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期::活動報導-大專學佛運動之父~周宣德居士一一0歲冥誕紀念

大專青年學佛運動之父話劇劇本(下)

 

       十一、創辦空中弘法
串場二:後來周老師都推動了哪些弘法事業呢?
串場一:他創辦了空中弘法、印經結緣、設立佛學心得徵文獎學金、輔導大專青年成立佛學社團、創辦慧炬雜誌社、出版社、還有……
串場二:等等,怎麼又是一連串的事業,周老師還真是精進不懈!
串場一:就從空中廣播弘法說起吧……
信徒一:大家阿彌陀佛,不知最近好嗎?
信徒二:我來祈求菩薩保佑我兒子,考試金榜題名。
信徒三:我希望事業能夠愈來愈發達,賺大錢。
信徒四:我是祈求媽祖讓我媳婦早生貴子,你呢?
信徒五:唉,我不敢祈求什麼,只希望我那個不孝子能夠早日回頭是岸,我就發願吃菜,阿彌陀佛。
信徒一:是啦,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燒香有保佑。
信徒二:對啊,誠心最重要,不管你是拜佛祖、媽祖、天公祖、祖師爺、三太子都好了,人說有拜就有保佑啦。
旁白:周老師發現當時台灣多數的佛教徒都是神佛不分的民間信仰。
老師:師父,我經常南來北往,參訪許多佛教團體,卻發現本省佛教徒雖號稱有百萬人以上,但能通達教理、篤行佛道者無幾,我為此深感憂心。
智光師:宣德,你有什麼想法?
老師:師父,我認為佛教界,應從接引青年及大眾著手,否則恐怕社會風氣日見衰頹,中華文化也無法振興,所以我想假廣播電台來傳播佛法。
智光師:佛家事,不怕無財力,只怕無人力。
南亭師:這個構想很好,你儘管去做,資金方面由我們來想辦法。
旁白:經過周老師與鄭崇武居士等共同策劃,「佛教之聲」於四十一年開播了。
老師:師父,我們的廣播節目播出以來,大眾反應不錯。
智光師:嗯!很好很好,這好的開始已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南亭師:相信這對引導大專青年學佛,必能奠定很好的基礎。
串場一:後來民國四十九年,周老師又與中佛會發起大專廣播佛學演講比賽,共選出八名論文得獎者,並由他們在電台進行錄音轉播。
民本電台:各位聽眾早安,這裡是民本電台聯播網「佛教之聲」節目,今天是四月十四日,我們將要播出的節目是大專廣播佛學演講比賽的得獎論文系列,今天的主題是:「改良社會風氣必須振興佛教」,由得獎的台大同學劉勝欽親自為你播講,播講前先請劉勝欽學長發表一下得獎的心得。
劉勝欽:大家好,我覺得這次廣播佛學演講比賽實在太有創意了,得獎的感覺是既興奮又緊張!藉著研習佛法,不但增長智慧,還有獎學金補助,又可增加實習廣播的經驗,真的很感謝周老師及諸位大德。
串場二:哇,真是一舉數得。
串場一:這也可以看出周老師對引導大專青年學佛的循循善誘及創意過人。
串場二:印經結緣又是怎麼一回事?
串場一:在周老師六十歲生日時,他將親友致贈的壽儀,恭印「八大人覺經」一千冊,贈送大專青年,並在菩提樹雜誌等徵求心得報告,結果獲得熱烈回應。
