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期::專題報導-孔門十哲塑像介紹
孔門十哲之五(宰我)~曲己明道
心亞整理
大賢受責乃示現
後人應知師生情
口吻似聖評前賢
刻薄寡恩難受福
宰我,名予,字子我,左傳稱闞子,春秋時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有謂齊人,年歲無考,或說生於魯昭公二十年(西元前五二二年),卒年不祥,或說先子路一年去世。
於孔門高弟中以言語科著稱,口齒伶俐,能說善辯。孟子於《公孫丑上》說:「宰我、子貢,善為說辭。」由此可見,在孟子的心目中,孔門弟子中善於外交辭令的,即是宰我與子貢二人,而宰我的才能,其排名又於子貢之前。又云:智足以知聖人。可見宰我能通師志,其智不凡。曾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國,特別是齊國與楚國。
於漢朝孔鮒所著之《孔叢子》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孔子派遣宰予出使楚國,楚昭王以裝飾殊勝的車子,請宰予轉贈孔子,宰予說:「夫子不會使用此輛車子的。」楚昭王說:「為什麼呢?」宰予回答道:「自從我服侍夫子以來,發現夫子的言語從來不曾離開道,其行為從來不曾違背仁,看重道義崇尚德性,品格高潔清廉儉約,為官時,有俸祿而不會積財,大道無法施展,則瀟灑辭官,沒有半點捨不得。其妻子不穿五彩的絲織品,其妾不穿絲織品,所駕的馬車沒有任何的雕刻裝飾,其馬不吃小米,所提倡的道若能行,則樂於施行大道;若不能行,則安身樂命,這是夫子的一向作風。對於華麗奢靡的事物或欠缺端正和平的淫音,夫子經過那裡也不看,也不聽,所以我知道夫子是不會使用這輛車的。」楚昭王說:「那麼夫子想做什麼呢?」宰予回答道:「現今天下的道德寢息,夫子想要興起大道,天下若有誠心想要施行大道的國君,就算夫子得徒步上朝,夫子也會這麼做,何必辱君子之重賜?」楚昭王聽了這番話後說:「我今天才知道孔子德性之大呀!」宰予從楚國回來向孔子報告,孔子聽後問在座的學生:「你們覺得宰予的言語如何呢?」子貢回答道:「他並沒有將夫子之德行道盡,夫子德行之高可以與天相配,深可以與海相合,若照宰予所說,只是說出夫子的行事作風而已。」孔子聽後說:「言語貴在平實,使人可以相信,捨去平實還有什麼可稱頌的呢?是端木賜的言語浮華不如宰予的平實。」
由此可知,宰我言語的才華,他運用平實的言語,使國君重新認識孔子,令孔子的大道得以施展;他亦洞察夫子的心思,讓夫子的教化得以落實。
有回,宰我見當時來向夫子學習的後生晚輩有懈怠之心,而夫子又不便於當面指責,便故意白天睡大覺。孔子得知而責備:「宰予真是如腐朽的木頭,已經無法再雕刻了,又如年久剝蝕的牆壁,已經沒有辦法再粉刷了,對於宰我,我還要如何來責備呢?」孔子接著說:「以前我對於人,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對於人,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為,這是因為宰予白天睡大覺而使我改為察言觀行。」後生晚輩見夫子如此嚴厲地訶責資深的宰予,便收斂其懈怠之心,並注意自己之言行是否一致。
又有回,宰我見當時社會不守三年喪期已很普遍,以時下不守喪三年的情形來問孔子,並舉出不需三年的理由,一來是三年守喪,時間太久了,二者君子若三年不學禮,則禮忘了,若三年不彈奏音樂,也忘了如何彈奏;並以二喻明喪期一年即可,如種植的五穀之收成亦以一年為期,隔年再種新穀。做飯炊煮用的薪柴,亦是一年之中換五種木材,隔年又重新循環,所以喪期一年就可以了。」孔子答道:「守喪一年後,吃貴重的稻米飯,穿絲織品的衣服,你心安嗎?」宰我以當時人的做法答道:「我心安。」孔子感傷地對宰我說:「若你能心安,那你就做吧!」宰我出去後,孔子對其餘的弟子說:「宰予真是沒有仁心!為人子者,自出生至三年後,才有辦法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聖人制喪禮定為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無論何人都是如此。宰予,他對於他的父母還有三年的愛嗎?」由於宰我這麼用心良苦的一問,使得三年之喪的期限由此確定不移。
宰我亦會觀察同學內心有什麼問題,便示現不懂而向孔子提問,好讓同學解開心中的困惑。有回上課時,宰我發問:「假如有一個人跑去告訴急公好義、濟困扶危的仁者說:『有人掉進去井裡了!』難道這位仁者要跳入井裡救人嗎?」若跳入井中有生命危險,如不跳下去就是見死不救。孔子巧妙的答道:「怎麼能如此呢?君子會至井邊一探究竟,但不會跳下去做無畏的犧牲。以義責君子,君子會信而從之,若沒有道理的事情則難以欺騙君子,因為君子有判斷是非的能力。」孔子解釋後,讓在座的學生了解,夫子雖然提倡仁,但並不是別人說什麼就相信什麼,君子應以智慧來判斷此人所說的話是否合道理,此事是否可行。
宰我不僅善於言語,也是位有擔當,有理想,想整頓政綱的人。魯哀公時,三家僭越,哀公不滿想討伐去除三家權臣,但又不敢明言。哀公四年六月,商朝留下歸魯君所祭祀的亳社發生火災。哀公便以社主(神主牌)所用的木料來問宰我。宰我知道哀公的心意,便回答:「夏代用松樹,殷代用柏樹,周代用栗樹。」,並補充說:「用栗的意思,在使人民恐懼。」即暗示哀公,可誅三家。
魯哀公十年,宰我至齊國,受簡公之信任能執掌齊國的大政,但權臣田氏的勢力過於強大,宰我便計畫驅逐田氏,重整朝綱,不料此事被宰我的家臣陳豹洩密,宰我因此而遇難身亡,時為魯哀公十四年。
於魯國時,宰我主張去三家,於齊國時,宰我主張去田氏,其目的皆是為了重振朝綱,實現君臣之禮。
唐玄宗時,宰我被追封為「齊侯」,宋代追封為「臨淄公」,後改稱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宰予」。(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