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期::活動報導-九十八年心靈成長班寒訓課程~一個久享尊榮的風采
禮之用大矣哉~淺談和合班演禮課
常傑
學重活用日用行
處處為他多設想
受人歡迎自檢點
淳厚風氣人格尊
啟蒙班返班活動中,屬於國小的明心班、天使班皆有 雪公太老師所編著的《常禮舉要》課程,上課的方式是由老師逐條解說,同學們則在台下安靜聽課,這種教學方式屬於傳統式,架構嚴謹,中規中矩,旨在讓同學長期薰習,以收潛移默化之效。而這一次寒假心靈成長班,教學組有別於以往特地安排一門課程「演禮」,由同學們親自演練禮儀,新穎的教學方式,深深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在互動的過程中充滿了知識性與活潑性,不論是新生還是舊生都在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相信同學們以後如能應用於日常生活,必當進退有據,處處受人歡迎。
經常聽禮的相關用詞,例如「禮制」就是講國家規定的禮法,「禮俗」就是指禮儀和風俗,「禮教」就是禮儀的教化,「禮貌」表示敬意的儀容,而「禮儀」就是禮制的儀式,以上皆與「禮」有連結關係,我們也可以說人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禮」字,可見要知禮、守禮是多麼的重要。在禮記中記載:「禮也者,理也。君子無禮不動。」又在管子心術篇:「故禮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所以,我們可以很明確的說禮就是凡事講道理,處處感恩,長幼有序,自卑尊人。而禮也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想,避免對方難堪與不安,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好說出其中的要旨。
以下就以英國女皇宴請使者的故事來印證禮的精神:據說某一天英國女皇為進一步與各國使者聯絡感情,特別邀請了各國使者共同餐敘,席間大家禮貌寒喧,互動良好,不久侍者陸續端上了一道道色香味俱佳,令人食指大動的美味餐飲,眾人在大快朵頤一段時間後,終於酒足飯飽,可謂賓主盡歡,最後侍者為每人上了一道碗水,水裡還有幾片檸檬,原來檸檬有芳香的功能,檸檬水是讓每個人用來清洗手上的異味,就像是洗手水一般,但此時卻有一位不知情的非洲使者,瞬間就把洗手水當飲料喝了!眾人見到了這種突發狀況都非常錯愕,所幸機智的英國女皇趕緊當大家的面端起水也跟著喝了!如此一來還有誰會議論非洲使者不是?又有誰會去清洗雙手?英國女皇跟著做了看似不禮貌的舉動,卻成功化解了現場尷尬的氣氛,這種將心比心,為對方立場著想的做法,就是掌握到禮的精神,並將其運用得恰到好處的例子。
有一齣京劇叫《送親演禮》,是演兩位背景懸殊的家長的會面,因女方的母親陳氏是鄉下人,沒有見過世面,自然不懂禮俗,雖然陳氏有先見之明請贊禮的儐相幫助她,但還是鬧出許多笑話。如果一個人很能夠隨著禮俗行禮如儀,自然進退有據,根本不會發生什麼狀況。但對陳氏而言就變得很困難,做什麼就錯什麼,讓人啼笑皆非。例如陳氏見了親家母,儐相請她「上坐」,陳氏就爬上椅背上坐;儐相見狀要她趕緊下來坐,所以急忙說「下坐」,陳氏聽到了卻直接從椅背上移到地上坐。儐相立即更正說「懷裏坐」,意思是坐在椅子的懷裏,陳氏聽不懂,雖然覺得不好意思,但因為先前已約定好完全按照儐相要求去做,所以陳氏就鼓起勇氣往親家母身上坐上去。此外,男方的母親李氏在用餐之前,依照古禮拿起酒杯,在廳堂前對著上天倒酒,這是禮敬天地的意思。儐相接著就對陳氏說「該您了」,向來節儉的陳氏豈敢浪費,因此拿起酒杯一口氣就喝下去了。而在酒席上何時動筷子也是一種禮貌,尤其主賓之間更要拿捏分寸,當儐相喊「舉箸」是告訴陳氏可以動筷子了,然而陳氏誤聽成舉住,就把筷子一直舉在空中不敢動,讓儐相見了是又好氣又好笑。這齣戲除了讓觀眾會心一笑外,尚值得我們進一步省思,原來禮不僅包含了禮俗,更要講究人情世故,方能暢行無阻,事事圓融,看來有理(禮)行遍天下,無理(禮)寸步難行,此話確實不假啊!
