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小止觀導覽(四十三)

心爾整理
聞思勝解修止觀
世俗方便五停心
助觀空性解脫道
塵劫一念真出離
 

第六章 正修行

 
前言:
 
空義的現證是極其困難的,行者先須努力透過聞思瞭解空義,不可妄自菲薄以為無法現證空性,所以不認真認識空義,是故未來現證空義與眼前的聽聞有莫大的關係,觀待聞思才有真正的修,如果連空義的聞都不具備,何來對空義的思與修?
 
是故眼前對小止觀裏所說空義的修學法,須依聞思生起勝解,往生淨土後能生起頓悟的能力。
 
論文:二者修觀有二種:一者對治觀。如不淨觀,對治貪欲。慈心觀,對治瞋恚。界分別觀,對治著我。數息觀,對治多尋思等,此不分別也。
 
五停心觀(多散眾生數息觀,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障眾生念佛觀,多慢眾生界分別觀)乃修止觀前,先調伏粗猛的煩惱。為修止的前方便,屬於正知的範疇,將心調停之後,修學空性的止觀,能生起出世間的證量。
 
然此處的五停心觀也可以是止成就後的修觀,若在止上有所成就之後,如得到初禪未到地定時,在坐上修時刻意引發下界的煩惱,並修對治觀破煩惱的現行,能得初禪正分的成就,此時的五停心觀方可真正稱為觀,未生定而說觀不過是方便說,實為正知的範疇。
 
或云:體真止是空性上的止,何以還要再修世俗的五停心觀呢?若安住空性義境之力量轉弱,此時用五停心觀破除世俗的煩惱,之後便易安住空義,安住後方能真正修行正觀,不會被世俗境界搖動。如此說來,五停心觀亦是修學空性的助觀。
 
不淨觀是破愛欲的良方,破愛欲應該觀察五欲境的過患,知道透過修學能離開五欲境的束縛,人為何會追求五欲境呢?就是因為五欲境能讓身體快樂,這時候觀察身體的本質是不淨的,當對身體產生極大的厭惡時,會為它服務、為滿足它而去追求五欲境嗎?所以想要遠離五欲境,對治貪欲,必須修學不淨觀。
 
易瞋恚的人是在不順心時會生瞋怒,此時應用慈悲心來對治,行者修行功夫有沒有進展,端看煩惱是否降伏,當觀想對方之所以會惱害我、陷害我,皆由於對方被煩惱所擾亂而作不了主,應當同情對方是被煩惱所苦,起瞋之人是可憐憫的。大智度論中云:「瞋恚者是失諸善法之本。」辛苦造作善法的功德會被瞋火所焚燒,瞋恚是墮入惡道之因,也是法樂的怨家,只要有瞋恚心,行善法不堪忍,身心熱惱不安穩,須知身心安穩方能修學止觀。
 
慈悲心之生起是將境界(有情)看成可愛(悅意)相,從各種角度觀修他的功德及恩情,生起對可愛相的認知,對眾生用回饋(報恩)的心態、服務的心態而生起慈悲心。
 
須知生起慈悲心有其次第,先生起捨心(先對親人捨貪執,對仇人捨除瞋恚)捨除貪瞋之執後,在內心平和的狀態下在坐上修學慈悲,生起有恩德眾生如我此世的母親那般對我有莫大的恩德,並由此擴及中庸境,乃至仇人,及其餘非人的有情眾生,由此界擴及十方有情,破除了瞋恨心的現行,在現證空性的智慧生起後斷除瞋恚的種子。
 
其次界分別觀能降伏我慢,在地水火風空與識的諸界和合中,會生起種種的高低分別,由此生出了慢心,須知這些都只是組合相,沒有真實的高低可分,何慢之有?
 
再看數息觀練習以呼吸為所緣,將心靜下來,以數息為入定的方便,心以呼吸為所緣,遠離昏沉、掉舉、散亂,生起定力,此時只剩下出入息,然已確立修行的目標乃破所執的我,解決生死大事,即使數息所生起的勝境亦非究竟,僅是正觀之助觀。
 
此處之尋思,屬於百法中的不定法,亦即很多想法,此時用數息(注意呼吸)讓心安住在呼吸上,止住胡思亂想,方能對修學空性有專注的能力。
 
論文:二者正觀。觀諸法無相,並是因緣所生,因緣無性,即是實相。先了所觀之境一切皆空,能觀之心自然不起。前後之文,多談此理,請自詳之。如經偈中說:『諸法不牢固,常在於念中,已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
 
此處正觀乃天台大師所要引導之重點,唯有通達空性方是修學止觀的目的,方幫助有情得到三界的解脫,是大德究竟的悲心。
 
諸法無相,不過是因緣所生,相互觀待,以及名言的認知下方能生起,無絲毫之自相可得。如此則所觀之境了不可得,能觀之心自然不起,謂之能所雙亡,即是以現證空性的心識證得空性(實相)。
 
諸法唯名言生幻化不牢固,不過是在世俗分別念中的顯現。已勝解空性者,如現證空性的心識勝解空性的狀態,一切無想念,並非如木頭、石頭般什麼都不想,是沒有世俗的境界成為所念。(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