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期::專題報導-聖人後裔~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教授

末代衍聖公孔德成事略

         淨域
生來即享一等公
尊寵一生官廉潔
高風由來師栽培
內斂施教不涉政
 

兩耳不聞窗外事  一心唯讀聖賢書

 
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孫,前考試院長孔德成先生於十月廿八日病逝,距民國九年二月廿三日生,享壽八十九歲。其世襲自宋代以來的「衍聖公」爵位,並自民國廿四年任命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北宗)(一九四四年任孔祥楷為南宗第七十五代奉祀官),成為目前僅存的世襲特任官。雖政府於民國八十七年廢除「孔奉祀官府」組織,但奉祀官一職仍繼續存在,級職比照部長領有公俸,尚具一絲傳承孔孟道統、發揚儒學之意涵。
 
孔家一脈隨政府來台,其正統世系之存續,照見於文革期間之「批孔揚秦」運動,更顯珍貴。中共雖推行「改革開放」使經濟翻飛騰躍,於堅持馬列毛思想之餘,想再擎起孔學圖振殘敗之儒家學說,雖千方百計勸說孔德成返陸,紹繼孔府之命脈,於此終不可成,也見出孔子七十七世孫之「遠離政治、謙沖君子」性格。
 
孔府被喻為是「天下第一家族」,於世家中名列其中,雖非帝王之家,但歷來不受改朝換代之影響,傳承兩千餘年,形成獨一無二的孔府世家,其獨自有歷史背景,其譽乃謙沖所成;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這一善政之道,便是君子與小人之別,也是董仲舒倡議獨尊儒術緣由之一。
 
漢初社會歷經動亂民不聊生,人民極待生養休息;因此,文景之世便以黃老之道治理國家,最少干預的政府便是最好的政府。武帝時,董仲舒藉由政治問題的思考,提出「改制」、「祭天」、「教化」等規範原則,遵從德治主義,立論天志便是儒學的原理,建構一「德性化的自然秩序」,結合陰陽五行之概念,提出「天人相感說」之理論體系。董仲舒以《春秋》學入博士官,是一位標準的儒學者,但要在黃老之道中提出理論,讓帝王採納推行,便需建構在「君權至上」的政治現實上,儒家之「君臣父子」之說,建構出忠君慈孝等倫常,而「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便是對君權的最大維護。是以,歷來各朝都要為孔子加封晉爵,替孔廟、孔府、孔林擴地加建立碑歌功,累積所成便是「天下第一家」。
 
衍聖公之爵位傳至孔德成為最後一代,其後僅是奉祀孔廟的特任官,其於十五歲時就職,是政府組織中最年輕的特任官,也是在職最久的特任官,長達七十四年之久。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孔德成於民國與孔家中,究竟是怎樣一位人物呢?
 
民國建立以後,袁世凱任大總統,於民國二年六月廿二日和次年九月廿五日,先後頒發了〈尊崇孔聖文〉和〈祭孔令〉,公開恢復前清的祀孔規定,並於廿八日身著繡有四團花的十二章大禮服,下圍褶紫緞裙,頭帶平天冠祭孔,演出一派帝王祭孔的醜劇。於民主共和之際,袁世凱意識到利用孔子,可以增強自己戰勝民主主義的精神力量,這於日後推行洪憲帝制中可見一般。是以,蔡元培等人於主張廢除讀經之外,更是以迷信之由倡議廢止祭孔。袁帝失敗後,中國於一戰後又失去山東權益,民國八年「五四運動」興起,錢玄同、劉半農、胡適等人,大力倡導「反傳統」,要冒進要西化;提倡白話文,評擊儒家思想,推動「疑古」風氣,造成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且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
 
