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期::共修研學
小止觀導覽(四十二)
心爾整理
修學般若證空性
一代時教究竟義
龍天歡喜諸佛護
獅吼破魔聖教興
第六章 正修行
修止有三種,其中繫心守境止是煩惱的對治法,制心止是真正修世間的止,而體真止是出世間的止。
經文:三者、體真止,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為止。如經中說云: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
隨心所念的一切法,可分為有為法及無為法,簡要的來說,有為法包括心王八、心所有法五十一、色法十一、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共為九十四,無為法有六,共為百法。一切諸法(有為法、無為法)皆是緣起而無有自性,有為法是因緣法,依因緣而有。若有為法與無為法則是緣起法,乃因無為法是觀待有為法,是有為法的體性,所以無為法沒有自性,有為法也沒有自性,兩者是同一體性,亦即在一法中可見有為與無為兩個面相。阿羅漢在入定時能看到法無自性、了不可得的面相,菩薩是從空出假看到幻化的面相,唯有佛能在一念當中,如實了知自性不可得與緣生如幻的面相。
悉知皆為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心在對境當中沒有自性可取,在緣起幻化中取不到境界的自性,心取不到自性(真實性)就不會生執著,人、法之真實性找不到,能執的心不生,則煩惱不生,煩惱不生則妄念心息,愛染之心無從生起。所緣之境了不可得時,能念的心亦無從生起,即是印祖所說的「心月孤圓朗中天」,月亮(比喻現證空性的心識)在虛空(比喻空性)中朗朗照著,安住在空性的義境上,即名為體真止。
能執的心不起,謂之息心,此心安住在空性上即是達本源(萬法的自性就是空性)。達本源的心就是息心,生起通達無自性的心,則世間妄想心就止息了。第六識見到人我、法我的實有,生起人我執、法我執,如此則生出煩惱,入定證得的人我空,即能破人我執,若以法我為所緣,證得法我空,破除法我執,所得的是一切智,成立涅槃。
如此就是佛所承許的沙門,是真正的出家人,是息心達本源的勝義比丘,即是僧寶,凡夫比丘和合修學謂之僧伽。
經文:行者於初坐禪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念念不住,雖用如上體真止,而妄念不息,當反觀所起之心,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至,三際窮之,了不可得。
初修學止觀的行者,觀察諸法於念念中無自相可住,雖知所念諸法無自相可住,欲止於法之無自相,然妄念止息不下來,此時當反觀所起之心,過去、現在、未來都了不可得。何以三心不可得?觀待於現在、未來才有過去可得,自相所成的過去心了不可得,現在、未來亦是無自相可得,過去、現在、未來的心都要靠著名言才能生起,觀待名言生起境界相,認識境界的心識亦同時生,心與境的自相皆了不可得。
經文:不可得法,則無有心。若無有心,則一切法皆無。行者雖觀心不住皆無所有,而非無剎那任運覺知念起。
三際所生的法體性都了不可得,法之自相既不可得,無有能緣的心,謂之能所雙亡。
行者觀過去、現在、未來心皆不可得,所以是觀心無自相可住,過去、現在、未來之心不可得,謂之無所有。
剎那生起的心念雖是體性了不可得,正因自相不可得,即能待境而生,心與境界相互觀待,相續而生,所以金剛經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諸法不說斷滅相。
經文:又觀此心念以內有六根,外有六塵。根塵相對,故有識生;根塵未對,識本無生。觀生如是,觀滅亦然,生滅名字,但是假立。
心本無生因境有,萬法都是因緣所生,相互觀待,不過是名言安立的顯現。內六根、外六塵,根塵相對(眼對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接觸、意知法),當下生起認知境界的心識,根塵未對,識則不生。識之生與識之滅亦相互觀待,識的生是根塵相對而生,識的滅也是根塵未對而滅,識的出生處就是名言的出生處,名言的生處就是識的生處。
經文:生滅心滅,寂滅現前,了無所得,是所謂涅槃空寂之理,其心自止。
涅槃跟生死都是名言安立的,是了無可得的,涅槃是觀待於破除掉執著,才有名言安立的涅槃,生滅的心對著有為法,而有生生滅滅,緣有為法的心滅了,叫做息心,寂滅現前就是息心達本源,緣世俗有為的生滅心自相不可得,謂之生滅心滅,寂滅現前,乃空性的義境呈現在行者心識之前。
經文:起信論云:「若心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當知正念是無念而念,一切法的真實性(自相)於念念中皆不可得,即此現證空性的心也是念念不可得,找不到自性所生的現證空性之心,不但境界自相不可得,心念的真實性(自相)亦不可得。
經文:謂初心修學,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發狂。如學射法,久習方中矣。
初發心修學坐禪的人,沒有辦法住在空性的義理上,這時應該要每天串習,不要強懂,不要把空性當成虛空而安住,要不離團體、不離善知識,瞭解止觀現證空性的修學法,安住在空義上,但這要慢慢來,不要想一步登天,躁進生害,須日日串習如習射,久久練習必能任運中靶!(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