磨石子地板,其他邊間及護龍地坪改為水泥鋪面。由於三合土做法所需施作時間及施作難度較高,故現今三合土做法已不多見。而屋身屬「火庫起」屋身,也就是磚牆頂部逐層向上出挑以支撐屋簷的作法,利於防禦及防火,以紅磚為主要建材,屋身多數不作檐廊,且常將正廳中間往內凹形成「凹壽」,這是為了提供一個短暫停留的地方,也有防雨防曬的功能,廳堂兩邊設窗,可使室內空氣流通。
(二)牆身
1.外牆
牆身部分又可分為外牆和內牆,此古厝外牆主要為「承重牆構造」,牆身本身即有承重支撐屋頂的作用;其餘最邊間房間為混合構造,屋頂是承重牆擱檁式構造,其下再架類似抬樑式木結構,做法簡單,沒有華麗之斗栱、瓜座等物件,以實用為考量;因為邊間大部份是穀倉或廚房,使用此結構,可在木架上放置或懸掛各種農具、物品甚至食物。
而外牆首先由上至下介紹,位於廊牆頂端的線腳和裝飾品稱為墀頭。濂讓居左右墀頭的部分作磚疊澀,其功用為使屋檐及牆身兩種形式與感覺大異其趣的構件,得以順暢銜接,並使建築之體形象顯得統一及圓熟。
接下來,為牆上靠近屋檐處的水平裝飾帶為水車堵。濂讓居的水車堵只用薄紅磚砌成上下兩條水平線,堵內也只用紅磚組砌,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只有正身水車堵有葉形磚砌成工字形的氣窗,危難時,還可當做銃眼使用。
外牆最顯眼之部分則是使用斗砌磚牆,使用之紅磚又稱作清水磚,具有隔音、隔熱、防水、防潮之功能。據說還有個不可考的說法,由於斗砌磚如抽屜,可以藏珠寶,以前盜賊很多,所以在建房子的時候,有錢人會選一些方位把值錢的東西藏進去。在大門框及其他收邊牆角地帶使用丁順砌磚;外護龍部份牆基下段為砂岩丁砌,材料包括花崗石、砂岩石和鵝卵石。
古厝的左右兩側上端像山形的牆壁稱為山牆,與前後屋坡的垂脊相連。就空間組織而言,只居於陪襯的地位,卻是面積最大、最完整且最容易被看見的部分。山尖最頂端的圖形多變,多與傳統風水有關,有金、木、水、火、土等圓形、直形、曲形、銳形、方形的圖案,寓涵五行的象徵意義。因為屋主黃彪獅,他的五行裡面缺金,因此為屬金的硬山頂圓形馬背。濂讓居有別於大安區之安溪移民住宅,一般燕尾脊翹是作官人家才會有的裝飾,黃宅以務農為主,所以無燕尾脊翹。
在山牆懸山頂的地方,山尖因屋檐懸挑在外,為了加強前後兩坡的封檐板交接部分,於是又增加了「懸魚」雕花木板,如同一尾倒吊著的魚,名為懸魚,亦是魚代表水,而火怕水,有魚,火就不敢靠近房子。濂讓居在正身左右山牆上有細緻的懸魚造型,在二護龍山牆上有泥塑的「寶鏡」之稱的造型懸魚。
另一個有趣的部分,在山牆下以磚砌成凸出的水平線條,呈「n」字型,其功能原是防止土埆牆壁面淋雨,確保房子持久耐用。後漸漸轉變為裝飾,甚至戲稱是給鳥踐踏的地方;在台灣講究一點的房屋鳥踏甚至還做各種雕塑,變成建築的裝飾物件。濂讓居的鳥踏,只用薄磚砌成。
2.內牆
內牆是由屋內牆身上堵用土埆牆砌成,外面再抹上一層灰泥,一九六九年後則改為水泥粉光;正廳牆面下段是斗砌紅磚,四周收邊(撻角)作蝙蝠展翼紋磚雕飾,以及祥雲紋飾,四蝠有賜福之意。旁邊再用紅磚榫接排列,外圍再用紅磚平砌。外護龍室內的下堵牆用卵石砌牆,比較穩固也防潮,也比較經濟簡便的牆體。
(三) 樑架構造
