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參訪觀摩

兩岸文化交流~教學考察(九十六年十月)

連志道老師
學子士氣高 願學脫窮困
須是向上志 修齊與治平
 
學生須讀書 品德始孝道
良師及益友 奉獻是生命
 
與山東昌邑市文山中學全體師生代表五百人座談~連志道老師的勉勵
 
貴校的學生氣象很好,很有學習的朝氣,內務整潔,上課態度認真,想起昔日之學習,特別是在孔奉祀官府主任秘書李炳南老教授座下。回想老人家一九四九年來到台灣,辦理儒佛教化,培養人才,直至一九七○年我才開始親近老人家做文化的學習,特別是論語、唐詩、禮記等,這些是真正儒家文化的精華。有幸當時年紀輕,否則即如學記說: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老人家對我一生影響甚大,然在二十一年前以九十七歲之高齡過世。感覺人生道路的明燈忽然熄滅,往後還得憑自己的意志和心頭的那盞燈繼續走下去。同學們讀書、求學是否只是考上學校,將來有一份好的工作養家活口,並走完人生的盡頭,如徐志摩說: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如此而已乎?
生命的學習,在中國來講特別是儒家文化,在漢以前是百家爭鳴,漢武帝時是獨尊儒術,所依的經典特別是五經,入門在四書,精華是論語,宋朝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些經典著作,所含藏的道理是萬古不變,學入心必能起化學變化,而成為生命的特質,向外表現出的是一種高貴的氣象。
其次不論各種的學習,要有所成必須要有配合的條件:
第一是自信心,它是成功的開始,古人也說: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對自己需有自信心,相信自己是一位透過學習能成就的人。
第二是培養喜歡閱讀的心,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尤其現今資訊大開,全球成為大平台,好不容易學好一樣東西,立刻已經成為第二代或第三代,在競爭的時代中已經變成落伍,所以須日新月異的求進步,但這要掌握真正的重點,而不是一昧的盲學。
第三要培養閱讀的能力,特別是專注力,孟子有學圍棋的典故,一人潛心學,一人三心兩意學,二者聰明程度雖然相同,但是專心程度不同,所以潛心學者有一番成就,三心二意的學卻始終入不了門。總之要博古通今,方能不守舊、不膚淺。
第四要能接受挫折,外國有失敗博物館,將失敗的商品展覽出來,他們知道失敗是成功的開始,如云失敗為成功之母。這也符合李炳南老教授說的歡迎困難,並反省檢點何以會失敗,重新出發,必有一番新的氣象。浪花打來,沒有岩石的衝擊,激盪不出美麗的浪花,沒有挫折哪來的精彩人生。
第五勤學,貴校的校訓是勤,所謂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不斷地反覆學習,能有非常好的效果,能將好的道理運用出來,這些帶得走的能力,走到那裡都是可以造福人群。
第六品德,充分的學習能造福人群,皆是來自於品德,天下雜誌說:品德勝於品質管理。它是立身處世的基本,知人善任要從這裡認識起,然品德的根源也來自於孝順。有個愛心樹的故事,說到有個小男孩非常喜愛一棵樹,天天都在樹下玩耍,這棵樹很快樂,小男孩漸漸長大,樹也漸漸感覺孤單,小男孩長大之後,把樹的果實拿去賣錢,把樹的樹枝砍去建房屋,接著又將樹幹砍去造船,對於小男孩每一次的要求,樹都非常快樂的滿足他,過了很久之後,小男孩又回來了,但是樹已經沒有東西可以給了,小男孩說著只想要一個安靜,可以坐著休息的地方,老樹根內心非常高興,呼喚著小男孩坐下來休息。總是為我們犧牲奉獻的父母,就像本書(the giving tree)裡無私愛護小男孩的蘋果樹。
大陸有一位黃溪海先生,父親中風二十年,到醫院時醫生感動得流眼淚,因為他父親身上沒有任何褥瘡,醫生問何以如此?答以每半小時翻身一次。孝道不只難在口體之養,更難在養心,如何養父母之心呢?孔子說:色難。這是說時常保持和顏悅色這件事很困難,而且要體會父母親需要。曾子在奉養父親的時候,必有酒肉,而其父親問是否有餘?曾子必言有(如此則父親必然高興地吃完子女的供養);反觀,曾元在祀奉父母時,雖亦有酒肉,但若進一步問是否仍有餘時,曾元則誠實的說已經沒有了(則父母不敢多用,欲留子孫),這只能算是口體之養,唯曾子可說是養父母之志了。
一切品德若能由孝而生,自然待人以誠信,在企業界就不會發生所謂捲款逃亡或營私舞弊,以上這些都是學問的根本。
各位同學除了要好好讀書以外,也要有基本的生活能力,以前有些同學聚會時,他們練習煮飯,竟然煮了很久飯還沒熟,原來是外鍋沒加水,可見在家中就缺乏訓練,若生活上沒有一些基本的能力,連自己都無法照料自己,談不上照料別人。
總之,學習的目的就是奉獻,最後僅以雪廬老人的一首詠物詩來做為結尾,此詩題目為殘燭: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懂得裡面的義理,再與同學們一起吟誦,必能知道學習的意義與學習的目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