老師:師父,這是「八大人覺經」的徵文心得報告,有十多篇文稿,請師父核閱。
智光上人:知識青年為時代之菁英,能看佛書,已非易事,撰寫論文,更為難得。你來負責選印佳作,廣為流通。至少要印一千本,這筆錢你先收下,作為印刷費用。
旁白:民國四十八年周老師又與南亭法師等設立「中國佛教會國際文教獎學基金會」,正式以獎學金獎勵大專學生研究佛學。
串場一:設立佛學徵文獎學金,對帶動當時的知識份子研習佛法的確幫助很大。
串場二:看來周老師的弘法事業進行的很順利。
串場一:並不是每一件事都很順利,像成立台灣第一所佛學社團時,就碰到困難?
串場二:遇到怎樣的困難?
串場一:我來考考你,請問大專學佛運動之父是誰?
串場二:我只知道中華民國國父,還有大專學佛運動之父?
串場一:民國四十九年當時政治環境及校園風氣都很保守,各校認為設立宗教社團,尚無前例,頗有顧忌。
串場二:凡事起頭難。
       十二、大專社團之父
旁白:周老師一面勤於奔走於教育當局與校方之間,大力疏通,一面又對創社學員不斷地支持與鼓勵,大專院校第一個佛學研究社團「台大晨曦學社」,終於誕生。
郭森滿:周老師,您看,校長已正式核准晨曦學社成立了,以後每一年的四月八日就是我們的社慶日。
老師:很好,台大不愧是最高學府,晨曦社今後必將發揮領導作用,你們可要做好模範喔!
劉勝欽:為了籌組社團,我們除了擬定宗旨及組織章程外,還要經常利用課後夜訪同學,足跡遍佈在法學院及校本部各學院、各宿舍間,往返數十、百趟,公車票也不知剪掉了幾十張了。
張泰隆:這一年多來,承蒙老師經常到宿舍找我們,不斷鼓勵我們,並邀請我們到府上來享用師母親自煮的精美素食,老師還講述許多佛教史上高僧大德的行誼,諄諄教誨,老師真是用心良苦。
郭森滿:我們創社申請案,擱在訓導處那兒就躺了半年,課外活動組主任總是說:研究佛學不一定要組成社團,像胡適先生自己研究佛學不也很好嗎?
范進福:我們不僅要研究佛學、身體力行,更要以佛法利益大眾。老師不是常說:六度以布施為第一,布施的功德又以法施為最大。儒家也說:君子恥獨為君子,君子不能只顧獨善其身,更應該要兼善天下才對啊!
老師:其實佛家三藏皆是學術根源,佛法是覺法,它與儒學、科學無不相容相輔,經過我與教育主管部門幾經協議,雖獲得認同,但社團名稱只許用佛學來申請,不可用佛教立社。
郭森滿:校長說:取名「慈光學社」宗教色彩太濃厚點,要我們把名字更改一下,他還希望社團應以學術性為重,不要把宗教帶入校園內。
劉勝欽:有一天清晨,一道黎明的署光,使我靈光乍現,索性將慈光改為晨曦。
老師:嗯!晨曦晨曦,晨鐘覺醒,曦照寰宇,這是個殊勝的緣起啊!
周師母:恭喜大家,現在總算有個圓滿的結果,但是一切也正要開始呢!來,大家用水果、點心。
大眾:說得是啊!謝謝師母。
串場二:第一所大專佛學社團成立後,周老師不就大功告成了。
串場一:還早呢!晨曦學社成立後,周老師仍繼續鼓勵其他大專院校成立佛學社團,數年間全國大專院校的佛學社團如雨後春筍般陸續成立,當時學佛青年計有十萬人之多。
串場二:十萬佛教青年,好壯觀呀!
