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期::專題研學

具足弟子相的學習~孔門十哲之一(顏淵)

編輯部整理
一生都是學習
一心只有向道
一向行善服膺
一貫夫子之道
人生的重點在學習,學習唯一的出路就是成就,成就是無可取代的成果,而學習是通往成果唯一的一條路,特別是學習正法通往成佛的境界。而真正的學習,是不迂迴的學習、不蹉跎的學習、能善巧的學習、能增上的學習、能迅速成就的學習,就是如何使自己具足弟子相,這是千古不傳的秘訣。華嚴經中示現一生成佛的善財童子就是最好的典範,而儒家中的顏回,更是千古中僅有的標竿。
孔門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賢皆是為邦治國的大才,也都是在孔子座下學習,才有這番成就。但顏回是大才中的大才,不只有世間的成就,還有出世間的成就,且學習的能力勝過他的老師,成為同儕中禮敬稱讚仰望效法的對象,而他成就的秘訣就是具足弟子相。
他的求學是能放棄世間享樂,安於貧窮、安於簡陋,好樂於老師對他的教誨,每天沉浸於學法的快樂上,故老師言: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其次是顏回雖然學養豐富但卻虛懷若谷,能不恥下問,不懂的地方除了請教老師,也能請教同學,心量很大,不計較人家對他的冒犯,故其友曾子稱讚: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並且處處體會老師的言教,深懂老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故老師言: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這樣的好學,又能內化,使自己成為有修養的君子,而且能勇於改過,這種好學才是真正的好學,所以他的老師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不但能自己好學,也能跟同儕分享,啟發他人的悟性,能將老師未盡之意加以闡述,所以老師讚歎說: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他不但能在上課中好好向老師求教,並且能跟著老師周遊列國,侍奉老師、體會老師,與老師同甘苦共患難,師徒二人情同父子,這是華嚴經德生童子向善財童子開示親近善知識二十五心中第一重要的孝子心。顏子不但能順承老師的心意,並願將老師的法脈傳承,即使在危難中也不隨便犧牲生命,因知自己責任重大,因此在衛國匡地危難之時,師生被衝散,老師找學生的心非常切,找到時老師高興又激動的說:我以為你死了。學生說:老師在,回何敢死。
當孔子在陳蔡被困受餓七天時,要諸弟子明志,唯有顏回能說出一番樂天知命的道理,深獲老師之心。在生活極為貧困時,老師要他做官解脫貧困,他卻言:跟著老師學習禮樂,已是最快樂的,不願做官,甘於貧困。
然而他偉大的理想是輔佐明王,敷陳五倫教育,以禮樂化導人心,在韓詩外傳與孔子家語中都有記載這樣的典故。而這樣偉大的理想是從仁心出發,老師最大的理想也是教人成為有仁心的君子,然而諸弟子中只有顏回達到此境界,故老師讚歎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不只世間道的成就如此,顏子亦通達出世間道,這也是老師所印可的,所謂:回也其庶乎,屢空。
而這樣的通達必須靠精進的力量,老師歡喜弟子的其中之一亦是歡喜弟子有精進的行相,如此才能達到所學的目標,而顏回就是具足精進行相的弟子,他的老師讚歎說: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如此不斷激發自己的潛力,對於所學一聞即悟,即使他的同儕,最聰明的子貢亦言: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難怪他的成就可以超越他的老師,只不過可惜短命而死,在四十一歲以前就能將老師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的證量相繼證到,若能活得久,相信亦能將老師「從心所欲不踰矩」的證量很快的證得。「從心所欲不踰矩」是心理能任運悠游於世間道與出世間道,能利益有情時掌握時機,故孟子讚歎孔子為「聖之時者也」。其實這樣的境界,顏回也已證到了,因為他的老師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難怪他過世時,老師哭得超過常情,師徒相知相惜。在教法上是師生,在感情上是情勝父子。
原來千古不傳的秘訣就是如何具足弟子相的學習,是清淨的學習,是承事的學習,是顛沛造次不離的學習,是放棄追逐世間安樂的學習,是用上全力的學習(欲罷不能,既竭吾才),是內化的學習,是反省的學習,是改過的學習,是法喜的學習,是能分享的學習,是能引發仁心的學習,是能生起空性證量的學習,是能不厭倦的學習(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是能生起領眾能力的學習(此即皈依僧的意義),是精進的學習,是不到目的不終止的學習,是能觀機逗教的學習,這樣的學習必是老師心中的好學生、好子弟,老師必將心中所學完全供養、呵護、讚歎、推出,而弟子必是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
江老師十哲塑像中的顏淵,垂首低眉、雙耳微張、雙目向下凝視、兩手微微舉起,左手輕握住右手、五指緊合,呈現其溫和謙虛但又堅守中庸之道的特質。
顏淵雙耳微張、雙目向下凝視,此種思維相,或可說是受師友教導後的思維,或是請教同儕,聆聽寶貴意見的思維,亦好似正在專注地聆聽孔子說話,不發一語,孔子說他:好像愚人(不違如愚)。但隨後孔子觀察顏淵和其他弟子交談時,卻發現顏淵能闡發自己未盡的之意,亦能啟發其他的同學,可見顏淵並非愚笨之人(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垂首低眉的顏淵有著謙遜內斂的儀態,一如顏淵的志向:無伐善、無施勞。願培養領眾的能力,凝聚團體的共識,有功勞,表彰他人,自己如同沒功勞般地退居最後,滿心愉悅地稱讚他人所作的功勞;一有事情,自己搶先做,不把勞苦的事情施加在他人身上。
塑像的手姿,也可說是他為人擇乎中庸的堅持,頭上挽著平常的髮髻,雖是平民的行相,但卻有崇高的情操,充實的德學,聞一以知十的悟性,卻是謙謙君子的氣質。可惜福薄。年僅四十一即逝,老師痛失英才,文化失去傳承,蒼生何其無福!
孔子曾用心地觀察顏淵三個月,在緊急、危險的時刻,都沒有違背仁心,一季如此,其餘三季,便可想而知了。顏淵不離開仁道,因此其氣質溫潤平和,謙虛好學、悟性高且能擇善固執,堅持以道行世。莫怪孔子對此能傳其大道的弟子英年早逝之事哀慟不已,而傷痛地感嘆:「是老天要亡我!是老天要亡我啊!」
所以文化的傳承端賴人才的推出,學為聖賢,顏回正是吾人學習仿傚的楷模。(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