清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僅五歲的孔子第七十六代嫡孫孔令貽襲封衍聖公。清帝退位後,孔令貽奉祀祖廟如故,仍往來于曲阜、北京間,年年覲見溥儀,「衍聖公」在遜清小朝廷內仍然受到尊崇。孔令貽娶三位夫人,但一直沒有子嗣,後納三姨太陶氏的丫環王寶翠為四房,民國六年生一女孔德懋,民國八年再懷孕;當年十一月,孔令貽赴北京參加岳父陶士鋆喪禮,不幸突患背疽,幾天後病逝於北京太僕寺街的衍聖公府。病時孔令貽立下遺囑-「若生男則繼承衍聖公封號」,此一遺囑並經大總統徐世昌批准。此外,孔家亦對生女時,爵位繼承問題進行討論與議決。
 
民國九年二月廿三日(農曆),王寶翠即將分娩,為防止出現「狸貓換太子」的嫌疑,北洋政府派軍隊將孔府圍住,設崗限制人員出入,家族女長輩到產房監產,甚至山東省府官員坐鎮孔府以防不測。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王寶翠難產生下孔德成,並於十七天後病逝,年僅廿六歲,死因成謎。孔德成出生百日時,徐世昌令頒孔德成襲封衍聖公爵位,乃歷代衍聖公中年齡最小者。
 
孔德成,字玉如,號達生,出生時雙親便早亡,但卻受到家族妥適的教養。當時的局勢是軍閥亂政、西學東漸,社會高呼打倒孔家店,其身處於亂世卻無貴族世家的紈胯子弟惡習,這除了是他潔身自好外,還得益於陶氏夫人及老師(清代翰林莊陔蘭)的嚴管善教,使之從小就培養起好學、平和、敦厚的人品。九歲時,陶氏夫人因中風去世,孔德成就開始支撐起孔府的府務,成為整個孔氏家族的掌門人。
 
民國十三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趕出紫禁城,此時民主制度已深入人心,清代顯赫的肅親王、恭親王、禮親王等爵位都已停止傳承,「衍聖公」成為一個尷尬的封爵,但在人們尊孔意識作用下,孔德成仍被視作「聖裔」而倍加推崇。民國十七年全國統一後,孔德成呈請中央政府取消「衍聖公」的封爵,這顯然不是年僅八歲的孔德成所能意識的。
 
民國廿四年,國民政府意識到該給孔德成一個適當的名號,於一月八日召開特別會議,議決改衍聖公爵號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名銜,並給予特任官的待遇。七月八日,在陳立夫主持、戴季陶監督及蔣介石觀禮的高規格儀式中,孔德成於南京宣誓就職(年十五歲)。次年十二月十六日,孔德成與前清狀元孫家鼐的孫女孫琪方結婚。
 
民國廿三年,雪公(李炳南)被薦編纂莒縣縣志,主要負責人為孔德成的老師莊太史,三年修成後,雪公應聘而入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任職,不久晉升主任秘書。民國廿六年七月七日中日戰爭爆發,十二月日軍入侵山東魯南,在曲阜將要陷入敵手之際,蔣介石命令第二十師師長孫桐萱,率部護送孔德成夫婦離開孔府前往武漢(雪公隨行),臨行前孔德成將孔府事務託給叔叔孔令煜代管。幾天後日軍進佔曲阜、接管孔府,但在尊孔的意識下,嚴格保護三孔的形制與運作。在武漢,孔德成發表抗日宣言;武漢陷落又轉往重慶,蔣介石在歌樂山為其修建奉祀官府,並讓他參加國府參政會。
 
民國卅四年抗戰勝利,隨即共產黨於各地興兵作亂,孔德成無法及時返回曲阜。民國卅五年共軍攻戰曲阜後,帶領當地的農民開展減租減息鬥爭,孔府受到很大的損失,隔年五月共軍退出曲阜。孔德成與夫人曾三次由南京回到了闊別八年的故鄉。當時許多管事人員向他建議,向佃農清算欠租並退糧,孔德成以「這些佃戶都是我們的窮鄉親,現在要他們把糧食退回來,他們的日子會十分艱難;即使有人主動退回來,也不要接受」為由,堅決不同意,並將之寫成手諭公告於曲阜城。這是他最後一次回孔府。
 