串場一:有了佛學社團之後,周老師每學期都要舉辦各社團負責人座談會,而且對各學社迎新、送舊、社慶等活動的邀請,幾乎來者不拒,和同學全部打成一片。
串場二:不愧是「大專青年學佛之父」,事必躬親,實至名歸。
串場一:為了鼓勵佛青研習佛學、發表心得,民國五十年慧炬雜誌創刊號終於誕生,並免費贈送佛青等傳閱,成為各社團間精神維繫與觀摩學習的交流管道。
旁白:在周老師的善巧倡導下,至民國七十八年慧炬總計代辦獎金種類多達四十九種,核發金額約高達一千六百萬元,受獎學生多達一萬人,鼓勵作用之大可想而知。
串場一:在民國五十年代,頒發獎學金對學生而言實在很實惠。當時有一位唐龍學長,因為參加「金剛經講義論文競賽」第一名,你猜猜看,論文獎金是多少?
串場二:猜不著。
串場一:七千五百元,你可知道當時台灣大學每學期的學費是多少?
串場二:不知。
串場一:約一千元,這對改善清寒學子的經濟狀況大有幫助。
串場二:那時七千五百元,比現代大學生打工一整年還多,沒想到設立獎學金既有意義,又發揮這麼大的作用。
串場一:甚至周老師在七十八年往生後,他的兒女將收到各界的奠儀三百萬,都拿來設立寂照基金,可以說不改其父之志。
串場二:孝子、孝子。
旁白:為了輔助佛學社團的發展,慧炬先後舉辦:大專青年元旦壁報競賽、廣播演講比賽、社團演講比賽、頒發獎助學金,並獎勵贊助各社團活動經費等。
串場一:周老師又於民國六十四年將社團負責人座談會改為慧炬粥會。
串場二:慧炬週會,要唱國歌嗎?
串場一:此粥非彼週,原則上每月舉行一次,會後並請大家留下來吃九蓮粥,所以叫粥會。
串場二:喔!那粥會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吃九蓮粥吧?
串場一:當然不是。主要宗旨有二:一來介紹佛教界的名流大德前來演講,二來促進各社團心得交流及觀摩改進,總計舉行七十七次演講。
串場二:看來周老師為了幫助大專青年研習佛法,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不遺餘力啊!
串場一:雖然慧炬的弘法事業蒸蒸日上,但是慧炬的辦公室也漸漸不敷使用,因此民國六十七年周老師決定將自宅全部捐給慧炬出版社,化私為公。
串場二:人的一生就是一種典範啊!
串場一:但典範的背後卻是無數的自我犧牲。同年周老師賢伉儷八十雙壽時,慧炬將周老師歷年來的所作文獻,彙編為「淨廬佛學文叢」,這本巨作正可以讓周老師的德言、懿行,能流傳千古,影響十方。
串場二:為什麼周老師做善法的能力,始終那麼強韌、圓滿而無罣礙呢?
串場一:除了親近善知識外,從他幼年家教乃至佛化家庭等,都是周老師弘法事業的增上緣。
串場二:等等,聽來他的家學淵源及家庭助緣也不少,我實在很好奇。
串場一:不只如此,周老師宿世善根頗為深厚。
串場二:何以見得?
串場一:周老師出生前七天,家中佛堂的油燈上結成一顆圓珠,直到他出生的前一剎那才鏗然落地。
串場二:那是燈花舍利嗎?
串場一:正是,再說到周老爺的修養可是一流的,
串場二:周老爺發生什麼事呢?
串場一:在周老師幼年十一歲時,有一天突然長工高師傅神色慌張地從街上跑回來……
 