和合班有二堂演禮課,第一堂演習行、住、坐、臥及電話禮儀,第二堂課演習撥接電話禮儀。首先邀請幾位同學上台,他們不需要共同研討,不需要預為排練,而老師也不解說正確的姿勢,請他們示範平時如何走路、站立、坐姿、用餐及撥接電話之言語動作。接著由老師解說正確行、住、坐、臥的姿勢,及用餐禮儀,例如應該坐哪一個位置,入座後不橫肱,不伸足;用箸夾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食勿響舌,咽勿鳴喉;以及撥接電話的禮儀需講究如何稱謂;在用餐或就寢時間,不宜打電話打擾人家;說話時音量要適中等。接下來再邀請另外幾位同學上台,請他們依照老師解說的方式,做出標準的動作。最後再請幾個同學就正確的走路、站立、坐姿、用餐及撥接電話之言語動作,發表個人心得。我們可以從演禮過程中發現,在日常生活裡因個人的認知及習慣不同,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妨礙到別人,甚至得罪對方都不曉得,但只要經由不斷地練習,就可以糾正不合禮儀的言語行為,而使德行不斷增上,真正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禮在處世上的應用,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最好的例子就是唐朝一代名將郭子儀,終其一生深諳處世之道,通達人情世故,他每次在立下彪炳的戰功之後,都能夠知進退,毫不戀棧的將手中兵權放下,此由歷史記載中可以得到印證。唐朝有數次遭遇亂事發生又無法平定時,皇上就趕緊請出郭子儀率兵平亂,可是郭子儀平定亂事,為朝廷化解了危機後,皇上為防止他功高震主,就會立刻頒布詔書,要他返回長安,交出所有的軍隊指揮權,並就近看管他,這樣皇上才能解除心頭之患。例如在肅宗、代宗時,郭子儀先後平定了安史之亂及僕固懷恩之亂,更擊退了回紇、吐蕃的入侵,數度拯救了搖搖欲墜的唐朝,然而戰亂一旦結束,郭子儀就立刻被解除兵權,這樣前後就有三次,正因為他謙卑退讓,功高不居,更不貪戀權力,因此沒有鳥盡弓藏的被皇上猜忌而罹禍,反而很有福報的得到善終,這在歷代立下大戰功的名將中是極為難得一見的。此外,另有一則故事反映出郭子儀對人情世故的通達,據說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娶了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後,有一次郭子儀過生日,他的七個兒子與八個女婿都去拜壽,唯獨驕縱的昇平公主不肯去,自認為是皇上的女兒,高高在上屬於君,而公公屬於臣子,哪有君向臣拜壽的道理了?郭曖雖曉以大義仍不能說服公主,氣極之下打了昇平公主一巴掌,負氣的昇平公主立即去向唐代宗告狀。郭子儀知道後,覺得事態嚴重,立刻綁著郭曖進宮向代宗請罪,但代宗卻對郭子儀說:「不癡不聾,不做阿翁。」終於免除了這場禍事。
禮的應用實在太廣泛了,縱使有人可以離群索居,但也脫離不了禮的範疇,譬如他不會一直沒有節制的吃食物或睡覺,也不會不配合季節去增減衣物,因為這樣的人很容易生病,其壽命一定不長。既然絕大部分的人是過著群體的生活,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對應,是必然要講究的,其中的關鍵點就是禮。禮是講理,是規矩,是克己復禮,是修行,也是文化道德,更是淨化社會的原動力。因此,站在自利利他的角度來說,我們都有責任將禮之內涵發揚光大,希望大家都能從食、衣、住、行、育樂上注重禮之精神,凡事自卑尊人,將心比心站在他人的立場著想,自然能在待人處世上更加圓潤融洽,進退合宜,進而能趨吉避凶,消災免難,一切吉祥順利!現在就讓我們做個知禮守禮的人,共同為社會祥和、進步盡上一份心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