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期::活動報導-大專學佛運動之父~周宣德居士一一0歲冥誕紀念-緬懷周宣德大德紀念活動心得
護持周宣德大德紀念活動心得
活動雖成絕響
後繼有人為要
發揚大德精神
勉己成為大德
護持周宣德大德紀念活動心得 常傑
慧炬雜誌社為紀念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特於九十七年十月廿五日,假台鐵大樓演藝廳舉辦其一百一十歲冥誕紀念活動。當天除邀請優人神鼓擊鼓開場,尚有臺中蓮社詩詞吟唱、臺北淨廬念佛會團唱、弘明實驗高中數來寶與太極拳,最後並以水磨曲集崑劇團表演「浣紗記‧寄子」的崑劇劃下完美結局。各表演團體精采絕倫的演出,贏得現場觀眾掌聲連連,而本學會也責無旁貸護持了本次活動,還特別精心設計上演了一齣話劇—大專青年學佛運動之父,以緬懷周宣德大德一生的行誼風範。
部分學長為能生動演出劇中人物,則經常閱讀「淨廬佛學文叢」與「周子慎居士伉儷追思錄」二本書,藉以瞭解當時的時空背景,以及周老師的生平事略。因此,能迅速且深刻體會周老師是如何艱辛倡導大專青年學佛運動,就像書中所提周老師蒙智光老和尚與南亭法師允以資助,首先創立佛學廣播,利用空中弘法來匡正社會風氣,因內容充實,故開播後佳評不斷,為日後大專青年學佛之風氣奠下良好基礎。爾後周老師又為鼓勵青年研習佛法,乃成立國際文教、詹煜齋及智光等三種獎學基金會,並接受各界大德委託辦理不同名稱的獎學金及徵文比賽,例如設立金剛經徵文、證蓮上人及慈暉清寒等獎學金共五十一種,核發獎學金金額高達新台幣一仟二佰萬元,受惠學生約有七千六百人。此外,周老師更積極輔導各大專院校成立佛學社團計有六十五所,社員多達十一萬人,其比重為世界各國大專院校之先,在淨化人心及確保國家安定發展上,具有卓越之貢獻。另外周老師也先後創辦慧炬雜誌、出版二社,以文字般若的接引,以建立人間的淨土,並與社會廣結善緣。之後還舉辦「慧炬粥會」,敦請聖嚴法師、演培法師、懺雲法師、雪公太老師等高僧大德做專題學術演講,使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果,並促進社團彼此間之瞭解與觀摩。故此後數十年,國內大專青年研究佛學風氣蓬勃發展,到處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新氣象,周老師可謂居功厥偉啊!
本學會有幸參與了這次的活動,甚至別具巧思安排了一齣話劇,這對我們而言實在是破天荒的嘗試,因為許多人都是第一次演話劇,過程中充滿了緊張與興奮,正因為大部分的人沒有演戲經驗,而誠惶誠恐的演出心態,反而鋪張出話劇內容的樸實無偽,其效果卻是格外的吸引觀眾。而本學會的賣力演出,也帶來下列諸多好處:
一、引發成佛做祖的決定見:話劇中的智光上人、南亭法師、廣欽老和尚、周老師、周師母……等角色,各由不同的學長來扮演,雖然裝扮上沒有惟妙微肖,演技上沒有出神入化,但從觀眾目不轉睛,不忍中途離席,以及謝幕時熱烈的掌聲來看,想必大家的演出是受到肯定的。而在現實的環境中,每個人不也是扮演著一種或多種角色嗎?例如我們在父母長輩的眼中是扮演子女晚輩,在子女晚輩的面前卻扮演父母長輩,同時也可能要扮演朋友、同學、長官或下屬等身分,但無論扮演何種角色,都應各盡其責,各守其分,家庭、社會才能祥和發展。除此之外,我們為求出離三界,早日免受輪迴之苦,為何不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去扮演諸聖賢與佛菩薩?學其言語,習其行為,師其教理,法其精神,只要功夫下的深,永不懈怠的堅持下去,又何愁沒有如願的一天!
二、團隊精神的發揮:大家在導演及編劇的指導下,努力把自己的角色演好,就是對周老師最好的護持,對現場觀眾最好的供養。而整齣話劇的完美演出,端賴於團隊精神的充分發揮,假如有任何一個人發生漏詞、搶詞或忘詞的狀況,則接詞的人很可能會不知所措;又或者自己沒有適時的進場、退場,可能會影響其他演出者的表演,該幕的戲就不完整。另外,像燈光、音效、布幕及其他後勤支援若未能精確到位,演出效果自然打折扣。故各種人、事、物的運作,不容有絲毫差錯,而本次話劇演出未見重大缺失,所以能夠一氣呵成,環環相扣,恰到好處,其背後的意義就是互助合作的表現,也是團隊默契的再次發揮。
三、修行忍辱法:本話劇幕前、幕後共有三十餘人參與,正式演出前只有六次的彩排,但沒有一次全員到齊,不是有人因故遲到、早退,就是有事不克出席,一直到表演活動的前一晚,才把演出流程整個過一遍,但當時仍有人台詞不熟,或不知如何走位,故彩排情形並非十分順暢,眾人總覺得似乎未竟全功。但是大家心理都明白,既然盡力了,就該隨順因緣,豈能心生怨恨,甚至口出惡語;否則,火燒功德林,功虧一簣,幾個月辛苦的背台詞及排練,不就盡付流水?所以,每一次的排練皆是因緣和合的呈現,只能捫心自問是否排除萬難,全力以赴?又哪有資格去論斷他人的是非功過?經上說:「三聖十賢忍中行」,在歷經排練的諸多障礙下,想必許多善於修行的學長,反倒藉此因緣在道業上向前跨了一大步。
四、正好歡喜布施:為使話劇演出更臻完善,先前不論在幕前還是幕後的學長,都投入了許多的時間、體力及心血,廣泛來說也算是一種布施。譬如有詳研精讀周老師相關生平資料,並多次修改劇本的老師;有一再要求重新彩排,近乎完美主義的導演;有不計形象好壞、角色是否討喜的學長;也有長時間屈膝彎腰遞道具,或躲在布幕後面不斷配合移動位置的學長,以及其他許多學長不為人知的付出,才成就了這齣話劇,使觀眾得以瞭解周老師倡導大專青年學佛的偉大志業,在古今中外實無出其右者。因此,每個人在觀賞話劇演出的當下,無不隨著劇情的發展,於內心深處不斷生起對周老師一生德行的讚歎與景仰!這樣不就是一種無畏布施嗎?而一齣話劇的演出,竟能成就學長們的歡喜布施,也令現場觀眾法喜充滿,可謂功德無量啊!
我們雖未親自目睹周老師一生的行誼風範,更無緣受其耳提面命,但卻把握因緣表演了一齣「大專青年學佛運動之父」的話劇,而得以一窺大德的豐功偉業,進而開展了我們的眼力與胸襟,真是太有福報了!最後唯願周老師早日圓成佛果,乘願再來,廣度一切有情,更藉此感謝所有直接或間接參與話劇演出的學長,大家共同圓滿了這次的善行!
註:本文作者此次於話劇中扮演周老師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