        十三、父失財不生心
長工:老爺,老爺,鄰居家起火延燒到我們在市區出租的第一家店面。
周父:喔!
旁白:又隔了一會兒。
長工氣喘吁吁:老爺,火已經燒到我們的第二家店面了。
周父:喔!第二家了。
旁白:又過一會兒。
長工上氣不接下氣地叫起來:老爺,老爺,三家店面都燒光了!
周父:喔!都燒光了。
串場一:套句六祖壇經來說:周老爺當時幾乎是「毀譽不動,哀樂不生」的境界。
串場二:這太冷靜了,簡直不可思議。
串場一:不但如此,自從三家店舖燒掉後,家用大受影響,後來周老爺將一份房地契,拿去變賣了。
串場二:這是及時雨。
串場一:才不呢!成交後周老爺並沒有直接回家,先是孔廟要修建,又有佛寺要興建,還有貧戶急待救援……
串場二:這些跟他有關嗎?
串場一:正是,他老人家都一一都布施了。
串場二:那不就所剩無幾嗎?
串場一:他還時常反覆地叮嚀子女,要多讀經典,廣修福慧。
 
        十四、庭訓勸修福慧
小宣德:爹爹來了,爹爹好。
周父:德兒乖,來,你們都過來。
周父:孩子們,俗話說的好: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們應該各自努力,從事正當職業,好好教養子女使能自立,如果稍有餘裕,應該廣為布施,不計回報,才能增長福德,有空閒時間都應當用來多讀經典,增長智慧,這才是人生的正道。
孩子們:是的,爹爹。
串場二:可是沒閒,哪有心情讀經典?沒錢,哪有能力修福慧?
串場一:這你就不懂了。周父是以平等心對待子媳,以菩提心來作慈善事業。
串場二:始終如一?
串場一:自始自終一個樣子,不變。
串場二:我終於懂了,在這樣的儒佛家教下長大,對周老師一生慈悲敦厚的人格薰陶,自然能發揮耳濡目染的功效。
串場一:好像開竅了。
 
         十五、成都欣聞佛法
串場二:除了幼承庭訓外,那周老師還在什麼因緣下接觸佛法?
串場一:話說到五哥海德居士對他的影響,海德居士本是保定軍校首屆畢業生,歷任軍職。但因篤信佛法,厭惡造殺業,毅然提前退役,專心學佛。
串場二:但是退役後,生活有著落嗎?應該有退休金吧?
串場一:自求多福吧!當時軍閥割據時代,又是對日抗戰,有口飯吃就不錯了。因為沒收入,五哥的房子就愈住愈小,最後改租簡陋的小屋,他卻愈加精進,深入經藏。
串場二:這不成了今之顏回了。
旁白:對日抗戰期間,周老師受聘於四川任教職,兄弟便在成都重逢,經常往來並談論佛法。
老師:五哥,這一段日子來,我跟安素(周夫人)承蒙您的教導,受益良多。現在抗戰勝利了,我們在離開四川前,想請教五哥如何進一步修行佛法?
五哥:這本「阿彌陀經要解」,是闡揚淨土法門的修學要義,另一本「心經講記」,是啟發人們的智慧寶典,這兩本經典你要仔細研讀。
旁白:周老師受到五哥廣宣佛法的啟發後,奠定了日後學佛弘法的深厚基礎,連先前受基督教洗禮的周師母,也因此棄耶向佛。
串場二:哇,夫唱婦隨,菩提眷屬。
串場一:別光看別人夫唱婦隨的外表而羨慕,這箇中滋味可不容易啊!
串場二:難道還會五味雜陳嗎?不知周老師夫婦的家居生活如何?
串場一:老師居家生活甚簡,他持齋吃素,家中沒電視,每天看報不超過十分鐘,從不講究享受,過著清苦的生活,卻甘之如飴。
 
    十六、居家弘法之樂
周師母:今天中午準備了青菜豆腐湯。
老師:清淡的好。
周師母:晚上煎豆腐,炒青菜,配紫菜湯。
老師:嗯!都是菜根香。安素啊,今天社團幹部學生來,麻煩你多準備些飯菜。
周師母:好的。
串場二:大家常說:成功的男人背後,必有一位偉大的女人。
串場一:說的好,師母她不但是賢妻良母,相夫教子有功,連老師每次辦活動,幾乎全家出動,家中來訪人潮,總是川流不息。
串場二:那不是應接不暇,一點隱私權都沒有了?
串場一:老師對同學的來訪從不拒絕,師母都親自下廚,和藹熱忱地接待大家,那種讓人如沐春風的長者風範,至今仍然溫暖我們的心。
串場二:所謂吃人的嘴軟,這叫大家不學佛也難?
串場一:那是廣結善緣,最重要的還有法乳之恩啊!
旁白:周老師他老人家幽默風趣、辯才無礙,常為同學們轉法輪,使他們獲得法語甘露的潤澤外,師母更以美德懿行以身作則,並身兼慧炬的常務董事,負責慧炬雜誌的海外編輯,隨著老師ㄧ起為弘法利生的事業忙碌不已。
串場二:啊,好個三從四德。
串場一:周老師心中常存敬念,把周遭一切當成有恩於我美好無缺,內心充滿法樂,所以未見其發怒過,他對捐款從不吝嗇,財施、法施、無畏施,對台灣各地佛教道場等弘法利生活動,也都隨喜贊助。
串場二:這些周師母難道一點意見都沒有嗎?
串場一:老師不但捐心、捐力、捐財、捐宅、祝壽金、退休金,連妻子也給捐了。
串場二:什麼?連師母也給捐了?
串場一:不是,是說周師母生平的薪水乃至最後的存款三十多萬師母也全部都捐了。
串場二:那周老師不就和父親、五哥很像,從有錢到沒錢,從有房子到沒房子,捨財俱盡?真有乃父之風、承父兄之志啊!
串場一:房子雖從有到無,心宅卻愈來愈寬,這的確是須要有無相布施的知見才能做到。
串場二:啊,我再也不要自私自利,我再也不敢小鼻子小眼睛了。
串場一:彼此共勉,彼此共勉,要發心、要學佛,以免歲月空蹉跎。
串場二:承教、承教。
 

