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專題報導-道藝春秋~丁亥年江逸子老師國畫塑像作品展

道藝春秋~孔子學樂圖介紹

淨仁整理
學樂三月不知味
專注領悟能得人
廣博易良教化功
要為萬世開太平
                       

  

 
此次「道藝春秋」畫展首要目的在於弘道。所呈現的作品乃江老師一生得意之作,其中特別是孔子系列。作畫的風格,必受種種情境影響,江老師謙稱非天才,實乃好學之人。大陸開放之後積極參訪名勝古蹟,是豐潤江老師作品的道糧。
中國的古畫,並非只給人欣賞,更不是一件商品,故江老師作畫近五十年來,堅持不將作品送到拍賣場拍賣。藝術品與商品有很大的差別,藝術品非以金錢衡量,其意義猶如博物館中之文物,價值在於文化與作者的涵養為考量。故江老師每去大陸,必去參觀博物館,其次是名勝古蹟,都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內容。
 

作品出處

 
呂佛庭老師勉勵「取法乎上」,是故學畫取材宋代以前,然頂多只能看到魏晉作品,到大陸博物館則可看到漢朝以前的作品,然如鳳之毛、麟之角、晨之星,大多是石刻拓片。這些作品不只在藝術上之成就,並能傳達大眾文化的內涵,非單純是作者個人的興趣與風格,能輔助政治。其中作品又以修身養性、敦倫盡份的居多。石刻作品不能如繪畫般以毛筆細加修飾,每一刀皆極費事,刻壞了無法修飾,故其作品線條皆較省略,而簡約正是中華文化的特色,如現代人講白話文或只是通俗的語言,但不管白話文、文言文,有個「文」字便是相當的簡略。雪公曾說:好的白話文比文言文還要難。文言文三句才講清楚的,白話文一句便能說明白。但此種白話文現在亦見不著,當今白話文只有「記述」而已,沒有「文」的藝術內涵。善用簡約、簡要,是中國的特色,不只文章如此,以前的石刻亦如此,以衣飾來看,縐褶並不多,常以兩三筆帶過,便能令人瞭解,此以簡馭繁的手法是藝術極深的表現。
東漢的石刻作品多,多鑲於當時廟壁或建築的內、外牆上,其內容諸如孔子聖跡圖、孔子問禮於老子圖,伏羲、神農時的天地陰陽交泰圖,還有當時信仰的西王母、東王公等天道圖,教忠教孝的歷史典故,如荊軻刺秦王圖等,及有關生活的歌舞、宴飲、狩獵等石刻作品。皆用極簡略的方式刻於其上,提供了後人對前代風俗民情的認識,此之種種讓江老師留下深刻印象。
有回江老師到了四川成都博物館,即被漢磚所吸引,浸淫一整天,漢磚係用雕刻製模做成,是有圖畫的畫磚,不但提供了建築所需,其內容令人感動,有士、農、工、商,有漁、樵、耕、讀,這類作品生動活潑且傳神。其簡約生動的特質,江老師云:回來曾試以毛筆繪之,總不得其情境,故對此類作品特別崇敬。
雪公曾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偷。而此偷亦不易,最初偷其「句」,進一步偷其「意境」,最高者偷其「神韻」。此次所展之孔子學樂圖與問禮圖,即是偷東漢石刻及四川畫磚而來,亦可說是二幅作品的根據。東漢的風格其特色在於簡略,除了主題外,不再加入山水、石頭、樹木,直接了當不加裝飾,不允許多餘的事物來干擾畫面,表現簡潔扼要(此畫派也只有南北朝以前有此風格),主要以人物為考量,再加上當時的形制、禮俗,再者人物的傳神與情節,畫中每一席上人物非獨立存在,在動作或表情皆能相呼應,但不影響主要人物的佈局。
 