民國卅八年一月下旬,孔德成前來台灣遊覽,因感台中市氣候良好有意卜居,時台中市長為他代覓居所,三月舉家遷台,雪公亦隨行並任職主任秘書一職於官府中,直至去逝為止。雪公長孔德成卅歲,表象上雪公是幕僚,但孔德成當他是師長,倆人亦師亦友血濃於水;雪公往生後,孔德成於靈前行三跪九叩之禮,顯見出雪公在他心中的份量。自民國四十四年起,孔德成在台大教授「三禮研究」、「金文」、「青銅彝器」,桃李滿天下,他不僅僅是有聖人遺風的孔子嫡孫和翩翩君子風度的學者,還是個自成一格的書法家與美食家。
 
中共在文革期間批孔揚秦,但一九八二年重新把孔家人抬出來,任命孔德懋為政協委員。民國七十三年,台灣政府考試院長出缺,故總統經國先生本屬意某人接任,據悉蔣夫人宋美齡示意讓孔德成接任,以示中華民國更重視孔孟道統,於是孔德成就任九年的考試院長。他不善於作官,但熱衷於學問,在官場上不愛說話,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曾對孔德墉說:「我與他共事五年,不曾見他說過一句話。」但於課堂間卻與學生相處和樂,學生設計取得墨寶,事後卻是哈笑地說:「我被你們騙了。」或許這「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才是他一生的寫照。
 
一九八七年九月,中國孔子基金會提出續修孔氏家譜之議;一九九二年,曲阜市提出申請,並經國臺辦及中統部同意修譜。然而依照祖制,只有衍聖公才有權力主持此事,於是孔德墉(孔德成堂弟、孔令煜之子,移居香港)於一九九六年九月底前來台北拜會堂哥,孔德成贊成第五次修譜,並將具體工作事宜委由孔德墉代理。一九九八年,孔德墉在香港註冊了《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為方便認證調查工作,續譜辦公室設在山東濟南。
 
孔府受到歷代的加封,但總是中規中矩地表現,也許大家對於孔府的生活起居好奇,但依孔德成在《庭訓與師道》中所述,孔府的生活實在平常;他說「在日常生活方面,就飲食衣著兩項來說,飲食一項是十分簡單的,夠吃即可,不許挑嘴或自作主張點菜,家裏做什麼就吃什麼,這是中國舊家庭的規矩,並非吃不起,而是要小孩子養成淡泊平易的飲食習慣,才不致任意放縱。衣著方面,錦衣華服雖然也可以說穿得起,然而在我們家裏是不為的;小時候家裏只許穿布衣,鞋子也是布鞋。種種衣食上的規限,無非教導小孩子養成簡樸的習慣。在待人接物方面,家中傭人雖然不算少,但是小孩子對待傭人不准呼來呼去,請他們做事,必定要非常有禮貌,如果小孩子有不禮貌行為,老人家看到了,一定要嚴予訓責。因此家中的小孩從幼年起,無論飲食、衣著、應對、待人均須有禮。我如今的一切一切,不敢稍忘庭訓。」
 
孔德成姐弟自幼失去了親生父母,每次去孔林中父母的墳前祭奠時,總有無盡的思念。民國八十四年,二姐孔德懋來台參訪,姐弟一同回味兒時情景,二姐曾問他「要不要考慮回去曲阜」?孔德成老淚一把地說:「難呀!」因為文革時紅衛兵將父母墳頭掘開且鞭屍,至今中共仍未對此說聲道歉,所以他告戒子孫暫不回陸。
 
民國九十四年,他與數學家丘成桐教授,被臺灣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次年元旦,第八十代嫡孫孔佑仁誕生,意味孔子聖脈依然延續。是年,接受中國孔子研究會榮譽會長的頭銜。近年因身體年邁,已將奉祀之工作交予長孫孔垂長代行,此奉祀官之銜仍待政府令核。當其病逝消息傳出後,中國曾傳出於孔林中已為之覓好墓地,然其生前已決定安葬於三峽龍泉墓園最頂處,這無法落葉歸根概是一生的最大遺憾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