結幕式

今天在周老師的感召之下,相信必能帶領著大家,一起來點燃智慧的心燈。
從燃起到放光,從光耀到傳承,從利他到自利,直至圓滿佛果。
綜觀周老師一生,親近善知識,力行菩薩道,廣結善緣,利人無數。
當我們人有心去接近善知識時,就會累積很多的資糧, 可以成辦很多利益眾生的事,結果發現自己也變成了他人的善知識。
他創辦空中弘法,從事大專學佛運動,啟發了無數大專青年的法身慧命。
他高擎慧炬,以文字般若來散播菩提種子,民國六十年代,當國家全力在衝刺十大建設時,而他帶領著慧炬,戮力在推動第十一大建設—精神建設。
他護持其他佛教團體事業也不遺餘力,晚年並將唯一住宅「淨廬」捐贈給慧炬出版社。
他慈悲喜捨、渾然利眾、忘其自我的精神,令人歎為希有。
他代辦各種獎助學金,帶動了研學佛法的學術風氣,實際嘉惠有為的青年學子,並為國家培育出一流的人才,使人心斷惡修善,有助於國家社會安定繁榮,共造人間淨土。
他同時提倡儒佛教育,復興中華文化,並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曾經多次代表我國出訪東南亞各國,宣揚我國青年學佛運動的成效,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各國弘法團率團來訪,令近悅遠來。
他老人家對佛教的國際交流實功不可沒。
他是人間淨土的園長,帶領著大家一起來播種、來深耕,使社會人心淨化。
今日台灣,可說是全球佛教界的匯集地,各宗派欣欣向榮,知識青年學佛普及,
這些都可歸功於周老師當年的辛苦播種,全力推廣佛青運動的卓越成就。
他是台灣近代佛教史的一大功臣,歷史上自有其崇高的地位。
雖然他正式皈依三寶時已五十三歲,但專做自行化他的弘法事業,所以說:學佛不怕起步晚,只怕不肯學。
他的智慧,猶如一盞慧炬明燈,鼓舞我們見賢思齊,發揮濟世利人的力量!
他的布施,普利群蒙,圓滿自在,瀟灑解脫。
當五十年前各大專院校都充滿了「主啊,阿門」的祈禱聲、唱詩聲時,周老師高舉著佛陀智慧的火把,照耀著沒有佛法的黑暗大地,使許多迷途眾生得到指引和鼓舞。
他將佛法引入高等學府,把佛法的覺悟之學,融合儒家的五倫之教以及科學的真善美精神,使三者相輔相容,用以啟蒙我青年學子正信學佛,從而提高佛教徒之社會地位,他不愧是宣揚佛法的青年導師,
他是大專青年學佛運動之父。
他是國家之棟樑,更是人類之木鐸,他是一位全天候的淨勤行者,更是為佛法耗盡最後一滴血的菩薩行者,他的精神必能長存,他的事功永遠不朽。
最後我們以此功德,祈願慎公周宣德老居士,早日乘願再來,回入娑婆,廣度有情,滿菩提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