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期::大德法語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錄(十一)

道源老和尚
修學分在家出家
居俗不俗念出塵
心不染欲生慈悲
維摩榜樣佛讚歎
 
甲二、詳八大法相以成宗
乙一、別釋八法以起信解
丙七、覺五欲過患觀念梵行
經文: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七覺還是對在家弟子說法,應當知道五欲過患。五欲已詳細說過,廣泛講是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粗重的五欲有財、色、名、食、睡。貪圖五欲就要增長罪惡,這是一種過患,增長罪惡有什麼不好呢?增長罪惡就要墮地獄,所以這個過患大,吾人應當知道五欲過患。
「雖為俗人,不染世樂」,雖然你還沒有出家是世俗之人,但是不要為世間之樂所污染,世間之樂就是五欲之樂。五欲之樂,在人說人,是人之果報,應該享受的,但是我們學了佛法,瞭解佛理,知道五欲之樂不應當享受,因為享受五欲之樂就起貪欲之心,起貪欲之心就有罪過,就有患難,所以叫五欲過患。我們學佛,要持佛的戒律,在家有在家菩薩戒,出自優婆塞戒經,經文最後,佛讚歎在家菩薩是清淨的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蓮花從那兒生出來?從污泥生出來了,但是清淨芬芳不染污泥。
我們在這世間是個世俗之人,這世間等於是一灘污泥一樣,我們生在這世間,住在社會裏,等於住在污泥裡,但是我們學了佛法,持佛所授的菩薩戒,雖然生在污泥之中,而不被污泥所染,等於清淨蓮花一樣,此即不染世樂。
「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雖是世俗之人(在家弟子),然要敬仰出家人。出家太好了,什麼都捨掉,但是佛立有制度與規矩,出家應有三(戒)衣,一個瓦缽。出家三衣就是五衣、七衣、大衣,五衣是五條衣,一長一短五條,七衣是七條衣,二長一短,大衣分九品,是九條衣,分到最上品是二十五條衣,四長一短。
三衣各有其用處,五衣是作務衣乃作事務披的衣,因為世尊出世時,印度的社會還沒有發明衣服,都是披一塊布,而印度本來是熱帶,所以也不需要衣服,只是人知道羞恥,需要遮蔽身體,披上一塊布就可以遮蔽身體了。佛度這些弟子們出家就要別於在家,不能跟在家人穿一樣的衣服。當時在家人是披一塊白顏色的布,所以佛經上說到白衣指的就是在家人,佛弟子要是出家就不許穿白衣服,披上的袈裟雖也是一塊布,但與在家人不同。作事務要披五條衣,五條衣是每條一長一短,作事務就披上這一件衣叫五衣。七條衣還是一塊布,分成七條,每一條二長一短,謂之七衣,七衣做什麼用呢?謂之入眾衣,加入出家大眾的衣,參禪打坐聽經都披這七衣。大衣則分九品,取九條算上去,九條都是算單不算雙的,其中九條、十一條、十三條稱之下三品,也是二長一短與七衣一樣,但是分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其次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是三長一短稱為中三品,再算上去,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條是上三品,上三品是四長一短。
但是佛法在東漢才傳到中國來,中國已發明袖子衣服,而出家人披五衣做事務很不方便,尤其中國寒冷的地帶很廣,冬天裡不穿便服更不行,於是五衣都成了紀念品。現在傳戒還是三件衣︵五衣、七衣、大衣︶但是五衣派不上用場。因為我們有短衫、有中掛、有長衫、還有大袍,種種的便服,既然做起事務來有短衫、中衫就好了,不用再披五衣,但五衣我們不敢廢掉,傳戒還是傳,只是成了紀念品。
七衣叫入眾衣,加入大眾所穿之衣。比方中國出家人的規矩,早起要做早課,晚上要做晚課,都要搭七衣,來聽經也要搭七衣,你們看過來聽經的師父著的是七條衣,是二長一短,謂之七衣。
大衣是每天出去托缽、化緣時所披,或者有因緣見國王要披大衣,或者是講經說法要搭大衣。佛法進了漢朝以後,托缽的制度沒有推行開,每天不用出去托缽,所以大衣普通出家人用不著,見國王也要有特殊的因緣,普通出家人也不見國王,所以也不著大衣,那麼你要是學會講經說法,你當法師一定要披大衣。我︵道源老法師︶現披的衣就是上上品二十五條(四長一短)的大衣,這都是戒律上規定的。瓦缽梵語缽多羅,翻成中國話叫應量器。應你飯量的器具。你是大飯量用大缽,中飯量用中缽,小飯量用小缽,就是這一缽飯,剛好與你的飯量相應叫應量器。缽在印度是每天都要用,每天吃飯得出去托缽化飯吃,到了中國,化飯吃的托缽制度為什麼沒有實行呢?因為我們中國對於叫化子看不起,你去托缽化飯吃,他把你當做一個乞丐、沒有飯吃的叫化子,此與印度的風俗不同,印度人看這些托缽化飯吃的,都是聖人,特別恭敬。所以風俗不同,人情不同,因此到中國托缽化飯吃的制度沒有推行開。
八大人覺經簡單翻譯為瓦缽,實則在戒律中用鐵做的缽也可,用瓦也許可,就是不許用銅、金、銀、錫或七寶做的。只許用鐵缽、瓦缽,為什麼此處只翻瓦缽,因為用瓦缽比較多,用鐵缽容易生銹,得時常打磨,不如用瓦缽,較容易洗乾淨,所以簡單翻成瓦缽。
因為托缽制度到了中國沒有推行開來,都在自己寺廟裡邊吃飯,中國人發明吃飯的器皿叫碗,碗是口大肚小,缽是口小肚大。出家人用的缽,它的樣子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親手做出來的,但是用缽在寺廟裡吃飯很不方便,因為要將一個缽、一個缽的擺開才可以,要把二個缽,三個缽擺在一起不容易,因為它口小,洗起來也不方便,所以我們中國人缽只有在傳戒上傳的,做為紀念品,平常都用飯碗。
釋迦佛親手做的缽樣子,到現在不適用。那麼釋迦佛的智慧不夠嗎?不然!那是因為我們沒有推行托缽制度,例如泰國是小乘佛法的國家,寺廟沒有廚房,每天必須出去托缽,你可以看到他們的缽很大,上邊有個蓋子,口小肚子大,那樣的缽才適用,因為出去托缽一次要夠他一天吃的,有的信徒供養菜,有的供養飯,有的供養湯,若是缽像個碗就不容易裝,且在缽口上加個蓋子。
若是到泰國等東南亞佛教地區觀光,你就可以看到出家人托缽的樣子,清晨一大早滿街上都是穿黃衣服的出家人,他們的缽由一條繩子掛在脖子,兩手捧著缽,將蓋子掀開接受供養。因為全國都是佛教徒,在家弟子,早晨起來,先把飯做好了,一定會先盛出來一碗供僧,若大人有功夫︵時間︶則在門口等著,若大人沒有功夫(閒空),則叫小孩在門口等著,等托缽的出家人走過來了,供養的在家弟子就跪下來,把要供養的這碗飯倒在出家人的缽裡,這是每一天頭一件好事算是做好了。若出家人覺得一碗飯不夠,缽蓋就不蓋上,依循到其他家,當足夠時就把缽蓋蓋起來,回到寺院。早上到七點鐘以後已看不到出家人,因為都已托完了缽回到寺裡修行用功去了。(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