畫作解讀

 
此畫內容是孔子學樂於師襄,師襄子為當代樂師,古代禮、樂受到重視,乃治國根本,樂師為官職。圖之左右有編鐘、編磬,此春秋戰國時期樂器之形式。是考證湖北馬王堆博物館,故所陳列樂器之大小、所掛的配置及鐘架造型,均是實地走訪旅行所得題材與靈感。圖面上的編鐘、編磬便襯托出樂師身份乃國家樂師。其餘學生樂器大多以古琴代表,昔之讀書人皆具琴、棋、書、畫之才藝,其中琴為四藝之首。畫中有學生觀看孔子談論學樂的過程,與主題人物相呼應,另有銅鼓者,並在圖畫右下角學生處有二十五弦琴,即古瑟(瑟乃天子所彈奏有五十弦,李商隱詩句中:錦瑟無端五十弦。後來天子以瑟聲太過哀淒,故改二十五弦,後又演變為古箏)。琴之聲音沉偏,屬男性,瑟聲甜美較屬女性。故古代高士都彈琴,少有彈瑟及古箏。再者畫左下角的樂器是「筑」,乃近代由漢石刻上考據出來,在東漢石刻荊軻刺秦王中,高漸離 易水送別所用之樂器即是筑。圖中尚有古笙、古笛等,以上概略呈現樂師所用的樂器。
其次圖面有一木屏風,其風格仍採漢畫(取材自磚畫),屏風採用近墨色、褚色,色彩使用不如主畫面上人物琴具等有豐富的色彩,目的在把畫中之虛(屏風上之種種)(孔子等人物之種種)分開。孔子時代沒有留下屏風,但應該有木屏風,屏風上有彈琴、有擂鼓、有高歌,更有舞孃跳舞,顏色都故意淡化,其中的建築物甚至只用線條來表達,無非是要分開畫中虛實,此係作者在作畫前所須講究的經營。
再者整體畫面之虛實、動靜、神韻,有如舞台劇之編排。孔子當時在魯國聲望極高,向師襄子請教樂,師襄子則是國家樂師,兩位聖者的學生是有必要觀摩的。故在學生當中有專注聆聽,有聽了在討論著孔子由學習領悟的過程。雖古畫中有孔子教授相關之圖,其中畫面上學生皆一致的列坐兩旁,恭敬挺直沒有變化,如此則顯得刻板,有失人體工學,亦不符合現代。其實學生們因觀聽孔子學習,會有問題看法等等,如此描繪畫面才覺生動活潑,不致呆板。
又如行跪拜禮的師襄子身後銅鼓旁之學生是專注在聽。其後同一蓆的兩位學生則在觀其禮,右邊又有在討論之學生,而其旁擺設銅器陶器,也得符合時代背景,若擺個青花磁或魏晉以後的器皿,則不倫不類。又雖為銅、陶器之形式,然殷商與春秋、戰國亦不同,擺上春秋時代以前之器皿則可,必須謹慎。為了編鐘、編磬之繪畫,遠至馬王堆博物館考證即此緣故。
而學生們有兩位一起,也有三位一塊。而單獨一位者,因不知孔子是否有隨從,故留了存疑之伏筆,此位或為孔子的隨從,或為師襄子學生亦可,是畫面上需要的點綴。皆經過細心的經營而成。
以前江老師辦畫展時,一張小小山水畫, 雪公一看就是十幾分鐘,有同學問:如此看不累嗎?雪公答之不累!並稱此舉為「讀圖」,因畫中包含了作者內涵、考據、經營,及如何把故事表達出來,畫是給懂局者(知音者)看。故作畫之初,要經營、要草擬,每一細節皆然。
老師從漢畫中體會畫面上之線條是作品的生命。西洋畫講面,不重視線條。當年畢卡索、馬第斯就極喜愛東方繪畫線條。張大千先生曾提及畢卡索向他索毛筆之事,老師向張大千先生說:送毛筆是不夠的,還要將您的手一併送他,否則有了毛筆仍無法畫。有回學生看江老師畫工筆畫得很美,直說老師的毛筆很好,老師就將毛筆送他。再來上課時,學生卻抱怨有了老師的毛筆,還是畫不好。江老師笑說:這回是否要借老師的手,或者連腦袋也一起借?
中國畫注重線條有其特有背景,早期工具不足(無紙筆),石刻畫線條要極為簡略,而簡潔就是美。辦事亦然,處理事情簡潔明瞭即是會辦事,不會辦事,盡做一些無益的事來攪亂,最要不得。雪公說:畫若能畫得好,文章也會寫,亦會作詩,此人必然會辦事。至今有了實際領會。此畫中之屏風有彈琴、擊鼓等,甚而舞孃之舞步也是根據漢畫中最流行的舞步(有興趣可參考故宮之研究資料),可不能隨意以現代舞步來表現,如此則鬧笑話。
其次畫中故事背景,畫歷史故事,不外乎人物、時間、地點。主角是孔子、師襄子,孔子當時年齡為二十九歲(紀元前五二三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魯昭公十九年),古人三十而立,此時雖二十九歲,已相當成熟,但不能畫個老夫子。衣著方面,周朝尚玄(黑),故孔子是以黑色盛裝去見師襄。且古人二十歲便留有鬍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至於孔子有否帶侍從不得而知,孔子左前之人,或是孔子侍從,或是師襄子學生皆可。以上是畫面的介紹。
 