整個建築物正身的屋架柱樑則是硬山擱檁式,天花板明白顯露,沒有裝飾,其他邊間的擱檁式和抬樑式混合木結構,沒有瓜柱、瓜筒是比較簡單的木結構,整修後仍然維持木頭榫接,不用釘子。一般考究的宅第所用的樑柱裝飾意味甚濃,濂讓居雖然樸實無華,但整個或細部長短大小的尺寸皆合魯班尺的規制,皆寓含富貴、吉祥、添丁、進益等美好的涵意。正廳外門的壽樑下的托木是泉州式透雕法,充滿文人色彩,和屋內的神龕上的雕刻圖案一樣細緻,木頭都是用大陸的福州杉木。位於正廳內與門楣平行有一個水平木樑,此為燈樑。其功用為懸掛天公燈,添丁燈,有分別隔陰陽兩界的象徵意思。除了正廳,房間多設有圓桁平板鋪架閣樓,可用略斜的豎梯攀登,放雜物兼作急難躲藏之用,又稱暗樓。
(四)門窗
正身由大門明間、次間、稍間依序開有三對對稱窗。大門是實心鏡面板門,門外有門環,門後有兩條平行門栓,關上時與門形成一井字形,上下門接有門臼;門框用實心紅磚砌成柱,門前有一整塊花崗岩戶碇,左右護龍的中門,門額上放上一大塊的砂岩石條。
當空間不夠使用時,左右護龍又可再加建外護龍稱為彎光門,由七片弧型磚紋飾:雙龍護琴,人口雖多,但各護龍有獨自的天井過水門、過水廊方便進出正身與各房的子孫廊和左右護龍的房間前廊,使房間的正面採光變暗,卻能以彎光門(或過水廊、過水門)連通各房間,並構成方便橫向連繫的暗廊式防禦體系。過水廊之間空間,稱之為「龍虎井」,位於左側稱為龍井或日井,位於右側者稱為虎井或月井。現今濂讓居所見之四個過水廊,正身龍邊廚房旁之過水廊為保存修護之過水廊,其餘三過水廊則為仿舊重建之過水廊。整修後的濂讓居多做了過水門、過水廊,讓現在進去參觀的人可以緬懷過往的建築物。
以前的窗戶包含窗孔、窗框、窗櫺,窗飾多與裝飾結為一體。其中大致分為四種類,竹節窗(表高風亮節,君子作風)主要位於濂讓居正身外牆,窗櫺有三條,是泥塑竹節形,內有移動式木條窗,可以開關,窗框是沙岩石泥塑成。而弧形海棠石窗(表富貴)則位於正身左右次間的牆上,窗框用砂岩石條雕刻而成;裡面原裝有三枝鐵條,外嵌玻璃窗,現已拆掉,改用木板窗。另外大圓窗,亦稱月洞窗(圓形代表大圓滿)是位於左右耳房的牆上,原有裝上玻璃窗,現已拆掉,內有可以開閤的木門扇;窗框是用紅磚排列,屋後的窗子窗頂多加磚疊澀出檐的雨庇。最後是氣窗,有一類氣窗是位於正身明間退凹的牆面水車堵上,用柳條磚排列而成;另一類則位於正身左右山牆山尖上,用磚砌直櫺窗,窗頂並加疊澀出檐的雨庇,除利於室內外空氣流通外,還具有風水上「氣」的考量。
(五)屋頂
屋頂又可分為屋面和屋脊。傳統宅第屋頂除了遮日擋雨的功能外,還兼具傳達尊卑有序的倫理觀;因此屋頂也是等級地位的標誌,更是屋主身分地位的象徵。正身的屋頂高於次間房,左右房又高於左右護龍,確立了尊卑倫理的關係。而屋脊曲弧大,屋頂的高低差與山牆圖案鳥踏,格窗等線條所產生視覺上的美感,無須過度的華麗裝飾,就能彰顯匠師獨特的功力。
前面提到屋脊的高度,依建築物的尊卑序位而定,是以正中央三開間的屋脊為最高,兩側較低。屋脊依所在位置不同,亦有以下種類:
第一正脊,濂讓居的正脊裝飾性並不強烈,一般稱為剪黏,是用不同顏色的瓦片,依色彩與角度而剪下來,會拼貼四麟四獸、花草等吉祥物,也有柳條花磚鏤空排列,一方面是為了減輕重量,一方面也表現陰陽虛實相生的美學觀,現在屋脊上的彩繪已非原來的顏色與圖樣。屋脊收尾(像一個人字形)的形式有三種:燕尾、馬背、瓦鎮,瓦鎮是受日式影響。左右護龍的正脊上原本沒有作剪黏,現在看到的,是後來整修加上去的。正脊上面的圖案有鳳凰麒麟,牡丹花,螭虎紋飾等。
第二垂脊,屋頂上向前後隨瓦垂下的脊。濂讓居的垂脊十分平實,沒有裝飾,也沒有起翹。而第三曲脊:也就是馬背紋,通常有三條曲線。另外有趣的是馬背,是由曲脊、紋路和脊頭三部分所組成,內覆以磚瓦,大小隨正脊和屋身的大小而變化。馬背的造型與傳統風水觀和屋主人的生辰八字有很大關係。
三、建築裝飾
濂讓居的裝修,除了神龕以外,基本上以實用與樸素為主,裝飾性的物件不多。公媽廳的神龕排樓面嵌木雕透雕,雕飾圖案如牡丹花(表富貴)、松鶴(表長青)、一鹿一蓮花(表一路連發之意),福祿壽喜(葫蘆表福,鹿表祿,松樹表壽,喜鵲在梅花上面表喜上眉梢),福祿壽三翁,寓意福氣常壽等等,皆有其象徵喻意;壽樑斗座上有琴棋書畫四件木刻淺浮雕,寓意子孫多才多藝;牌樓面尚有隱諭莊重、尊貴之蓮花、垂花、惹草、鰲魚雀替和飛鳳豎材。神龕排樓上方之漏窗,採多層出挑斗拱及多樣化雕飾雀替及透雕嵌窗。
正廳三開間的木造神龕建築與雕飾,作工精緻,是濂讓居最莊重之處,迄今仍為原建物,保存良好。神龕中央祀有開台以來歷代祖先,更有黃啟端來台時所攜精細雕刻的歷代祖宗牌位一座,另外兩尊神像清水祖師公和法主公也是開台始祖黃啟端自原鄉隨身來台,從此作為黃家的守護神。
另外較華麗的彩繪金飾,在公媽廳的神龕排塿面小木作油漆彩繪以紅色和黑色為主色調,小木透雕、楹聯字體貼上或漆上一層薄薄的金漆,使其看來金碧輝煌,也有代表閩南傳統「方正為美」的審美觀,亦有保護木作的作用。神龕左右龍鳳門上方有二件吉祥寓意的清供圖,落款年代為戊申年(一九0八年),但斑駁無法辨識,作者已無可考。
濂讓居不論是匾額或對聯皆嵌字呈現黃家源流「紫雲」。有兩處匾額:ㄧ在正廳的大門門額上懸掛的匾額「濂讓居」。二在公媽龕上的匾額「克昌厥後」,此源自《詩經》周頌「燕及皇天,克昌厥後」,意思為:上天降福周人,使他們的後代昌盛起來。
而正廳的大門左右原本各張貼了書法對聯:「紫荊暢茂;雲瑞徘徊」,以及神龕柱子上的對聯書寫:「紫燕賀禧繩其祖武;雲龍際會貽厥孫謀」,源自《詩經》大雅,第一句的意思是遵守、繼承祖先的行跡規範;比喻繼承祖業;第二句意思是為子孫留下善計,使子孫安居的意思。
感 懷
此次的古厝之觀賞,映入眼簾的是熟悉親切的土角厝,藉由導覽更彷彿走入了歷史的迴廊,勾勒起劉家三合院的老房子和大埕中鳳凰老樹下,種種的生活面貌與情懷。雖然歷經歲月的遞嬗,但先人們對子孫的期望,在宅第之設計、構建鏤築上一一展露無遺。處處呈現了祖先一方面警醒後代子孫不要忘本,一方面又期勉子孫能昌盛。但可曾深思「克紹祖德,鍾武前賢」才是使中華傳統文化真正的一脈相承啊!
參考資料
◎ 傳統建築手冊
◎ 台灣古厝鑑賞
◎ 傳統建築入門
◎ 台北市文獻會傳統民居
◎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 龍安坡濂讓居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