孔子學樂於師襄

 
周朝當時有三大樂師,周朝有萇弘,係當代四聖之一,然歷史上無詳細記載;另一樂師是晉國師曠,孔子亦曾請益;其次是魯國師襄。
《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大義如下:
孔子拜師襄子為師,學習古琴。師襄子教孔子一首曲子,孔子彈了十日還在練習。師襄子說:可以學另一首曲子了。孔子說:曲子雖然已經學會了,但是我還沒熟悉它的韻律。過了些日子,師襄子說:韻律已經熟悉了,可以學下一首曲子了。孔子說:我還不知作曲者的心志。又過了些日子,師襄子說:已經知道作曲者之心志,可以學下一首曲子了吧!孔子說:還不知作曲者是誰,他的為人如何呢?再過了些日子,孔子從琴聲中感受到,作曲者很肅穆沉思著,怡然自得在高處望著,志向遠大。孔子說:我感受到這個人臉色肅穆,身材高頎,目光慈祥,心胸寬大能以王道包容天下,此非文王,誰能有如此的氣度!師襄子聽了大吃一驚,避席向孔子拜說:不錯!我的老師講過,此首樂曲名叫文王操。
孔子學習態度是如此按步就班,由淺入深後達到究竟,現代人則不如此,以為有一步登天的學習方法,殊不知一切都得按步就班,孔子尚且如此示現。
此圖非動畫,否則在孔子見師襄子時必定行叩拜禮,尊師襄子為師,然後師襄子授孔子琴。循著史記所載孔子學樂內容尋思,感知聖人之作學問是如此一般。吾人何以不能成就?在於心浮氣燥,朝暮不一,不能持續。孔子的學習在鍥而不捨,且循序而進。首先熟練功夫技巧,第二步體會其藝術境界,第三步心領神會,第四步才傳神感應。吾人學佛過程,何嘗不是如此?所以層層推進,洞徹本源,即吾人作學問基本的態度。
 

心誠最難

 
就以此畫為例,如無熟練的筆法為基礎,何以能使畫作傳神,看畫者若不明白故事及畫者意境,便不懂得如何欣賞畫作,又如何能與畫作溝通,更談不上感應道交。古人常有抄經跳出舍利,此中必有真誠之心。
此次畫展有孔子及十哲等塑像,有問塑像與作畫,何者為易?江老師答云:作畫五十年,塑像只三次。問何以只有三次經驗,便能有如此美好作品。告之:五十年繪畫經驗是塑像基礎,至於難易,以心誠最難,心若誠便能感應道交。畫孔子如孔子在。畫地獄變相圖,經常彷彿聽到 雪公在歎息。因地獄圖是雪公生前交代江老師,或有不知如何下筆處,放了筆閉上眼,猶見 雪公歎息,靈感又來了。做任何事都是心誠最難,心能誠,物才靈,故曰:「不誠無物」,誠才感應,故繪畫與塑像道理一也,在製作當下專心一致,不知疲憊。但塑像要搬土,使力亦大,於完事後,則全身皆累。
以上說孔子學樂圖乃所根據,江老師說沒有根據則不畫。
 

上一篇     下一篇